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族家庭教育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回族家庭教育作为一种伊斯兰文化的教育,作为一个民族的教育,和身处汉文化背景下的通识教育,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从回族家庭教育的本体功能和外在功能两方面深入考察了回族家庭教育,指出:回族家庭教育在保存和传承伊斯兰文化,形成和发展回族文化,进行民族整合方面,满足个体发展与享用及社会的发展与制控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这种功能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  相似文献   

2.
回族伊斯兰习惯法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伊斯兰习惯法以回族社会为基础,有其功能发生的根据,但由于回族伊斯兰习惯法处于国家法的规范和约束之下,从文化的角度看,它处于一种非主流文化状态,其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为规范功能,包括心理调适、行为导向、民族凝聚、秩序稳定、文化传承等功能;一为公共功能,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法治等领域。在现实条件下,回族伊斯兰习惯法功能中的反功能和非功能或不发生作用,或影响无足轻重。  相似文献   

3.
成媛 《回族研究》2005,(2):191-192
伊斯兰教崇尚知识,鼓励求知。《古兰经》和圣训中都有鼓励求知、强调学习的经文和圣训。《古兰经》云“真主将你们中的信道者升级,并将你们中有学问的人提升若干级。”(58:11)“求知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这一圣训也最为著名。因此,穆斯林有重视和提倡教育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千百年来,也形成了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明代回族已经形成,但也面临许多对回族伊斯兰教的发展不利的一些因素。在经堂教育的创始人胡登洲看来,主要是“经文匮乏,学人寥寥,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于是,他“慨然以发扬正道为己任,立志兴学”。他先是在自己家中…  相似文献   

4.
回族人民在其悠久的发民中,形成了自己多彩的文化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其中包括婚姻首选传统。本文拟对此作一探索。由于回族在历史上全族信奉伊斯兰教,因此其婚姻道德的依据是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并从而决定了回族传统婚姻道德与伊斯兰教关于婚姻的教规教法是一致的。 回族婚姻观的基本精神是入世的,主张凡穆民都要结婚。在《古兰经》和《圣训珠玑》中,有许多这样的训导。婚姻也是回族的一种天经地义的义务。故凡有条件者都应结婚组成家庭,否则,便不符合伊斯兰教法和穆圣遗训。因而每个穆民无论处于什么地位,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5.
回族家庭教育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作为一种伊斯兰文化的教育、作为一个民族的家庭教育和身处汉文化背景下的通识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论证了回族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6.
回族伊斯兰习惯法是特殊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地方性知识",其内容兼具宗教和民族的特性。回族伊斯兰习惯法作为法律规范的一种隐性表达,应该消解与国家法之间的冲突,使之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宗教价值导向和规范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与回族人民长期开展的宗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了回族的家庭教育和经堂教育对回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魏寒梅 《民族论坛》2013,(5X):82-85
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与回族人民长期开展的宗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了回族的家庭教育和经堂教育对回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腾 《回族研究》2012,(1):125-128
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本精神的伊斯兰教的婚姻伦理观,是指导穆斯林婚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伊斯兰教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回族的婚姻伦理观受伊斯兰教的直接影响和中国儒教的间接融合,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价值。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回族的婚姻伦理观也在发生着变迁,逐渐趋于成熟和理性。  相似文献   

10.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回族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是双元的——通过自身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教育手段实现民族文化传承,通过主流社会教育手段谋求主流社会认同与环境氛围相适应。”就是说,作为回族教育的主要形式——回族家庭教育,其教育中心是一方面通过家庭教育实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而另一方面就是与主流教育的接轨。这样,就使得回族家庭教育形成了“念经与念书”的两难抉择。  相似文献   

12.
《塔志圣训集》近现代伊斯兰教圣训学名著,又名《圣训之冠》,回族经堂教育及经学院校选讲教材之一。曼苏尔·阿里·纳绥夫·侯赛因编著,辑自五大驿训集。共分5册、30卷,辑圣训600G余段。内容概括“先天、中天、后天的各种知识”,分3集,三大单元,第一单元是...  相似文献   

13.
白寿彝对广西回族史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到达广西,不顾困难,深入调查研究,探索出桂林西外回民一条街形成的成因。后来又写出了《柳州伊斯兰与马雄》的著名文章,肯定了马雄对广西伊斯兰的贡献。该文写出了广西伊斯兰的一个兴旺时期,也写出了广西回族曾有过一个时期的悲惨史迹。白寿彝先生是广西回族史研究的开拓人,为广西回族人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回族家庭教育的概念,追述了回族家庭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并指出,经堂教育是一种独特的回族家庭教育模式,它在回族的生存、发展中,在回族文化和回族精神气质的形成、发展中,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的研究是近年我国学术界蓬勃发展的学科之一。李松茂著《回族伊斯兰教研究》一书,已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4万余字,汇集作者近年研究回族和伊斯兰教的主要成果。这部论集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近年来这一学术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的进展。 李松茂先生50年代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担任世界中世纪史的教学,接触到阿拉伯史和伊斯兰教史,而对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的研究,主要是从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回族人与汉族人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研究的合作开拓,  相似文献   

16.
<正>云南回族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纳忠教授在1957年3月14日《云南日报》发表的《清代云南回族人与伊斯兰教文化》一文中说:"云南回族对伊斯兰学术的教学与研究,大约开始于元代……可以考得出的,大概开始于明末、清初。"清代中叶以后,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云南回族人马德新和马联元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马德新一生用阿拉伯文、波斯文、汉文写成的著述多达三十余种,内容极为广泛,举凡教义、教典、教律、宗教哲学、阿拉伯文法、天文、历史、地理无不见于其著作中。  相似文献   

17.
回族习惯法探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回族习惯法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被回族穆斯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的总和。伊斯兰教经典对回族习惯法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同时又吸收了汉族习惯法中的某些成份,使回族习惯法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婚姻、财产继承、丧葬、饮食、服饰等方面。如何正确对待回族习惯法、协调好国家制定法与其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回族地区生活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回商是对回族穆斯林商人的统称,回商文化是回族在1300年的历史进程中,以《古兰经》和圣训中的经济思想为商业准绳,逐渐形成的一套颇具特色的商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本文以伊斯兰教经济思想为主线,着重论述了回商如何将回商文化中的伊斯兰经济思想,即崇商重商、诚信守约、义利平衡的经济理念贯穿于商业活动中的,以此来展现回商独特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9.
饮食习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饮食习俗是各民族在自己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饮食方面的喜好、风尚、习惯、禁忌等,是各民族社会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个民族观念、心理、文化的特点。回族的饮食习俗同样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点。 回族信奉的伊斯兰教注重和提倡卫生、洁净。回族的饮食选择,就是依据伊斯兰教规定的卫生原则来确定的。伊斯兰教在《古兰经》中规定:“准许人们吃一切佳美的食物,禁止吃污秽的东西。”教法学家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它本身纯洁,本质良好,且有益于人的身心,都是佳美的,从理论上讲是可饮可食的;反之,则均不可食用。  相似文献   

20.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