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型复杂产品制造业集群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大型复杂产品制造业集群供应链的特点,提出了用协同性、可靠性、柔性、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等5个潜在变量和16个观测变量来评价供应链绩效;在此基础上,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构建了四种评价大型复杂产品制造业集群供应链绩效的可能模式,即单因素一阶模式,潜变量间互不相关的一阶模式,潜变量间存在相关的一阶模式和二阶模式。由于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无法建立一致性的绩效评价构面及其体系,因此本文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从匹配度和稳定性方面来验证和筛选上述四种可能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式与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最佳,是有效且可靠的集群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动态演化规律与地方政府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已有产业集群演化模型和产业升级路径理论,构建了一个产业集群动态演化三阶段模型,即集群发展早期处于数量扩张期,在数量扩张期鼎盛阶段,集群可能陷入内生质量危机;若能克服质量危机,集群将演化到质量提升期;在质量提升期末期,宏观经济的发展逐渐影响着区域间相对比较优势,产业集群较发达的区域将面临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生产环节的利润将日益微薄;此时,若产业集群能够将利润重心从生产环节升级到技术研发、品牌创新与市场开拓环节,则集群将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演化,即集群演进到研发与品牌创新期。但是,上述三阶段演化模型中,不同阶段之间的演进并非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具有集群外部性的公共产品。本文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上述演化规律,而且运用案例和实地调研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成长二维分析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从高新技术产业演变模式研究入手,提出了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成长二维分析模式。基于提出的二维分析模式,本文提出了影响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成长的四大关键要素,包括:产业空间聚集度、创业创新环境、企业成长性和基于产业链和产业联盟集群产业成长竞争力。本文描述了这些关键要素在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成长中不同模式和不同成长阶段的产业表现特征,并给出了根据这些表现特征制定促进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成长政策建议框架。  相似文献   

4.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群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示出其强大的经济活力。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之间基于供应链的共生关系,相互信任与互相监督,与单个游离中小企业相比,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其自身特点。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和银行的信贷关系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本文通过建立博弈模型研究发现,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在间接融资上形成了相应的优势,银企之间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文章最后提出了促进集群内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集群自组织的复杂网络仿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集群演进过程是一个很难进行实证研究的问题,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动态数据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对集群演进的定量研究.基于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尝试从复杂理论角度研究集群演进过程.首先认为集群演进实质上是自组织过程,然后再通过复杂网络聚类系数、度分布、平均路径长度、网络的时效和质量等指标,采用仿真模拟方法对集群自组织过程进行了量化研究.主要结论有:(1)在集群自组织过程中,企业会首先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广泛地与群内其他企业接触,通过不断学习过程,从而建立相对稳定的交流圈层;(2)给定企业不同的能力,每个企业所享受到的集群优势是有差异性的,而同一集群内部企业在自组织过程中会逐步产生趋同性;(3)集群自组织过程是企业总体从无序逐步到有序的自发过程,企业与环境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都会呈现出相互适应而逐步稳定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产业集群背景下,跨国企业携技术领先优势进入集群,经历从竞争嵌入(斯坦伯格博弈)到融合均衡(古诺博弈)两阶段。基于此,本文研究集群原有供应链在跨国企业嵌入后,形成原供应链与新供应链之间相互竞争,以及最终达到集群整体网络动态均衡的变化过程,通过利用变分不等式和动态博弈方法,建立起考虑汇率下的链与链动态竞争网络模型,并给出相应的算法。通过实例发现,在第一阶段原有集群供应链能保持较高的消费者满意度,且市场占有率高于跨国企业供应链;在第二阶段,跨国企业供应链的市场占有率则反超。更重要的是,在第二阶段集群市场整体销量和整体利润总和均高于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7.
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李凯  李世杰 《管理世界》2004,(12):68-76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产业集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起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框架,并试图研究产业网络层和社会网络层的链接模式,以探究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结网、链接的深层次原因和装备制造产业集聚的特点。沈阳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地。文章借助区位商法,定量分析沈阳市装备业的集聚和发展状况,进而深入分析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和集群要素的链接状况。并针对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制定装备制造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基于经济社会系统竞争合作动力机制,本文尝试性地从演化动力学角度建构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互动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模型,以揭示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的内在演化机理及实现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是—个由竞争合作协同机制驱动的协同演化结构与过程.在此过程中,微观个体之间、宏观系统之间以及个体与系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适应、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内生性地推动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模式从合作协同型、竞合协同型向竞争协同型转换,由此促使两者的互动层级从微观向微宏观耦合进而多层级融合跃迁,互动阶段也从萌芽形成期向成长发展期、再到成熟再发展期转换与递演.最后,以“义乌商圈”为例,实证检验了上述理论分析框架与模型,由此进一步揭示了“义鸟商圈”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其协同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大量关联企业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具有聚集经济性的产业集群,在整合力、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等方面拥有整体竞争优势。产业集群逾壮大,强化库存管理的要求逾迫切。本文论述了在产业集群内以供应链理论为支撑,分析了当前传统企业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理念不相适应的现状,提出了以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为依托,实施联合库存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河南周口承接鞋业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从产业集群角度出发,对周口鞋业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运用DEA模型将周口鞋业产业集群与其它地区的先进鞋业产业集群进行比较分析。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制约周口鞋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最后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从强化集群式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和效率、建立集群供应链差别化竞争优势、强化集群内供应链的外部经济效应等方面对该集群的整体优化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企业集群共生演化模型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企业集群的共生演化主要受集群企业个体适应度、所处市场环境以及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三个因素影响。企业集群的演化实质是区域经济系统和区域生态系统藕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其发展受利益驱动机制和生态平衡机制的双重制约。在复合机制的支配下,企业集群的演化态势呈现出复杂的行为和轨迹。利用模型相关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类企业集群1985-2004年的整体演化轨迹进行了测定。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限内除普通机械制造类企业已经进入集群演化周期的衰退期以外,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医药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和仪器仪表及文化设备制造类企业集群目前正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企业集聚弹性能够反映出不同集群水平变化对区域工业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同影响,可以为评价和发展企业集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演化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研究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基于生态学种群Logistic共生演化模型,对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阶段进行划分并给出具体特征表现,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动态演化过程可由分段Logistic曲线叠加进行描述,建立最大环境容量模型,对中国1983-2007年的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演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都处于成长期,二者之间互动发展属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大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技术不断升级改造背景下,复杂产品作为高端装备产品的代表,它的工艺技术创新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由数以万计的零部件所组成的复杂产品在生产研发过程中,零部件的生产创新直接决定复杂产品的生产创新,而如何从供应链角度去研究零部件生产协同问题来实现复杂产品的生产协同成为难点。本文基于复杂产品协同制造模式,从主制造商激励视角出发,考虑零部件的工艺创新和装备创新,研究主制造商成本共担机制下复杂产品零部件的协同创新问题。首先,为激励供应商进行创新积极性,通过设计创新程度相关参数,依据零部件工艺创新程度和装配创新程度构建了复杂产品生产函数,探讨了主制造商成本共担激励策略,建立了基于成本共担协同创新Stackelberg博弈模型;其次,借助于成本共担与不共担情形下对比研究了最优创新程度水平以及主制造商最佳成本共担比例;最后,借助某商用飞机电力支持系统进行数值验证,结果表明:供应商最优成本共担比例和工艺弹性和装配弹性呈正比,最优工艺创新程度和装配创新程度与工艺弹性和装配弹性呈反比例关系,当弹性在一定范围变动时,成本共担要比成本不共担要好;当弹性超过变动范围时,则不再分担成本进行激励。本文系统分析了成本分担下零部件创新程度问题,为供应商和主制造商长期激励合作提供了一定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尽管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高位。本文考虑了制造业隐含能源消耗,基于投入产出法构建了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测度公式,并基于WSR方法论构建了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影响因素体系,运用SVAR模型探究1980-2016年各因素对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短期内,企业规模、产业结构、能源价格、技术进步、FDI等对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企业平均规模与重工业占比、技术进步率上升,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下降;而能源价格、FDI上升,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上升。中长期内,企业规模、产权结构、能源价格、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对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影响程度相对较大。能源价格、国有企业占比、技术进步率上升,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先降后升;企业平均规模、重工业占比上升,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先升后降。适度扩大企业规模,合理调控能源价格,推进产权结构多元化等对降低制造业完全能耗强度贡献相对突出。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正面临重构,为了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本文考虑生产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将制造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排放量纳入产出变量,首先构建SBM模型对我国2000-2016年30个省市的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进行测算,接着对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地区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采用Tobit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地区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历年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均值为0.44,总体处于中低等发展水平,省际差异显著。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纯技术效率较低是制约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统计期内东部地区综合效率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规模效率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影响效应分别为0.079、0.123、0.172和0.104。除经济发展水平外,研发投入、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影响程度均不相同。为了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能源生态效率,缩小空间差异,总体上应采取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改善国企公司治理等,而各地区应依据综合效率分解结果及各因素影响效应采用相适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化工行业是全球耗能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户,由于其产品结构复杂,减排影响因素众多,探索其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和路径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结合化工行业的产品结构特点构建了一套化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综合分析模型:首先结合化工行业产品种类繁多的特点,分别从行业和产品视角构建了一种两阶段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化工行业的发展规模、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建立了化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情景分析方法。最后以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重庆市的化工行业为例进行应用分析。结果显示, 随着石油化工的引进,未来重庆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20年之前难以达到拐点;而随着精细化工比例的不断提高,产品能效水平的改善,未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明显。最后结合中国化工行业发展的实际提出化工行业低碳发展应坚持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并行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从信息处理理论视角,探讨复杂产品制造企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复杂产品制造敏捷性的课题.信息技术能否推动制造敏捷性在理论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结论.本研究认为企业通过识别复杂产品制造的信息处理需求,构建网络层级与网络中心度高低不同的信息处理网络结构,并引入相应的管控方式,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促进复杂产品敏捷制造的目标.信息处理网络与管控方式的相互适配可发展企业信息处理能力,它包含信息分解,信息加速与信息共享三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能否推动企业制造敏捷性的核心因素.本研究从动态的视角打开信息技术与复杂产品制造敏捷性的过程"黑箱",对发展信息处理理论与推动中国企业复杂产品的敏捷制造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Global supply chains reduce cost but increase lead times, complexities and uncertainties. Retailers in consumer products industry are getting shorter lead time to respond to market demand. To meet this challenge, many rely on third party supply chain managers (SCMs) for economically supplying required quantities of finished products quickly. However, due to shorter ‘time to market’, the SCM has to procure raw materials and start production process based on expected demand. Since SCM absorbs financial penalties associated with under- and over-estimation of demand from retailer, finding an optimal production lot size and product customisation strategy are essential to an SCM's operation. We develop a profit maximisation model and provide a close-form solution that allows an SCM to calculate optimal production lot size. The model is used to examine profitability of postponing product customisation. Finally, the effect of demand variation on SCM's profitability is explored.  相似文献   

19.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most popular operations strategy for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the early 1990s, agile manufacturing (AM) gained momentum and received due attention from both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the mid-1990s, SCM began to attract interest. Both AM and SCM appear to differ in philosophical emphasis, but each complements the other in objectives for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ness. For example, AM relies more on strategic alliances/partnerships (virtual enterprise environment) to achieve speed and flexibility. But the issues of cos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suppliers and customers have not been given due consideration in AM. By contrast, cost is given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in SCM, which focus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suppliers and customers to achieve an integrated value chain with the hel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Conside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both AM and SCM for firms 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in this paper to analyze both AM and SCM with the objective of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responsive supply chain (RSC). We compare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objectives, review the selected literature, and analyze some case experiences on AM and SCM, and develop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a RSC. The proposed framework can be employed as a competitive strategy in a networked economy in which customized products/services are produced with virtual organizations and exchanged using e-commerce.  相似文献   

20.
Designers and retailers in consumer products industry are faced with high demand volatility and potential loss of profit from design piracy. Many retailers rely on third-party supply chain managers (SCMs) to manage global supply chains. A SCM starts raw materials procurement and production process based on expected demand and takes financi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demand uncertainty. But a retailer often delays sharing product design information with SCM forcing it to expedit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processes incurring additional financial penalties. To analyse economic impact of delayed information sharing under uncertain demand, we develop a mathematical model. Our model indicates that higher demand volatility lessens the effect of penalty associated with delayed information sharing for retailers. The model also shows that for a given demand volatility, per-unit premium increases asymptotically for a retailer compared to marginal production cost increase for SCM. Such findings are not intuitive for SCMs or retail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