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历史背景、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民族、外交政策改革 ,社会繁荣昌盛景象等多方面加以比较 ,不难看出“景圣之治”时期的各项改革措施 ,不仅仅不逊于史称“三治”时期的各项改革 ,而且在某些方面 ,更充分、更深刻。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背景、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民族、外交政策改革、社会繁荣昌盛景象等多方面加以比较 ,不难看出“景圣之治”时期的各项改革措施 ,不仅不逊于史称“三治”时期的各项改革 ,而且在某些方面更充分、更深刻  相似文献   

3.
笔者于1993年在本刊《北方民族文化》上发表了题为《景圣之治与承天太后》一文,说明辽中期出现了一个类似“贞观之治”的繁荣昌盛的局面。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这一历史景观发展的内涵,本文拟《再论景圣之治》之题,以揭示最圣盛世的历史与现实的根源.第一,辽中期盛世的出现,没有辽初太祖、太宗二帝的苦心经营和文治武功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说,太祖太宗的文治武功为辽代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景宗圣宗时期圣世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第二,景宗圣宗时期的全面彻底的封建化改革.不仅完成了向封建化过渡,而且大大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所以说景宗.圣宗的全方位封建化改革为辽代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在开明的景宗、圣宗二帝和承天太后的影响和带动下,踊现出一大批忠于改革、忠心报国的藩汉文官武将.这些文武百官,对皇帝太后忠心无二,形成了一个统治核心集团,彼此“相友善,同心辅政,整析蠹弊,知无不言,务在息民薄赋,以故法度修明,朝无异议”.所以说明君贤臣齐心图治为辽代盛世的出现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以自由意志的现实化为核心线索对市民社会及其与国家的关系做了系统的、深入的理论探讨和论证,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推论严整的逻辑体系,其中不仅包摄了有关市民社会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而且还独创性地将表述这些问题的基本概念设定为构成逻辑体系内在结构的各种规定性或环节.可以从市民社会发生学、市民社会现象学和市民社会目的论三个方面理解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朝为了加强对西藏的治理曾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当时清政府的治藏政策有设置驻藏大臣,订立治藏章程;"众建而分其势";派驻官兵,整顿藏军;设立台站,"厘定疆域".当时清政府振兴西藏经济的措施有改革乌拉、租赋、钱法、贸易制度;活跃民族贸易;创报、兴学、发展农牧工矿业和加强交通、邮电事业的开发等.总之,清朝的治藏政策,对维护国家的统一,抵御外敌的侵略,发展西藏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邓小平的民族文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邓小平的民族文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实现中华文化全面繁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发展理论 ,在毛泽东和邓小平手里得到了确立和拓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思想出发 ,将三者统一于党的基本纲领 ,并将三者关系推进到时代新视界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政治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反映政治最集中、最直接的文化因素,对整个社会文化起着主导、引领的作用。故而,加强政治文化建设不仅是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题下,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中,加快民族自身的发展对现实社会有着重要影响。推进民族自身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是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入居云南已有753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在与云南各民族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为多元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举凡云南行省的设立、土司制度的确定、儒学思想文化主流地位的确立和推广、多民族杂居格局的形成都与蒙古族入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税费改革及农业税减免之后,在财政短缺的压力之下,部分乡村为减少村级支出,出台了撤销村民组长的制度安排。但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实施撤销村民组长这一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条件尚未具备。若勉力为之,则会导致制度变迁成本过高、基层治理弱化、村庄本土资源遭受破坏等问题。在农村社会发生根本性变迁之前,“大组长,小村部”的乡村治理模式更有利于农村发展。完善村组制度,健全村级组织,应该坚持村治改革与财力支持双管齐下、现代性与传统性互相交融、思想工作与激励机制相得益彰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12.
靳草 《南都学坛》2000,20(2):92-93
邓小平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首先激励群众促成经济繁荣 ;再以引进技术和资金掀起对外开放大潮 ;二者的综合影响又形成全民族科教兴国的共识 ,使中华民族从空谈道义、闭关自守、固步自封转变成一个勤劳向上、从容开放、奋发有为的民族群体 ,化解了文化风险 ,开创出中华文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民族生态伦理学试图探讨特定族群共同体如何适应塑造其生存的生态环境,并伴随此过程形成相应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问题。民族生态伦理学强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民族文化的整体和谐发展。民族生态伦理观是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少数民族生存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把伦理道德与生态有机辩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少数民族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法学在学术发展与理论进步的过程中,逐渐塑造和展现出了以自主性、实践自觉、开放格局、为社会与政治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与政治形象。在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为中国法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而持久的思想支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伟大实践的强大现实需要为中国法学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中国当代法学学者和法律实务专家对中国法学的思想创造使命与法治实践参与责任的自觉践履,成为中国法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主体性力量;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科各个学科的繁荣发展为中国法学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极其丰盛的思想养料与理论资源;同时,中国法学的发展还得益于中国特有的学术生产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大团圆作为我国的一种典型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自然、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概而言之,中原地区封闭的环境、季节分明的气候条件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大团圆的环境经济基础,为大团圆的形成提供了哲学观: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反动统治者的残酷统治和劳动人民的苦难现实,是大团圆形成的社会政治基础,它使大团圆具有了高度统一的内在精神和强大的外部制约力量;而我国人民传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等则成为大团圆的文化心理基础,它是大团圆历久不衰的催化剂和温床。尽管三者在社会结构中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但是对大团圆的形成都有着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汉明帝     
汉明帝在政治上的统治是成功的,汉明帝的永平之政与光武帝的建武之政相比毫不逊色。汉明帝在经济上采取了适当的政策,社会经济发展很迅速。化事业的繁荣,也是汉明帝统治时期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乡村治理体系包含自治、法治和德治三个系统,乡村“三治”各系统分具不同的内涵,也有着互补性。《宪法》是沟通“三治”各系统的桥梁,促使“三治”各系统形成一个整体,同时通过《宪法》这一制度性媒介,转换“三治”彼此的价值,防止它们相互激扰,进而促进“三治结合”的整体效能。在治理现代化的语境下,要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从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向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发展民族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是西部大开发背景下阿坝州经济社会进步的最主要杠杆之一。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要立足社会大视野,协调与经济、文化的关系。从经济改革的角度出发,立足现实、考虑未来,按照阿坝州经济社会需要调整教育结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学校生机和活力;适应劳动力结构变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民族教育发展要适应民族文化,融合民族文化,同时要发挥教育的整合功能,促进文化更新。  相似文献   

19.
“苏、辛”并称,除文学史上的意义外,还应从文化史角度加以理解。在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的宋代,苏、辛二人都有着“严华、夷之辨”的文化意识。如果说苏轼在宋、辽关系的态度上,以对高丽的文化方针为中介,担任的是“民族文化卫士”的角色;那么辛弃疾在宋、金斗争中,力图担负起抗金、恢复大任,就具有了“民族文化斗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长阳民族文化工作的买践雄辩地证实,作为凝聚民族精神,能为民族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的民族文化在民族经济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一方面民族经济需要民族文化的参与和支持,另一方面,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支柱产业,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