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冯小刚一部叫《手机》的贺岁电影和刘震云一部叫《手机》的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铃”与“振动”。  相似文献   

2.
《中文信息》2007,(9):102-103
辋川在西安郊县—蓝田县境内。辋川群山里的溶洞,发现的有七八处之多,集中在一条谷道的两座山上,一座叫照壁山,一座叫成仙岭。这照壁山上的溶洞叫凌云洞,成仙岭上的溶洞叫锡水洞,两个洞相向而望,也是整个景致最大的看点。沿照壁山石阶向上爬十多分钟,便到了凌云洞口。  相似文献   

3.
有味儿     
张华阳 《快乐青春》2014,(11):93-93
有个男青年去饭店吃饭,很快,服务员就端上来一盘菜。不料,男青年只吃了一口便叫道:“这菜怎么有味儿?”  相似文献   

4.
声音     
《优雅》2015,(2)
“各式各样的人在谈,其实不是谈电影,是在谈自己。”
  --姜文。自己的电影成为热门话题,姜文觉得这很有趣,他说“有一些评论的人,他们是在谈电影;但有些人不看电影也能谈。他们谈的放在任何一个电影都是适用的。这也可能是他们想找一个口子宣泄一下,这跟看不看电影没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影艺术的日益繁荣,本雅明的电影理论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但他的电影心理学理论却很少有学者进行系统研究。观众接受心理是本雅明电影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观点,对这种不同以往的接受心里,他主要通过绘画与电影的比较而得出。大众的感知觉因为电影的出现而得到了深化,同时本雅明还对电影演员的心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鸳鸯蝴蝶派用小说化的艺术修辞手法书写电影人的寻常家事,通过制造心理共鸣和情感共振,为市民最终接受电影这一新的“媒介物种”铺平了道路。他们以电影人的悲欢离合为素材创作了不少小说,使公众熟悉了电影人物与各种电影空间,加深了观众和电影的情感联系。他们的电影评论从传统戏剧和文学艺术中吸取养分,是早期中国影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起到了启蒙教育观众的作用,也为中国电影本土化架构了理论基石。他们以报刊为载体,以评论、杂记为渠道,用合乎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方式将电影引入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将电影这一冷冰冰的技术物件与公众可感知、可理解的身边事物、生活经历、社会交往融合起来,推动了早期中国电影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市场,历来是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重点板块,但这种传统优势在当下已有所弱化。1997年之后,香港电影人与内地的合拍片虽然在国内市场不尽如人意,却在马来西亚斩获较好的票房。这为中国电影借助合拍片的形式重振海外市场提供了契机。内地与香港的影视合作需要调整发展思路,站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高度,避免市场短视行为,约束资本权力,深入改善与内容生产者的合作关系。从世界范围来看,主流院线的电影消费具有同一性。类型电影具有相似的情理逻辑、叙事规则、美学风格和最小的文化折扣。当下中国电影商业价值的开发,需要将重点放在情节上来,发挥类型电影优势,通过富有想象力的“突转”和“发现”建构情节。  相似文献   

8.
王峰 《东岳论丛》2023,(6):61-69+191
电影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存在三种观看方式的解读,一种是传统的现实本体,主张电影模仿现实;第二种是相对立的电影本体论,卡维尔将电影视为世界自动投射,暗示了电影并非简单地模仿现实,这开启了一种基于自动机制的电影本体论探讨方法;第三种是介于两种本体论之间,维利里奥的竞速学提供了这一特殊观看视角。卡维尔无疑也具有第三种理论潜能;将卡维尔自动机制观与维利里奥的光媒介感性学相结合,可以看到,电影塑造出新的感性系统,借此发现世界的某种真实结构,这一真实结构既是现实所是,同时亦非现实所是。电影中的真实可能只是一种变换相貌的世界景观,媒介的自动作用为光媒介下的新感知系统树立了典型情境,电影的自动机制将新旧感知对象全部放在光媒介之上,使旧面相以新方式呈现,而各种面相在相互比对中形成消隐与浮现的动态关联,这是一种特殊的消相感性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艺术电影与中国观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艺术电影在本世纪80年代后半期首先在国际上引起了震动,继而在国内也大受关注,其所带来的由上而下的讨论争鸣中,有一点是取得共识的,即艺术电影的技巧风格与大众欣赏习惯有相当的差距。那么,产生差距的原因何在?如何将艺术电影与大众迅速沟通?21世纪的中国电影的艺术取向又该呈现何种势态?从中国艺术电影和大众欣赏习惯的特点这一基本视点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0.
“老婆,我们买菜去!”每个周六或者周日早上,老公都会叫我一起去家附近的早市买菜. 一起去菜市场买菜是我们周末的固定节目.吃完早餐,我们慢悠悠地一起去买菜,夫妻俩虽然不是手拉手,但绝对是肩并肩. 记得上世纪80年代看过一部罗马尼亚的黑白电影,片名叫《沸腾的生活》.电影情节早就忘记了,但是“沸腾的生活”这几个字让我印象深刻.而每次去菜市场,我都感觉自己投入到了“沸腾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1.
回顾我国二三十年代的电影发展,可以发现中国当时便已产生了一个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电影传统,而这一传统延续到二战结束的四十年代后期,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电影创作的顶峰。当时的中国电影把现实生活作为表现对象,镜头聚焦于平凡生活中普通人的遭遇,并以纪录片式的实录精神着重关注劳苦大众的生存状态。这与同一时期西方现实主义电影的典型代表,勃兴于摆脱了战乱和独裁的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分析二者的异同,探讨其内在原因,对更好地理解现实主义电影传统在中国和西方的继承、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关…  相似文献   

12.
改编不仅是一种最能体现文学与其他艺术关联互动的创作方式,也是最能体现思想文化艺术等综合实力的文本。现实表明,当下中国电影改编虽然数量众多,但实际上与文学的关系是疏远的,更多的是从产业生产与市场消费的角度,处理与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关系。这意味电影一方面难以从自身的角度,深入"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提炼属于自身媒介的内容观点,另一方面,也拒绝了文学在叙事与思想上的支持,陷入自我中心但同时也是自我孤立的困境。这是当下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缺乏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门艺术,它的成熟和发展的标志是形成一定的风格和出现一定的流派,而以往的电影批评家却忽略了这一点。尽管“第五代”这个命名有它不妥贴的地方,但近年来被人们作为一个电影流派来谈论,无疑是中国电影的幸事。“第五代”作为前卫电影流派,以陈凯歌、张艺谋为龙头,在电影传统叙事模式,镜头技法,画面构图等方面都有颠覆和再立的意义。就个人而言,我更愿意把这个导演群体创作的电影称为“造型电影”,而不是“第五代”。尽管如此,我仍沿用目下约定俗成的称法叫“第五代”。应该提出的是批评不能简单地以历时的“代”来界定一个…  相似文献   

14.
杨舒 《东岳论丛》2014,(3):115-120
在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下,中国大陆电影早已呈现出高概念特征。但在叙事主题、叙事手段、市场把控能力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从高概念电影的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大陆的高概念电影,虽已走出了初级的"奇观"阶段,进入了"情结"高概念阶段,并已开始了对"故事"高概念的追求,但与美国高概念电影相比,仍存很大差距。尤其是因创作实力与经济状况的制约,作为"高概念"电影的最高阶段———"情怀"高概念电影,在中国大陆尚难有大的发展,而这也是国产高概念电影短时间内无法赶超好莱坞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冯小刚从电视剧进入电影的经历赋予其电影强调通俗易懂、注重世俗价值的特征。冯小刚电影携带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下主流价值观,但在海外难以得到广泛接受与传播。这是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在不同语境的错位所致。在北美市场,冯小刚电影的"非英语""日常性题材"以及写实效果,使之归于艺术电影类型。然而,影片所强调的恻隐之心的道德情感、主流价值观念、特殊群体的集体记忆,会在故事内容上造成文化折扣;"重细节、轻结构""重广度、轻深度"的宏大叙事,又在艺术观念上悖逆于欧洲电影的叙事传统。因此,冯小刚电影缺乏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奖项、权威评论及学术研究,很难如张艺谋、陈凯歌等进入艺术电影的传播渠道,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白玉 《中文信息》2013,(7):144-144
电影原罪由柯奈尔·乌尔里奇小说《黑暗中的华尔兹》改编而来。影片向我们讲述了男主人公路易斯和女主人公卡邦尼之间爱与被爱,疼痛与恐惧,生存与死亡,希望与绝望的黑色惊悚故事。正如电影旁白中所说,这不是一个爱的故事,却是一个有关爱的故事。整个影片以悬疑刺激的故事情节为载体,体现了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中有句成语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①,讲的是一位名登的州官为了避名讳,只许百姓管上元节放灯叫放火,而日常点灯不能叫点灯,得改称其他的说法。一方可以“放火”,而另一方却不能点灯,为什么呢?因为双方的法律地位不平等,有王法而无民法,长官的意志便是意志,百姓的意愿只能是意愿。历史上虽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说,但这绝对只是一种统治口号而非实际。因为既然有庶民与王子之分,即便同罪自然也不会同罚,所以也就有了曹操“割发代首”之类的把戏。在西方,同样的不平等也是存在的。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英语…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在叙事主题、结构视点及民族文化精神气质上,存在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类同与差异。电影作为“科学和魔术的混血儿”,自19世纪末相继传入日本和中国后,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两国渐渐形成了同中有异、相映成趣的电影观念与创作趋势──处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国一开始就把这一舶来品叫做“影戏”,恪守以“戏”为本,以“影”为辅助手段的“影以载道”的叙事本体论传统;而明治维新后力图“脱亚入欧”的日本,则将电影称为“映画”,其审美意识较接近强调以活动画面为基础的西方影像本体论。两种称谓,实…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颇具大众性的现代传播媒介,电影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信息环境,对人的生命存在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电影是商业的,但又原本是艺术的,所以既不必要求它脱离商业,又不必让它服侍商业,只任它成为浑然的商业的艺术就好了.这不仅是好莱坞电影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在商品经济繁盛的时代,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考察电影所得出的电影观念.这种观念对于弘扬精英意识,实现审美超越,制衡电影拜金主义,回归文化伦理,维护健康、平衡的电影环境,促进电影与人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焦素娥东西方电影,由于文化传统、时代背景、电影观念等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脉络,构成了世界电影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然而发生在中国30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与发生在40年代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以其理论与实践上的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