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不仅是民族主义的核心,而且是推进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进程中必须直面的一对基本关系.民族主义对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影响是双重的:其统一功能既促进了民族国家的构建,又捍卫了这些民族国家的独立完整和利益:而民族分离、分裂主义作为民族主义的极端表现,是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最大威胁.因此,应抑制和消解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引导其积极发展,推进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  相似文献   

2.
"民族自决"和"联邦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则和重要观点,它的主旨是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有权脱离帝国主义压迫民族而组织独立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受其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曾主张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与汉族共同成立联邦制国家。后来,随着对国情的认识深化和对革命的深入了解,逐步扬弃了这种主张。认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符合中国实际。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显示了与时俱进的品格。  相似文献   

3.
来仪 《青海社会科学》2004,(4):90-95,100
清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民族关系不但承上启下地演绎着过去民族交往中存在的各种现象 ,而且还继承、延续了中国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流向并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间在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中华民族这几个不同的层面上呈现出了既趋同又分化、相伴相生的“多元一体化”现象 ,为近代以后中国各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在此过程中清朝政府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对于促进各民族的接近 ,最大程度地实现各民族政治与文化的一致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各民族在政治与文化上趋于一致性又为各民族的“多元一体”化构筑了基本的框架  相似文献   

4.
周平 《晋阳学刊》2013,(3):106-115
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并扩张",民族"概念逐渐凸显并成为重要的认识工具。而"民族"概念被作为描述和分析工具广泛使用后,民族群体也从最初的取得国家形式的人群共同体扩展到多样性的历史文化共同体。在原初民族国家影响下,那些存在着多个历史文化群体的国家也将各个民族群体整合为统一的国族而构建民族国家。于是,一大批民族构成复杂的多民族国家出现了。对于这样的国家来说,民族问题不仅长期存在,而且对国家政治共同体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多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的存续。但迄今为止的历史都表明,多民族国家无法将民族问题"解决"掉。因此,将其置于国家治理的视野中,探讨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有效治理之道,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和邓演达对民族团结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主张国内各民族同心协力,共同振兴中华民族,将中国建成"世界第一文明大国",还主张中华民族联合世界其他民族,共同抵抗帝国主义的入侵,实现"大同世界"。他们的民族团结思想既是一贯的,也是有原则性的,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完全统一进程,国内各民族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中外共建"和谐世界",都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6.
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论述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一理论,对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发展和繁荣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在国家政权建设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建立统一的、民主集中制的大国。如何在统一的多民族大国中,既保证国家集中统一,又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呢?马列主义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列宁…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林东 《河北学刊》2005,25(3):71-74
瞿林东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统一进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考察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考察历史上人们在历史文化认同问题上的思想观念的发展;而从历史认同的传统、文化认同的传统等角度论述这种思想观念之发展尤其需要加强。许殿才对先秦到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进行了考察,指出这种认同对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产生了积极影响。李鸿宾从西晋江统的《徙戎论》的冷落命运谈到隋唐“天下一家”的格局,认为排斥文化认同的狭隘民族观念并不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势。向燕南认为,从10世纪到19 世纪的中国史,无论是分裂阶段,还是统一阶段,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意识都在不断发展和加强。周文玖论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大中华的民族意识对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坚持的深层次作用,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的胜利。张越梳理了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共同纲领》所展示的民族认同思想的发展脉络,认为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促进全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郝时远与亨廷顿是当今中美两国的知名学者,两人都对民族国家问题颇有研究.在国际层面上,前者主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后者认为文明之间必然产生冲突;在国内层次上,前者主张中国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后者认为美国主体民族价值观受到冲击.他们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中美两国学界关于和谐与冲突截然不同的两种民族观.  相似文献   

9.
王鹏 《学术探索》2013,(5):30-35
从民族国家、苏联民族问题以及中国民族问题的性质与特点等几个方面,阐述中国国家构建应避免陷入民族国家的泥沼。借鉴欧美社会的民主共和思想,凭借中国多民族共处的传统经验,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框架,从民族个体和民族群体两个角度考虑,提出中国是构建多民族共和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民族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历来重视民族地区的工作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的方针 ,指导民族地区的工作 ,解决民族地区的问题。那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以后 ,如何在民族地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也必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长期深入探讨的课题。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任何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 (或思想 )都必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的层面、领域、或范围内具有相应的普遍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不例外 ,就作为执政…  相似文献   

11.
马俊毅 《学术界》2015,(1):74-85,324
"族格"理论认为,在多民族国家或在国际关系中,每个民族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在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中,族格之确立,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权利提供了哲学基础;族格之承认,为各民族建立了在国家中的政治身份和法律身份,使得国家通过制度、法律、政策保障、实现其权利。政治哲学旨在为政治寻找理性。有关"族格"的议题在一些国家的政治进程中曾被忽视,但是民族、族群、移民问题的增多及社会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重大问题。实际上,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马克思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中,有关群体、社群、民族权利的理论争论与探讨,拓展了以"自由""平等""公正"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命题的讨论,一些理论的发展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等推动了民族政治实践的发展。本文以族格为视角,分析以上各种政治哲学能够实现民族权利的理论路径,进行比较政治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帮助后进民族是先进民族应尽的义务;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是国家根本利益之所在;各民族间的互助从来都是相互的帮助。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维护和发展各民族间的互助关系;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维护和发展民族间的互助关系;为了保证边疆稳定与国家的政治统一,更要维护和发展民族间的互助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多民族国家治理的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民族国家的治理远比单一民族国家复杂,其中的一个表现是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民族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在特定的阶段或特定的领域(或地区),民族关系可能会紧张.当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加快的时候,社会分化加剧,社会中可能出现发展不平衡,这个时期由于利益的分化,容易出现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4.
"国家建构"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概念,其行动目标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个体成员对国家的忠诚与公民意识,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公民。国家建构的基础不仅包含国家主权和强制力这种"硬件基础",也依赖于爱国主义或国家(公民)民族主义这样的非常感性的"运行软件"。在多民族国家,构建国家认同不是一个自然实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政治发展的趋向和道路问题,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议题。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现代国家建构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国家认同的问题还遭遇到内部政治统一的难题、外部恶性竞争的困扰。同时,中华民族从文化民族转变成政治民族的任务也还没有完成。所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是我们建构国家认同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认同与人类思想活动密切相关,具有多重性、流动性和情境性特征,在中国语境下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其特定的结构,需要具体的分析才可能深入理解.社会实践表明族裔民族认同的存在并不必然削弱国家认同,国家认同的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取代多民族国家的族裔认同,国家凝聚认同进程不是仅仅以命令式的强制获得,而是要在富强、民主、文明目标实现中,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活环境,顺应认同生成、发展、变化和存续的规律,在完成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巩固各民族平等,推动民族团结,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上获得.  相似文献   

16.
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民族关系的状态,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一直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理念。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在运用党的民族政策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其做法对边疆多民族地区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在当前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背景下,还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多元一体"的民族政策价值取向,构建权利义务对等的民族政策输出机制,构建必要的民族意识调控机制,建立边疆多民族地区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建立以法律手段为主的民族政策实施方式,以实现党的民族政策持续促进边疆多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民族兼容性是中华各民族融合的重要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华多民族历史发展的回顾,提出了民族史学的一个新观点民族兼容性是中华多民族国家融合的重要条件和历史根源。作者对中华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军事及历史等方面的民族兼容性进行了阐述,并从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各族人民组成中华民族一个大家庭,中国是各族人民的生命之根。  相似文献   

18.
汤城 《船山学刊》2014,(3):33-37
"夷夏之辨"是中国古代史学上的重要问题。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他从地理、文化等方面探求夷夏差异产生的原因,揭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特点;主张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应各安其所,和平相处,提倡因地制宜的少数民族治理政策,希冀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历史地考察纷繁复杂的民族互变现象,试图揭示人类文明演进的原因和规律。王夫之的夷夏观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开放性,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夷夏问题的认识,对推进多民族历史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多民族统一,实现多民族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共融共存的国家。不论是以汉族统治集团为主,还是以其他少数民族统治集团为主建成的政权,出于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都制定实施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法律政策。历史语境影响着我国民族法律政策的产生与变迁。从思想视域和法律文化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坚持《宪法》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政策,既是对我国传统思想和法律文化历史语境的继承,也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20.
辽初期,契丹统治阶级在应对复杂的民族关系时,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出现分歧,产生了两个对立的思想流派:一是以旧制为依托,坚持草原本位主张的保守派;二是慕中华风俗,改革旧制,积极参与中原逐鹿的开明派。这两派之间的斗争和势力消长,不仅决定了辽朝中后期民族关系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当时中国历史的走向。辽朝初期民族关系思想流派既是一个复杂的客观存在,也有一个不断演化与发展的过程。在严峻的政治形势压力下,他们之间的矛盾常常激化,从而出现了激烈的交锋。辽朝初期民族关系思想流派的存在和对立有其历史必然性,简单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