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学翻译重在传递原文的神和形,尽可能作到形神兼备.本文欲从等值论的角度分析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的美学价值..林译文无论是从字、词、句还是到篇章都译得丝丝入扣,完整再现了原文的形美和神韵. 相似文献
2.
从等值论试析《浮生六记》英译本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重在传递原文的神和形 ,尽可能作到形神兼备。本文欲从等值论的角度分析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的美学价值。.林译文无论是从字、词、句还是到篇章都译得丝丝入扣 ,完整再现了原文的形美和神韵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是国内外著名的翻译家,其翻译最大的贡献体现在其美学思维中。选择其代表作《浮生六记》,分析在该译文中表现出的美学特性即音韵美、对称美、动态美和形态美,让其中的恬适和优雅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5.
刘丽珈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5):102-105
《浮生六记》以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了其丰厚的内容。本文拟从比喻、对比、详略、叙议等方面,对其表现手法予以探究,以期进一步揭示作品深邃浓郁的内涵和不同凡响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程小青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63-66
沈复虽然不过是一介布衣,其所作《浮生六记》篇幅不大,没有一般小说那样的故事情节,却因其特殊的视角、别致的笔触和诗性的语言,百余年来为所有的读者所一致珍爱,甚至把它和《红楼梦》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7.
《秋颂》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所创作的颂诗之最后一首。在这首诗中,济慈突破了其早期诗歌对想象力的强调,从“亦真亦幻”发展到“真即是美”,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最终回归自然的主题。同时,《秋颂》达到了自然动人的美学境界,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殷绍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Z2)
《周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其成书年代,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载:“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话不一定可靠,但从中可以看出这部书是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增补,直至春秋末年才最后定型的。它原是中国古人进行卜筮之书,然从内容上着,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书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并对后代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想就《周易》美学价值中的几个问题,简略地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9.
10.
《瓦尔登湖》叙述了亨利·梭罗本人的一段简朴而又崭新的生活经历,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其中所描绘的自然以及林中生活有很重要的美学价值,即自然美和与梭罗生活哲学相结合的境界美。文章通过分别探究《瓦尔登湖》的自然美和境界美,以及东方人的观点和其老师爱默生对他作品的影响,更进一步地挖掘和探讨作品的美学价值及其渊源。 相似文献
11.
张苏榕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清人沈复,字三白,生于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卒年不详。沈三白一生沦落不遇,46岁时有感于“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负彼苍之厚。”乃作(浮生六记),详细真实地记录下半生经历和思想感情。(浮生六记)写成后湮没无闻,直至一百多年后才被发现,此后便广为流传,为近世文人击节称赏。林语堂、俞平伯等人都给予它至美的赞语。林语堂将它翻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俞平伯称它“严如一块纯美的水晶”。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仅为残本的(浮生六记)具有如此强烈的想力呢?这就是本文作者试图探析的问题。一、(浮生六… 相似文献
12.
沈传河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
<周易>的生态美学价值无疑是丰富而多面的.鉴于当今生态美学之建构,<周易>有四个基本的思想光点值得注意,即生命、变化、和谐与系统.从这四点出发,我们发现了这样三条生态美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即:生命-生态-生态美;变化-和谐-生态美;个体-系统-生态美. 相似文献
13.
杨绍波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5,(1)
明代中叶以后,以左派王学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在思想领域与宋明理学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提出了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性质的民主思想。其代表人物李贽大胆肯定“人欲”,提出了“童心说”,认为“人欲”是天经地义,禁绝不了的。正如颜元《存人篇》所说:“男女者人之大欲也,亦人之真情至性也”一样。这些思想集中反映了当时思想解放的浪潮和人文主义潮流,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汤显祖的思想是属于左派王学 相似文献
14.
美籍华人作家哈金以一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说<等待>荣获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及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PEN/Faulkner Awardfor Fiction),从此备受世人瞩目.本文试图通过对<等待>中三位主人公的姓名进行解读,以揭示作品中展现的人生中的无奈. 相似文献
15.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5)
研究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是以小说划分新纪元的。当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它思想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出现在中国的文坛上,立刻引起迥然而异的反响。在热烈的欢呼和无条件的责难中,宣告了新文学的诞生。然而,也不可否认,“民国七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出现的时候,也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其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到了民国八年,小说创作的“尝试者”渐渐多了,然而也不过汪敬熙等三数人;到民国十年,《小说月报》革新后,作者也不过十数人。至于中长篇小说,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考察,都处于一个幼稚的尝试阶段,张资平的《冲积期的化石》和王统照的《一叶》 (均 相似文献
16.
浅论《赵氏孤儿》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保忠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1):18-21
《赵氏孤儿》这部著名的历史悲剧的美学意义,首先表现在程婴等义士身上体现的为支持正义而舍生忘死的义烈精神。这不仅是传统道德中舍生取义最高伦理原则的体现,而且更是中华民族舍己救人民族精神的体现。其次表现在作者对生活本质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作品艺术地揭示了这样的真理:凡是反动的势力,不管表面上多么强大、凶残,终将逃脱不了必然灭亡的命运;正义的力量则相反,因为能得到人们的支持,所以永远是不可能战胜的。 相似文献
17.
刘丽珈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5):64-66
从《浮生六记》女性的爱、美、聪慧、反叛等同中有异的方面对女性形象加以比较,展示其独特的形象,为人们立体化地分析、理解、欣赏封建时代的女性提供多元的审美视角,进而对其悲剧性命运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沈复是清代的一介贫士,虽多才多艺,却不以科举为事,不以功名为务;虽命运坎坷困苦,却甘愿过平实的生活,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感情。其名著《浮生六记》,真实地描写了普通百姓居家生活的种种际遇,其中涉及的养生妙道,有不少地方仍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养生宜早人若待老而保生,是犹贫而后蓄积,虽勤亦无补。因此,治有病不若治未病;疗身不若疗心;使人疗不若先身疗。养生宜安人心最为灵动,不可过劳,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安心之法,在于调节喜怒哀乐劳苦恐惧之事。心城紧闭,外事无以动心,外邪无以入侵。养生宜常晨入园林,种蔬… 相似文献
19.
刘福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6):86-88
学术界对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研究呈现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相结合、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研究相结合的特点,但研究视角相对粗糙、研究方法也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20.
刘丽珈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0-23,31
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时代,女性的命运必然是悲剧性的,因此生活在封建时代的《浮生六记》中的女性,其命运
也一定是悲剧性的。本文拟通过陈芸之悲的探析,以期人们对封建时代的女性之悲有较为深入、具体的理解,并进一步认识旧
时代旧制度吞噬美好人性之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