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裕固族传统婚俗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别内涵。在正式婚姻和非正式婚姻形式中,特别是在婚礼习俗如戴头面仪式、打尖踏房仪式、阿斯哈斯仪式及婚礼歌谣中都渗透着裕固族人的性别观念与性别意识。婚俗中反映出明确的男女性别角色意识、分工意识和合作意识,对家庭结构的影响是,裕固族人既有女性主导型家庭模式,也有男性主导型家庭模式,同时两性在婚姻家庭中具备平衡协调意识。这对当今现实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生活在河西走廊中部的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同时崇拜山神,祭祀鄂博。裕固语中将“鄂博”称为“乌垒”或“乌鲁额”。祭鄂博是当今裕固族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宗教活动之一,人们通过祭鄂博这种活动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天地之神保佑人畜兴旺,风调雨顺。 相似文献
6.
7.
裕固族婚俗中的“尧达”及《尧达曲格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裕固族婚俗中的“尧达”及《尧达曲格尔》进行了分析论证:对此婚俗事象的起源;“尧达”的文化内涵,从北方古代游牧民族生殖崇拜文化遗存的视角作了叙述。对东西部裕固族文化中的类似现象进行比较之后作者认为:东西部裕固族文化的共同基础形成于东迁之前 相似文献
8.
我们拉祜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4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思茅、临沧、西双版纳、红河、玉溪和大理等6个地(州)的24个县内,其中澜沧县有192192人,占拉祜族总人口的46.7%,是我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澜沧是我的家乡。这里群山连绵,气候湿润,雨量充沛,资源十分丰富,素有“边疆宝地”的美称。过去,拉祜山是帝国主义的嘴边肉、贪官污吏的发财地。解放前的拉祜族 相似文献
9.
黄泥堡的历史,是一个人群追求民族身份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在民族文化特征日趋模糊、身份危机时时存在的情况下,黄泥堡裕固族在文化记忆中采取了淡化农业文化特征、强化游牧文化特征的策略,将游牧文化作为挽救民族文化的救命稻草。
我想这就是黄泥堡裕固族历史梳理中出现的怪现象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0.
钟进文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裕固族研究专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裕固族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2002年,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下文简称《集成》),不仅展示了中国裕固族研究的成果和进展,而且为裕固族研究奠定了基本框架。2008年,它的姊妹篇——《国外裕固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2003年云南大学对裕固族大草滩村做的调查资料,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裕固族大草滩村的现有行政体系入手,探讨文化网络内部的历史、民族因素,及其更细微的象征符号。以此,进一步分析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探索国家政权渗透到乡村社会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裕固族乡村家庭变迁调查——以肃南县红石窝乡巴音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腹地的裕固族,其家庭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除了公共政策等因素外,生产地与定居点的分离是导致裕固族家庭迅速变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以传统裕固族家庭为参照,对当今裕固族人的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劳动分工等做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14.
裕固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其乡村社区发展历程在西北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历程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田野调查所获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裕固族乡村社区发展历程与模式进行了社会人类学的描述与分析,并指出裕固族乡村社区发展模式从政府主导型到乡民自主型的转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裕固族现有人口为10569人(1982年统计).他们自称“尧乎尔”(Yogur),使用三种语言:西部裕固语(属突厥语族,与维、哈语关系密切);东部裕固语(属蒙古语族,与蒙古语、东方语关系密切);汉语.没有文字.主要聚居在甘肃省酒泉南部之裕固族自治县内.境内还居住有藏、蒙、回、汉、土等族人民.自治县为牧业县,牧草丰美,水源充足.地处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中段.平均海拔3000公尺以上,山峦连绵,群峰巍峨,积雪终年.本地气候较干燥,降水量少而集中,气温很低. 相似文献
16.
17.
铁: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怎样全面、健康、持续地推进裕固族文化研究。首先,请你对裕固族文化研究本身作些解说。 相似文献
18.
李有义先生所著“今日的西藏”是在祖国解放初期出版的介绍西藏社会历史概况的一本书。虽然象李先生在代序里所指出,他为了顾及一般读者,只引用了他所搜集的材料的十分之一二,然而全书涉及的范围还是很广,并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亦反映了他个人的观点。这些观点和他在解放前在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社会科学学报上发表的文章基本是一致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学的翻版。因此,我认为把李先生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观点提出来加以批判,同时顺带指出他滥用资料的事实,是很有必要的。(一)贯串在“今日的西藏”一书的资产阶级社会学的观点首先表现在他对待西藏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具体看法上。这本书的第四章是专谈西藏社会经济的,并且是全书内容最多的部份,此外他在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