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一名与殖民地存在联系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贵族成员,伍尔夫有着根深蒂固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立场;作为一位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和深刻文化批判精神的西方知识精英,伍尔夫又不乏反殖民主义意识。由此,在后殖民理论的观照下,伍尔夫小说充满了殖民与反殖民的双重话语,既支持大英帝国的海外扩张活动、鄙视殖民地"他者",又批判为争夺殖民地而兴起的帝国主义战争,呈现出矛盾复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英国 19世纪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多描写婚姻家庭生活 ,其中与作者个人情感历程及可能的婚姻选择联系最为密切 ,同时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她早年创作中最成熟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小说描写了四位中产阶级女子对终身大事的处理 ,表现了三种不同的婚姻观念及婚姻状态 ,由此反映出简·奥斯汀的婚姻观以及她的婚姻理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中两对恋人的浪漫史 ,描述了 19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 ,指出金钱、爱情和婚姻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结合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以及她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的评论,本文从分析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对于简.奥斯汀的评论入手,试图找出伍尔芙称奥斯汀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原因。本文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伍尔芙对于女性写小说的深刻见解和认同以及奥斯汀的作品很全面地体现了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5.
基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在大英帝国由盛转衰时期,所以帝国意识及文化建构必定对其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伍尔夫在其小说《到灯塔去》中积极地表述了以帝国主义文化扩张为表征的殖民话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欧洲文化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的思想,从而显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的伍尔夫的潜在的殖民意识。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期英国殖民统治逐渐走向衰落,与此同时美国正在迅速崛起,曾称霸一时的英国文化面临着被其取代甚至同化的危机。因此英国文化不断寻找着既能助其保持殖民统治,又能抵制美国化的同盟军。它们在英国加勒比移民文化中找到了可团结的力量,以此一度对加勒比移民采取拉拢的态度。反映在文学上,加勒比流散文学也需要这种拉拢才能得到英国主流文化的承认,并确立其在英国的地位,因此欣然接受拉拢,甚至主动向其靠拢;但流散书写总是不断对自我身份进行重新审视,这使加勒比作家进一步反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其的统治。由此,二者之间虽呈现出短暂的、反常的融洽,但这种平衡终究会被打破。20世纪中期英国加勒比流散文学正是这一特殊时期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7.
英国新左翼思想家将二战后形成的帝国主义称为新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用"援助"和跨国公司取代旧帝国主义的直接剥削,政治上以间接操纵代替直接统治,文化上以消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殖民。新帝国主义"援助"的本质是保证前殖民地区的新兴国家始终保持在新帝国主义国家为其设定的轨道和路线内,使其企业和投资利益在这些国家得以保障,从而更好地攫取利益。新帝国主义用"不发达"理论来为战后的新殖民主义提供借口,但"不发达"本身就是被殖民剥削的结果。新帝国主义与冷战相互依存,在冷战框架内新帝国主义得以发展壮大,新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则保障了共产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在冷战期间的发展。在冷战格局和新帝国主义框架内,新兴民族国家无法得到实质性的发展,要打破这种局面必须跳出原来的旧框架,建立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8.
道德、情感与认知是简·奥斯丁小说的三个核心要素,也是困扰小说中所有女主人公的主要问题之一。与其他几部作品中女主人公不同的是,《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范妮·普莱斯虽然从小寄人篱下,却养成了同时代女性难得的独立人格和智慧。在面对道德绑架和情感冲突时,范妮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独立的认知判断。《曼斯菲尔德庄园》所展现的女性独立不依赖于物质条件、不为世俗道德所束缚、不为情感所羁绊,是一种认知和心智的独立。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简·爱》与《傲慢与偏见》两部小说加以比较,指出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其中包括女权主义在庄园生活中的体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等,同时本文也指出了两部作品创作中的思想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波兰裔的英国作家康拉德的不朽之作《黑暗的心脏》体现了作者帝国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矛盾情绪的混合与交融。一方面,在种族与帝国主义优越感的影响下,作者用帝国主义的话语书写了一部白色神话;另一方面,也是更为突出的一面,作为一位饱受被放逐与排斥情绪困扰的边缘作家,康拉德批判了西方的殖民扩张行为,解构了帝国殖民行为的价值。因而,《黑暗的心脏》中所体现的对于帝国殖民的批判和消解超越了同时代的其它作品,具有跨时代的价值。本文试图对于此小说中所体现的反殖民主义情绪与帝国主义情绪进行解读;体现此小说超越时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9.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