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巨匠威廉·莎士比亚在众多人眼中,首先是一位戏剧大师,他创作的三十七部举世闻名的戏剧也足以让他举世闻名;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可以说他的十四行诗就是作为诗人的莎士比亚思想和艺术高度凝练的结晶.正如弗·史雷戈尔所评价的那样:"他是诗人中的壮年""我们可以用哈姆雷特描写过去老的国王来称呼他:‘他是一个人,真叫是尽善尽美,我再也不会见到他那样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亨利四世》:诗人眼中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亨利四世》:诗人眼中的历史●张念马丁·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言说越自由,其所说越超然于卓纯的陈述”。①而作为诗人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戏剧有诗化倾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亨利四世》富有激情和饱含诗意的语言中,我们发现莎士比亚面对历史,没有作“单纯的陈述...  相似文献   

3.
<正> 萧伯纳从幼年时代起就爱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他最初是阅读杂志上连载的莎士比亚戏剧片断,后来阅读查尔斯·兰姆(1775—1834,英国随笔作家)和玛丽·兰姆合写的儿童文学作品《莎士比亚故事集》(1807)。到十岁左右时,他已能阅读莎士比亚戏剧的全文,并能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对白,还能背诵《哈姆雷特》悲剧中的许多段落。萧伯纳的语言风格受到莎士比亚戏剧很大的影响。他回忆自己幼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对我来说就和母亲的  相似文献   

4.
雨果的为人     
被马克思称之为“路易·菲力浦时代的老知名之士”的维克多·雨果,不仅是一位法国伟大的诗人和作家,而且是一位品德高尚,为人谦和,很能容人的大好人。他在法国有众多的各界朋友。他和当时名噪一时的文学先驱者谢多勃良(chateaubriand)、魏尼  相似文献   

5.
史晓丽 《人文杂志》2007,4(3):117-121
本文分析和概括了17和18世纪英国莎士比亚戏剧评论,揭示了评论家笔下的莎士比亚的成长历程:从一位不遵循新古典规范的戏剧诗人,变成一位崭露头角的天才,最终被誉为开辟英国戏剧新天地的戏剧大师。当时评论界对莎士比亚的戏剧颇有争议,到了18世纪后期,英国评论界家取得了共识,认为莎士比亚戏剧的成就不是当时已知的任何剧作能与之相比的。  相似文献   

6.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是德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和诗人,也是本世纪西方最重要、最富有独创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独创性集中表现在叙事剧的创立上。布莱希特把古往今来的戏剧分成两大类:传统戏剧,或称纯戏剧性戏剧、亚里斯多德式戏剧;叙事剧,或称非亚里斯多德式戏剧、史诗剧、辩证戏剧。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应通过舞台演出,“把社会表现为可以改变的”,戏剧的崇高使命是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认识社会,并积极投身到改革现实的斗争中去,而传统戏剧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他试图创立一种崭新的戏剧。二十年代末…  相似文献   

7.
林瑛 《东岳论丛》2011,32(8):94-97
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代表作《一朵红红的玫瑰》承继英诗以玫瑰喻爱人的传统,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对于玫瑰意象诗学内涵的扩展入手,分析该诗可以获得新的解读。与安德鲁·马维尔的《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夸张运用相比较,《一朵红红的玫瑰》夸张运用的目的不是为了彰显慷慨而是为了表达真诚。  相似文献   

8.
T·S·艾略特不仅是西方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的“历史意识”、“非个人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等一系列观点,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上具有开创和先导作用。而带给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荒原》则很好地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和作为理论家的睿智的结合。从艾略特的文学观念出发,以《荒原》为例证,粗略建构对艾略特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9.
尤金·奥尼尔是一位悲剧作家,他一生创作颇丰。在美国众多戏剧作家中,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迄今还只有他一人,被公认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和最重要的悲剧作家。美国戏剧真正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是从奥尼尔开始的。许多批评家将奥尼尔说成是个悲观主义者。的确,他的世界观、人生观总的倾向是悲观的。他的作品多数是反映本世纪初西方出现的那种对理想的幻灭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悲观感。他对人生的看法是灰格调的,其悲观主义又带有宿命论的色彩。古代希腊悲剧诗人表现人同命运的搏斗,奥尼尔的戏剧则表现人同生…  相似文献   

10.
有的人说如今的“红学”,已经成了“曹学”了。按说,研究曹雪芹,就应该名为“曹学”才是。可是“红学”这个词儿,既然已经叫开了,并为世界所公认,大可不必再加改动了。因此,有的学者也常愿把外国研究莎士比亚的“莎学”来和“红学”相提并举。这个并举我看大有好处,可以互相比较,找出他们和时代的关系来。在研讨方法上,还可以交流借鉴。何况,“莎”“曹”两人还有个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实质上都是诗人! 据说,现在由南京黄龙副教授提供的笔记中证明当年曹頫曾听欧洲人向他介绍莎士比亚的某些情况,曹頫的儿子因“窃听”而被责打。姑不论这孩子是否就是曹雪芹,但  相似文献   

11.
一个波兰爱国志士的儿子,早年父母相继去世,二十二岁孤身来到英国时连一句英语也不会讲,取得英国国籍前在海上闯荡了十几年,后来成了举世闻名的小说家。英文写作风格独树一帜,但一日英语始终讲得不很纯正,让人听起来很费劲,以至于有一次他不得不谢绝美国人要他去讲学的邀请。这就是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1857-1924)康拉德一生对孤独有着极其痛切的感受,因此有关孤独这一主题贯穿了他的小说的始终。他于1857年生于俄国统治下的波兰,其父是一位波兰诗人兼戏剧家…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是我国二十年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诗人,文学史家对他评价历来不一,毁誉参半。其实他是一个思想敏锐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正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的那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①徐志摩是一位具有多种才能的作家,但是,他首先是作为一位诗人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他一生发表了二百八十首诗歌,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花雨时斯。它是指1921年至1922年间,这时他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曾指出:“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  相似文献   

13.
章依萍在《黄仲则评传》的开篇说:“诗人的一生,其实只是一首诗;悲剧的诗人,他的一生只是一首悲剧的诗。”止水在《黄仲则诗选·前言》的开篇说:“他的一生,就像一篇用血和泪写成的长诗。”此喻甚为的当。黄仲则的一生就是一首诗,是一首充满了悲剧精神、饱含着悲剧意义的诗。诗组成了他的整个生命,代表了他的全部理想和终身事业,也可以说是他苦难人生的唯一寄托。他是一个那么纯粹的诗人,除了诗,他几乎一无所有。他一生贫病交加,早岁即已鬓若秋霜,并且始终都在困苦不堪的泥泞中绝望地挣扎,但他的心却永远在诗的广阔天空中翱翔…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评论界中不少人都认为晚年的马克·吐温之所以悲观、绝望,主要是由于个人生活的不幸和不善理财所致。这一观点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马克·吐温这位大作家做更深入、细致、全面的了解。本文力图寻找出导致晚年马克·吐温宿命意识的思想根源。这一寻觅过程追溯了作家一生的创作轨迹和思想旅程,即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作者认为,马克·吐温后期创作原则的改变是他早期思想观念和特征以及矛盾的双重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他对社会理想破灭的结果,是他一生的苦苦追求,最后化为泡影的结果。这一结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马克·吐温。他绝非仅仅是位幽默大师,更主要的,同时也为大多数人忽视的是:他是位思想极其深刻、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痛苦的作家  相似文献   

15.
一打开唐宋词册,一股浓重的伤感气息便会随时扑来。试看它的“开卷之作”,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和《忆秦娥》,其中所充满的就是那种不可言状的伤心与迷惘之感!再拿宋词的“压轴之作”——张炎的《高阳台·西湖春感》来看,里头所流露出的亡国之感又是何等的哀伤!此外还可以举出几个例证: 晏殊,是北宋“全盛”时期的一位“太平宰相”。他的生活和际遇可说是十分圆满和幸运的了。但他的词中,却也到处流露出惆怅,伤感的情绪:  相似文献   

16.
试谈中国古人的几种梦赵东玉除了有某种严重生理缺陷的人之外,他梦大概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经历。对此,中国古人早已有了较为清醒、自觉的认识。如《墨子·经上》谓:“梦,卧而以为然也。”乃是把梦看做人睡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生理活动。《周礼。春官·大卜》云:“(大...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悲喜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六○二至一六○三(或一六○四)年间莎士比亚创作了《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这三部戏剧既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而是悲喜剧。悲喜剧独特的戏剧冲突使它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美学范畴。莎士比亚的三部悲喜剧同他的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具有同等的地位,它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第五种样式。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是十八世纪正剧的先河,在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  相似文献   

18.
(一) 巴·布林贝赫是一位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诗人,他的诗有很鲜明的民族生活色采和浪漫情调。诗人以魅人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带有民族色采的时代风俗画,也就是说,他的作品是有浓郁的“奶子味”的。民族特色对每一个少数民族的诗人和作家,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标志。俄罗斯批评家别林斯基这样说过:“诗人永远是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以自己民族的眼睛观察事物并按下她的印记的。越是有天才的诗人,他的作品越  相似文献   

19.
论冯至诗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至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也是一位高龄的著名诗人。从1923年在《创造季刊》发表诗歌开始,他的创作若断若续地跨越了漫漫时间,迄今已快70个年头了。 鲁迅在一篇重要的论文里,曾经称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可是,鲁迅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与解释。对于冯至的诗作出过具体而又重要评价的,是李广田和朱自清。李广田称誉冯至四十年代创作的十四行体诗为“沉思的诗”,断言它是诗人生命中慧星的出现与狂风乍起,认为冯至在限制中显出来身手,法则给了他自由;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聚精会神。(《沉思的诗·论冯至的〈十四行集〉》)朱自清称赞冯至在平淡的日常  相似文献   

20.
“席勒式”就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式”(dasSchillern)是马克思1859年4月19日在批评拉萨尔的剧本《佛兰茨·冯·济金根》时明确提出来的,他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简。”同年5月18日恩格斯在批评拉萨尔的同一侧本时表述了类似的意见:“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o我国文艺理论界在阐释“席勒式”时,往往把“席勒式”看作是图解观念的抽象思维的方法,也就是概念化、公式化的创作方法。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其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