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代史上,德国借口其“生存空间”不足,企图通过战争手段来扩大其“生存空间”。但是,二次世界大战并没有解决德国“生存空间”问题,反而给世界和德国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战后德国吸取教训,用经济、技术等和平手段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积极开拓第三世界市场,从而实现了德国的繁荣富强,解决了德国历史上所谓的“生存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美日关系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三角关系,研究其矛盾运动可以找出“台独”国际生存空间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研究表明,中美日三国实力的消长变化是“台独”国际生存空间发展变化的关键因素;中美日三角关系的互动对其具有深刻影响;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台独”国际生存空间发展变化的最终决定因素.因此,只有不断增强中国实力,促进中美日三角关系的良性互动,推动三国共同利益的增量发展,增强两岸认同,形成阻遏“台独”分裂势力恶性膨胀的合力,才能有效压缩“台独”的国际生存空间,促进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3.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好其生存空间是发展非遗项目的基本要素,起到了维系其生存状态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其生存空间可促使非遗项目更好地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锦州“吹糖人”和“糖画”的生存空间屡遭挑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销声匿迹,到如今非遗保护浪潮使其再获发展,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出现导致这些民间传统手工艺者开始变得茫然失措,社会认同感持续下降导致其生存空间愈加狭窄。如何保护这种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是当下我们能否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因素。通过介绍锦州“吹糖人”和“糖画”的基本情况,探寻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并为这些传统手工艺者探索切实可行的生存之路,以期进一步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1939年8月23日缔结的苏德条约,“好象一个炸弹在全世界爆炸”,春天以来紧张的气氛,现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自条约缔结以后,一系列重大事件纷沓而至。如何评价该条约呢?史学界认为:德国订立该条约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破坏当时英法苏三国的莫斯科谈判,是要“争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所采取的一种策略手段。史学界对此无异议。苏联为什么要缔结该条约呢?根据苏联史学界统一的口径,其观点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灭绝整个犹太民族是法西斯德帝国主义为建立世界统治、扩大其“生存空间”而制定的计划的一部分。在法西斯德国,种族主义对人的残暴迫害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法西斯领导层认为,种族主义可以加强民族和睦,消除阶级对抗,树立种族优越感,并教会压迫其他民族。  相似文献   

6.
德国的统一,打破了几十年来冷战思维下的欧洲均衡体系,导致了欧洲以德国为核心的新的均衡体系的确立。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原有的工业体系和产业结构。德国政府向东部大量投资以及西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可借鉴性甚至更多的是原有政策的直接照搬,缩短了东部经济发展的“不应期”,使东部经济在短时间内走出低谷。统一后的德国还存在着大量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政府正在探索一种适合本国发展的“新德国模式”。  相似文献   

7.
五、黑格尔对“矛盾律”与“充足理由律”之二元并列问题的最后解决“矛盾原则”与“充足理由原则”二元并列所指示出来的问题,在莱布尼茨以后到谢林为止德国哲学中所发展的概况,我们以上已加以大体的说明。这问题的最后解决是在黑格尔。黑格尔实际上可说是把沃尔夫的途径正好颠倒了过来,而说明“矛盾原则”实际上须预先假定“充足理由原则”,而“矛盾原则”与“充足理由原则”两  相似文献   

8.
伯林提出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两个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区分,其实质在于将自由界定为一种不受外界干预的生存空间。鉴于自由不仅是对一种不受干预的社会空间的保障,而且也是一种不受干预的操作手段,因此作为终极价值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并非必然产生冲突,筑基于价值多元主义之上的消极自由可以容纳积极自由。  相似文献   

9.
德国人的勤奋敬业的工作观和职业观在世界各国是非常突出的,并构成其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德国,有谚语说:“工作使生活愉快”,还有“工作第一,享受第二”。这些均表明了德国人的工作态度,即其职业道德的突出与特别。这一特点在德国文化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致于在德语中,表示职业的词汇不是“profession”,而是“Beruf”。而在宗教改革时的德语中“Beruf”(职业)往往与“profession”(召唤、使命)同义,所以马克斯·韦伯说,德语的“职业”一词含有宗教和经济的双重意义,即职业不仅仅是一个工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且更包含一种神圣的…  相似文献   

10.
在30年代经济危机横扫西方世界之际,以罗斯福为代表的新政(美国史称“百日之战”),使用法律手段,引领美国走出困境、复兴美国及希特勒扩展“生存空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和德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历史经验,指出当今世界所存在的主要危机及中国在当前改革中可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费尔巴哈从人作为一个感性的实体对幸福的追求出发,毕生致力于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他不仅否定了宗教领域中的奇迹,而且希望以此来否定政治领域中的奇迹。这在德国当时的情形下产生了重大的启蒙作用,但是他对于宗教与其世俗基础的关系的片面理解,极大地限制了他的理论视野。他用人与神的对立模糊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对立,则又在事实上起到了一种意识形态的遮蔽作用。  相似文献   

12.
莱辛的美学名著《拉奥孔》创作于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德国。在书中,莱辛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深刻地揭示了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向当时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主义及其静观人生的诗画一致说提出了挑战,为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确立了新型的艺术理想,不仅在文学界,而且在美学界、艺术界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拉奥孔》向死气沉沉的德国思想界注入了一系列清新的气息,不但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今天仍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革命,是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到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本文主要从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等方面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4.
试论发展教育产业是一场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人类教育史 ,教育在社会经济过程中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其第四阶段即是自 2 0世纪末叶随着知识经济而初见端倪的。从此 ,教育在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开始越来越显现出显著的生产性。教育实际上已经既是事业 ,又是产业 ;既是文化 ,又是经济 ;既依然具有上层建筑属性 ,又越来越成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 2 0 0百多年前由德国开创的现代教育制度正在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传统教育经济学仅仅停留在“外部论”的水平上 ,因为在其教科书中基本上只把教育当作一个其中没有“经济结构的几何点”。世界各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真正问题 ,并不在于公私之辩 ,而是垄断还是竞争之争 ,且还是与国家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的重建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5.
滕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美术史学家,他以西方艺术史治学方法,结束了千年中国传统美术史写作形式,标志着中国美术史论新转型,他被视为近代中国美术史学的奠基人。滕固的艺术思想包括了历史文化观、科学观、进化论观、文化(艺术)救赎观等诸多思想。其中梁启超、蔡元培及留德期间是其艺术思想的主要来源,本文综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化背景,考察了滕固艺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巴黎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本体论承诺,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的具体展示。《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达到的成就表明:马克思的运思依其先有的本体论原则,直接进入到“活生生的”人的世界,并循着对人的存在的揭秘,为理解和变革这个世界制定了全新的纲要和方案,而其共产主义学说所表征的无非就是人的存在之真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国际秩序认知的变化与其自我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国家身份的认同不仅是共时性结构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历时性社会变迁的后果。理解中国自我身份的形成,就必须考察国家生存的斗争与其自我认知的努力之间的历史纠结。“全球化”的力量正在把民族国家这一曾经被视为同质的社会空间打碎,并依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地方化”的重组。在这样的世界中,“谁才是现时代的我们”这一追问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揭示了30年代末欧洲国际关系十分复杂的变化过程,导致苏德由对立走向暂时的联合。苏德双方签约的动机是不同的,但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别国的利益,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本文在举出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客观地评析了这一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公共空间在当下信息时代被众多大屏幕所覆盖,物理空间迅速媒介化,造成了对公共空间中的个体受众的信息冲击,迫使个体受众不得不被迫接受不必要的信息。文章分析了公共空间对受众个体的交互作用,指出了公共空间中的大屏幕的空间污染问题,提出通过智能交互手段解决公共空间污染的方法;然后从情感交互通道入手,通过给智能大屏幕添加情感隐喻的方法,设计了具有情感表现的智能大屏幕,通过主动视觉表现弥补降低空间污染时对信息传播的损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