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喜读《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陈尚君一宋人喜治杜诗,“千家注杜”虽是夸大之辞,即如元好问《杜诗学引》所云“杜诗注六七十家”,已颇可观。持论严苛的钱谦益指斥宋人所注“大抵芜秽舛陋.如出一辙”(《钱注杜诗略例》),虽失于偏激,但各家水平相差悬殊,多因袭逞臆...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钱谦益完成《钱注杜诗》一书,在整个清代掀起了注杜诗的高潮,并以其数量上的优势和较强的学术性取得了很大成就。不仅如此,由于《钱注杜诗》所确立的诗史互证方法的深入人心以及清人“诗史”意识的过分强烈,致使清代学者在古典诗歌笺释方法上陷入一种误区。本文就清代诗歌解释学的成就与歧误问题试做探讨,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杜注质疑     
杜诗《法镜寺》云:“婵娟碧藓净,萧摵寒籜聚。” “碧藓”亦作“碧鲜”。仇兆鰲《杜少陵集详注》、杨伦《杜诗镜铨》(以下简称仇注,杨注)均断作“碧藓”。按“碧藓”当作“碧鲜”。“碧鲜”为竹名,见《文选.·吴都赋》“玉润碧鲜。”五代扈蒙作《碧鲜赋》,亦可证。注者或以“婵娟” “碧鲜”皆为竹名,非是。“婵娟“应为美貌,系形容词,乃形容“碧鲜”之美。《文选》成公子安《啸赋》云:“荫修竹之婵娟。”即以“婵娟”为美貌,为形容“修竹”之美,可证。苏仲翔《李杜诗选》注(以下简称苏注)“婵娟”为“此指竹。”井云:“孟郊有三婵娟诗,曰竹婵娟、月婵娟、  相似文献   

4.
清初人吴见思撰《杜诗论文》,在《总论》中曾提到另有《杜诗论事》一书,补旧注之不足者凡一万余事,惜其书不传。一九七九年四月,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先生光临北京大学,在中文系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上介绍了他多年来研究杜诗的心得,对前人解释杜诗未能惬心贵当之处提出了他精辟的意见,如《行次昭陵》“幽人拜鼎湖”句的“幽人”和《秦州杂诗》之五“南使宜天马”句的“南使”究何所指的问题,很带启发性。因此笔者深感在研究杜诗的用事方面还是一块大有可为的园地。这里略谈一点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5.
一、赤谷赤谷,王嗣奭《杜臆》、仇兆鳖《杜诗详注》(以下简称《仇注》)引《一统志》:赤谷,在巩昌府秦州西南七里,中有赤谷川。杨伦《杜诗镜诠》(以下简称《镜诠》)引《一统志》:赤谷在巩昌府秦州西南七十里。《仇注》又引蔡梦弼注:秦州陇城县有大陇山,亦曰陇首,其坂九回。(杜)公前《赤谷西崦》诗云:“跻险不自安,”此诗又云:“险艰方自兹,”盖是登大陇,历九回坂也。  相似文献   

6.
朝鲜诗家李(氵翼)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论析,包括对杜诗的细读,如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八哀诗》中《赠司空王公思礼》、《故司徒李公光弼》、《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等诗,虽存在主观臆断现象,但新见叠出。李(氵翼)还对杜诗的词语进行了考释、辨析,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见解。李(氵翼)更以比较批评法论杜诗,把杜甫与李白、韩愈、屈原等诗人作对比,在比较中见杜诗风神。这些解构,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李(氵翼)在各家注杜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了正确的释义,大胆纠正了许多前人注杜的纰漏、错误;李(氵翼)更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实证的方法考究杜诗,提出了注释杜诗的方法——"以杜释杜"。李(氵翼)的杜诗研究是世界范围内杜甫研究的有益补充和丰富,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是杜甫《行次昭陵》中亢慨悲昂的一联。“幽人”一词,历来注家均无详释。杨伦《杜诗镜铨》及《钱注杜诗》只字未提。浦起龙《读杜心解》摸模糊糊地说:“怀忠之壮士悲之,行迈之幽人拜之”。仇兆鳌《杜诗详注》曰:“壮士,指守陵者。幽人,公谒陵也”。以为“幽人”乃子美自称,这是对的。然而“幽人”具体解释是什么?杜甫在这个词中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幽人”一般都解为“避世隐居之人”。  相似文献   

8.
朝鲜诗家李瀷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论析,包括对杜诗的细读,如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八哀诗》中《赠司空王公思礼》、《故司徒李公光弼》、《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等诗,虽存在主观臆断现象,但新见叠出.李潩还对杜诗的词语进行了考释、辨析,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见解.李瀷更以比较批评法论杜诗,把杜甫与李白、韩愈、屈原等诗人作对比,在比较中见杜诗风神.这些解构,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李瀷在各家注杜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了正确的释义,大胆纠正了许多前人注杜的纰漏、错误;李瀷更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实证的方法考究杜诗,提出了注释杜诗的方法——“以杜释杜”.李瀷的杜诗研究是世界范围内杜甫研究的有益补充和丰富,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杜甫的诗歌,自宋至清,注家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此书:“援据繁富,而无千家诸注伪撰故实之陋习,核其大要,可资考证者为多。”然洋洋巨著,疏漏之处,实亦难免。后出的注本如杨伦的《杜诗镜铨》、浦起龙的《读杜心解》,对仇注均作过补充和纠正。清人施洪保所著《读杜诗说》驳难仇注,不遗余力,其中  相似文献   

10.
“诗圣”一词首出于杨慎,见其《词品·序》,而非王嗣奭;杜诗有两处记录安史叛军焚烧唐室宗庙,古今杜诗注本均失注,而两唐书皆有相关记载。  相似文献   

11.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戏为》)究竟何所为而发?杜甫的真正论辩对手是谁?前人大多认为,杜甫有感于轻薄后生之讥诮前贤而作此诗。如: 许宝善《杜诗详释》:此六诗为时人轻薄前贤而作也。(按:许说之“时人”即当时后生) 黄生《杜工部诗论》:盖因当时后生轻薄前贤,特发此论。仇兆鳌《杜诗详注》:此为后生讥诮前贤而作。  相似文献   

12.
吴闿生是清季民国时期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所编《古今诗范》选录精审,评点详赡,在桐城派诗歌选本系列中尤具典型性。是选选评杜诗细密周全,涉及五七言古律诸体,所评涵括杜诗性情论、笔法论、章法论、风格论诸多方面:推崇阐扬杜诗流露之至性至情,细致评析“生龙活虎”“凌空倒影”“穷神尽相”等杜诗用笔之法,揭橥杜甫七律连章体的体式特色,聚焦探析杜诗“沉”“雄”风格。吴氏杜诗学既继承了传统杜诗学思想的精髓,又赓续发扬了桐城派诗学的批评传统,堪为民国时期桐城派杜诗学的集成典范。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十家注》与《百家注》在集注上的因袭变化,可见宋代杜诗伪注的产生以及发展演变的轨迹,具体表现为:将无名氏所有的旧注变成王洙注;将一人之注分割为多家注,伪撰人名或伪托名人等等。同时可见伪注的特点及其在杜诗学史上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绝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历来注家把“主”理解为“主人”之意,“无主”就是没有主人。如仇兆鳌《杜诗详注》注云“师亡无主,则深浅红花,亦任人自赏而已”,意为黄师塔中僧已故去,桃花没有了主人。此注不确。  相似文献   

15.
仇兆鳌在注杜甫的《秋兴八首》时,特别标明此八首诗章法都是从四句分截,甚至认为在杜甫一百五十多首七律诗中,四句分截的占了七成,但这种分法与不少元、明、清杜诗注评家的见解大相径庭。文章先引述仇兆鳌注杜甫七律时有关四句分截的说法,以见其理论根据。然后配合《秋兴八首》的内容和元、明、清杜诗注评家的见解,与仇注比照参看,对每首的章法逐一进行分析,并做出判断。最后综观以上部分的析论,归纳此组杜诗的章法共同点,并对仇注杜诗四句分截说做出客观的评价,得出与仇氏截然不同的结论,厘清了《秋兴八首》的分截特点。  相似文献   

16.
杜诗用“烂漫”(或烂熳)一词的,有十一二处之多,其中有几首如“栽桃烂漫红”(《春日江村五首》、“残花烂漫开何益”(《叹庭前甘菊花》)等,烂漫为色彩鲜丽义,已成常语,不须再讨论外,另有多处,却历来少注。即偶有提及者,或引文不符,或语意欠切,其词义究当何解,仍难明瞭。近来有人著文专讨论“烂漫”一词,其中也有涉及杜诗的例子,但以愚所见,仍未理出头绪。兹不揣浅陋,试释证于下,以就正于高明之士。按杜诗中待解的烂漫,就其词义而论,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由汉以前古义引伸而来者,二、唐代的新起义,三、也为唐代的新起义,但只取义于“烂”字。  相似文献   

17.
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一批唐人文集因文字妄诞、作序者与评点者牵连、征引禁书等多种原因被禁毁、删削。其中王锡侯《唐诗试帖详解》与钱谦益《钱注杜诗》两种分别代表庶民通俗文学和士大夫精英文学的唐集禁毁状况,表明了在清代基层社会中,通俗举业文集取代了善本唐集,成为了唐代文学知识传播的主要物质形态。以《钱注杜诗》为代表的多种杜诗注本被查缴,则严重阻碍了清初杜诗学成果广惠学林,影响了清代杜诗学著作的流通和传播。  相似文献   

18.
蔡梦弼,字傅卿,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其生卒年及行实均不详。然考其《杜工部草堂诗笺跋》,乃作于南宋宁宗嘉泰甲子(公元1204年),其活动时代似应在淳祐之前。蔡氏平生治杜诗功力甚深,尝据鲁(?)偏次本所作《杜工部草堂诗笺》五十卷,即是“博求唐宋诸本杜诗十门,聚而阅之,三复参校”而定,并于“逐句本文之下,先正其字之异同,次审其音之反切,方作诗之义以解释之,复引经子史传记以证其用事之所以出”(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跋》)。蔡氏笺杜,旨在使“得之者手披目览,口诵心惟,不劳思索,而昭然义见”,因而对于“旧德硕儒,间有一二说者,亦两存之,以俟博识之决择”。基于这一思想的指导,为了弥补会笺之局限与不足,蔡氏于诸多杜诗注本之外,更博采宋人诗话、语录、文集,说部,得二百余条皆论说杜诗者,汇为一集,名曰《草堂诗话》。《草堂诗话》辑入两宋名儒的杜诗评论二百余条,编为两卷。其中对杜诗整体的宏观论说,  相似文献   

19.
苏轼曾说:“天下几人学社甫,谁得其皮与其骨?”(《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如是则学杜者当以识为主,首先弄清何者为杜诗之皮,何者为杜诗之骨?杜甫曾论书云:“苦县光和尚骨力,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又云:“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方回诗云:“书贵瘦硬少陵语,岂止评书端为诗。”(《题郭熙雪晴松石平远图为张季野作是日同读杜诗》)诗与画的确是相  相似文献   

20.
宋代杜诗赵次公注中出现了阐释后人学习杜诗的体例:所引文献是杜甫以后诗人的具体诗句;有"用杜""使杜""得……之法"等明确表示文本关系的指示语;强调杜诗后代接受,展现了杜诗经典性确立过程以及诗歌创作内在延续性。其重视文本应用的阐释观念诞生于北宋思想文化转型下诗歌创作理论和阅读观念的新变中,由诗话、笔记等批评系统进入诗歌注释体系,在体例、观念、功能上突破了李善《文选》注为代表的传统诗注,开拓出全新的注释范式,影响了《杜诗详注》《杜诗镜铨》以及钱钟书《宋诗选注》等注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