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正义 《东岳论丛》2019,40(8):175-182
历史思维即思维的历史方法,是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总的视野。马克思正是以深邃的历史思维,放眼于人类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历史思维的哲学诉求表现为对过去的反思、对现实(当下)的辩护与批判和对未来的创新。党员干部只有厘清历史思维的哲学品质和哲学诉求,才能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肩负起开创历史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主义冲击之下,哲学形而上学已经崩溃;历史中的另外一个存在向度--未来的向度,为一种新形态的哲学--哲学未来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哲学未来学是关于人类自由的可能性条件的思考,是不同于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的中道.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遭到人们批判的俄国民粹主义的"主观社会学"有其合理内核,即高扬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了人类在改造世界中所起的能动作用,以及个人在社会发展中所应该担负的职责.其唯心主义失足之处在于错误地把历史决定论指认为机械决定论,不理解历史必然性的展开是由一系列具有自由意志的主体实现的,而且这种实现是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4.
一长期以来,我们总是用历史决定论来界说历史唯物论。诚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是一种决定论而不是非决定论,它“确定人类行为的必然性,推翻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列宁语)。然而,“确定人类行为的必然性”即承认人的意志和行为都要受必然性制约,这还只是属于对人类活动的客观性、受动性的认识,而并非对人类活动的主观性、能动性的阐发,并非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全面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而要达到对世界合乎规律合乎目的的改造,哲学就不能停留于人类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上,而必须“现实地”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即发展“人们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的能动性”。否则,它就不能担当人类首先是无产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改造世界的指南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的"未来"概念的现实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喜 《江汉论坛》2008,1(3):64-70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的探讨容易遭到误解.我们总是太过于在某种"科学"意义上带有某种预言性的因素来看待它.在现实性面前, "未来"是否定性的.如果说黑格尔哲学乃形而上学之一切,他那向后看的、回忆的历史主义,矛盾地表现为未来没有任何本体论地位,在对现实性和哲学真理的历史性的理解面前,由于黑格尔与感性活动以及感性直观这个哲学前提条件的决裂,终于导致关闭未来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的大门.就此而言,马克思根据感性活动和现实性概念来确定自己对黑格尔主义的批判.而马克思这里,未来既是历史的结果,也要开创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6.
量子力学对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国庆 《学术论坛》2005,1(3):17-22
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基于客体独立自在为前提,以追求知识的确定性、必然性和统一性为目标,决定论是它的典型形式。量子力学中客体与主体相互缠绕,微观粒子客观实在依赖于主体的观测方式,对此片面的理解导致了相对主义非决定论思维方式。汲取马克思实践论思维方式可以克服这两种思维方式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人类哲学思维由意识与时间转向身体与空间具有必然性,是由人类思维活动的内在逻辑所决定。一则因为身体与空间与人类的思维活动具有"原初设置"或生存论意义上的关联,且先于人类对意识和时间的理论思考,这决定了人类哲学思维会不断向它的出发点回归;二则因为二千多年来哲学对意识和时间的倾力关注和对身体与空间的忽视形成了所谓"形而上学的西洋镜",它已经或正在把人类拖入一条可怕的危险的道路。这一转向由历史唯物主义所开启。不过,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这一转换及其意义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重视和阐发,相反倒是被当今各种身体和空间理论给忽视和遮蔽了。因此重新梳理历史唯物主义与身体和空间之间的内在关联,或许会深化并推动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超前认识,是在当今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最能体现现代人思维特征的认识形式之一。如果说已往人类社会处在由过去支配现在的“后喻”文化时代,那么今天已开始步入由未来支配现在的“前喻”文化时代。人从被动地求教过去、应付现在,转到能动地面向未来。因此,对超前认识的功能进行哲学认识论的反思,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逻辑学的问题与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组文章是上一期哲学栏目中的专题研究《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的续篇。其中,苏州大学任平教授认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指向一种“问题视域”的立场和范式,引领我们去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中提出的“反思的问题视域”及其当代意义;反思和解答新全球化时代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在场的主要方式。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从哲学合法性追问的问题维度,探讨了哲学问题的实质与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并提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链,认为哲学研究是在对于人性的深层发掘和对世界价值意义的探索与创造中互动性地展开的。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哲学系冯平教授将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批判和建构视为哲学的工作方式,认为“为获得思想资源的解释”是一种有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研究。在中国现实背景中,“对解释的解释”必须以对中国问题的关怀为动力。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浙江大学认知与语言研究中心鞠实儿教授从人文与科学两方面探讨了逻辑学认知转向的可能性、理论基础、主要形态和基本特点,论证了逻辑的文化依赖与文明的平等原则,认为逻辑学将面临的重大问题是跨文明说理的规则问题。至此,《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专题已连续刊发两组文章,关于该专题的讨论将暂告一段落。但本栏目今后仍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10.
贵在发前人之所未发──评《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决定性与非决定性》姚军毅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争,不仅在历史上一直为人们以各种方式所普遍关注,今天也仍然是现代科学和哲学中最困难、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然而,尽管古往今来,众多的先哲今贤对这个问题作了精深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