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市场来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配置,在这里各种要素所有权的商品化是其能实现自由配置的前提条件。这样在诸生产要素中处于基础地位的土地要素的所有权商品化问题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从今天来看,实行土地所有权商品化的必要性正日益呈现,并且其实施条件也已基本具备。只要我们方法得当、措施合理,就能够顺利地推行土地所有权商品化的改革,为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与农业科技的商品化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实现农业技术这一特殊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进农业技术商品化应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积极引导,着力培育,稳步推进。要积极推进农业技术产业化,大力培育农业技术市场,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建立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是陕南农业商品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陕南地区的全面开发、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粮食产量的提高以及以农副产品、林副产品为主体的手工业的发展,陕南农业商品化出现了兴盛的发展势头,无论在内容上、规模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较早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对陕南农业开发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土地资源商品化,二是土地资源资本化。土地资源商品化主要采用政府征地,政府进行土地开发的方式将农业用地转化为工业和城市化用地;土地资源资本化主要采用政府规划用地,土地所有权人与政府共同开发土地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方式,也就有两种模式:以土地资源商品化为主体的"土地换社保"保障模式和以土地资源资本化为重要补充的"农民留用地"保障模式。实践中,两种保障模式都为失地农民提供一定的保障,但效果各异。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商品化农业的发展较前大为加快,其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也较前更为明显。烟草、鸦片等是此时期西南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农产品,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覆盖均有较大影响。此时期西南地区现代化因素如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扩大了对粮食、工业原料等商品化农产品的需求,促使农业分布由传统中心区域向其他区域扩张,从而也成为刺激西部农业布局拓展进而推动生态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种种因素积渐所致,最终形成宏观的生态环境后果。  相似文献   

6.
黄兴农业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黄兴农业思路中的农业现代化意识和对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现有的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社会转型和农业商品化的需要,由此使得家庭农场这一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成为必要。相比于其他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其劳动和资本的合一使得家庭能够在农业种植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对比和参照分析,不仅能对家庭农场本身的功能进行定位,也能获得对其他新型经营主体功能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论商品化权     
商品化权是将能够创造商业价值的虚拟角色、卡通形象、影视作品片段等进行商业性使用的独占权利,是对已有智力成果的再次利用,系为应对著作权、商标权制度在调整商品化活动中所暴露出的不足而形成的新型知识产权。与传统知识产权相比,商品化权具有权利保护的被动性、权利界定的事后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采用土地生产率分解法,将农业增长的决定因素分解为导致土地生产率增长的非结构优化因素和结构优化因素,利用中国1979-2006年土地生产率的数据,分别估算其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农业结构优化对农业增长贡献相关因素,发现农户对农产品价格预期的准确性对其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土地流转是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农业变革。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排放格局下,土地流转政策被视为推动农业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现有研究指出土地流转已具备提升农业绿色效益的潜力,但并未深入探究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对农业碳排放产生的影响。基于2007-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及中介路径。研究表明:(1)基于连续型DID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土地流转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具有一定抑制性作用;(2)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规模经营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承担部分中介作用,能够有效实现农业减排目标;(3)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地区间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结果存在差异,其中,东北、中部以及西部地区的碳减排效果均较为明显,而东部地区缺乏显著减排效应。为此,应持续支持并推广土地流转,进一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采取不同地方性流转政策满足各地差异化需求。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商品化农业的发展较前大为加快,其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也较前更为明显。烟草、鸦片等是此时期西南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农产品,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覆盖均有较大影响。此时期西南地区现代化因素如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扩大了对粮食、工业原料等商品化农产品的需求,促使农业分布由传统中心区域向其他区域扩张,从而也成为刺激西部农业布局拓展进而推动生态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种种因素积渐所致,最终形成宏观的生态环境后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7—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人均农业就业人口生产总值(PEO)、农业单位投资产值(PIO)以及农业单位面积产值(PAO)作为农业转型的衡量指标,使用人均经营耕地面积(PCA)作为农业土地制度变迁的衡量指标,通过静态面板估计和动态面板估计的方法分析农业土地制度变迁对我国农业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的变化对人均农业就业人口生产总值和农业单位面积产值的增加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对农业单位投资产值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近代地方民族商人发展崛起过程中对滇西北多民族地区农业的商品化渗透为研究基点,探讨并梳理了滇西北民族乡村农业商品化浪潮下的发展表征和具体变迁内容.研究表明,在以滇西北为缩影的近代西南边疆民族乡村地区的农牧业商品化发展的过程中,本土民族商人扮演着重要的推动者角色,而且其实际的发展状况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这是这个特殊的边疆多民族地区近代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重要景象.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演进,人物商品化活动于今日可谓琳琅满目。就真实人物商品化方面而言,知名公众为产品或服务代言已成为行销的催化剂。对公众人物其个人姓名、形象等人格特质商品化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如何合理的进行保护在实务中越发的复杂化。文章以体育、影视娱乐工业发达的美国为平台,从实务判例对人物商品化进行分析,辅以英、德、日等国对人物商品化问题所采用理论与处理模式加以论述,探讨真实人物商品化规范方式的相关见解。最终检视我国现行法律所提供的保护、可能产生的漏洞,并提出妥当的保护方式及对未来发展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5.
划拨土地使用权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使用权划拨作为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补充形式,在我国仍然存在。在法律上对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有关问题予以关注,主张在处理划拨土地使用权问题上,既要保护土地使用权人的利益,同时又要兼顾土地所有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在农业发展新时期 ,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关系密切。一方面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迫切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 ;另一方面 ,土地流转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广阔舞台  相似文献   

17.
河南近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与商品化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贵浩 《南都学坛》2005,25(3):35-39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至今一直是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区。鸦片战争后,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商品输入和原料掠夺的加强及中国机器工业的发展,促使经济作物商品化,农业种植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河南农业经济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发展轨道,但是这个发展是不正常的,带给农民的痛苦也是沉重的。  相似文献   

18.
19.
“人民福利”曾为瑞典赢得了“福利之窗”的美名,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和全球化经济的冲击,瑞典国内经济疲软,福利预算赤字和国家财政赤字快速增长,以及面对国际、国内的压力,瑞典政府逐渐反思“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过度去商品化的弊端并进行福利改革.本文在概述瑞典社会福利非商品化特征的文化、政治、经济根源的基础上,通过对失业保险危机前的非商品化特点的呈现,以及失业保险在危机后改革中的商品化与非商品化紧张的现实,揭示具有“非商品化”福利传统的瑞典,其“商品化”福利改革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近代华北农产品商品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开始逐渐向近代农业经济转变,最明显的就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具体到华北地区,由于北方口岸城市的兴起,铁路运输网的形成和近代农业的改进等一系列的变化,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使得农业与市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