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件小事》构成了鲁迅精神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它折射出《呐喊》时期鲁迅"绝望"与"希望"并立的创作心态。就故事情节而言,以往被结构性忽略的摔倒的老女人,以其麻木的国民形象,与"沉入国民中"的"我"构成同质的链条,而车夫的行为以一种异质的方式触动了"我"的灵魂,唤醒自我并因而加以内省。与《藤野先生》相比较,对象化的客体人物形象并不直接与鲁迅内在精神的觉醒之间相连,而是由主体自我将主观意识投射于客体形象之上时,文本的意义才得以彰显。增长了勇气是关乎鲁迅精神世界的关键之处,也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这显现出以不懈的抗争虚无与黑暗为根基的鲁迅精神的端倪。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的凄凉,人情的冷漠读巴金的《小人小事》集,首先使人感到的是旧社会的凄凉和人情的冷漠。无论是大的社会,还是小的家庭,到处充满着的不是爱与幸福,阳光与温暖,而是仇视与辛酸,阴暗与炎凉。《小人小事》中的第一篇小说《猪与鸡》,写于一九四二年五月。作者着力表现的是中国当时社会中一个小小的角落。一个居民大院里住着因抗日战争云集到一起的好几户人家。其中一个寡妇冯太太,由于在公用天井里养猪喂鸡,有碍卫生,引起邻居的不满,以至发生纠纷。尽管冯太太蛮不讲理,但最后她还是被赶出大院。在这个故事里,作者一方面对冯太太只顾私利,不讲公益的小市民的自私性进行了揭露和批评,另一方面对小市民生活的艰难也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的是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在创作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时,对法国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从而折射出作者强烈的政治动机。  相似文献   

4.
西塞罗的<论老年>文笔优美,意境悠远,一向被视为教导人安度晚年的伦理学名著.但是,我们透过表面现象不难发现文中的宁静和幸福是假象.他创作这篇论著的真正原因是希望在年老之时还能够为已经不存在的共和国效力,而他也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西塞罗的《论老年》文笔优美,意境悠远,一向被视为教导人安度晚年的伦理学名著。但是,我们透过表面现象不难发现文中的宁静和幸福是假象。他创作这篇论著的真正原因是希望在年老之时还能够为已经不存在的共和国效力.而他也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以弗罗伊德文学创作动机理论为支撑,以巴金的《家》为个案,分析了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动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疏解《圆圆曲》,主要是想要与姚雪垠同志商榷的。因为黄裳同志已经有文章了,所以我才改作《疏解》。我不同意姚雪垠的那些考证,我认为《圆圆曲》中叙述的故事,主要情节是真实的,就象《长恨歌》、《桃花扇》的主要情节是真实的一样。也不同意姚雪垠的某些论点,我认为《圆圆曲》也不单纯是讽刺吴三桂、鞭挞吴三桂的,《圆圆曲》的基调不是讽刺,也就象《长恨歌》不是讽刺诗,《桃花扇》不是讽刺剧一样。文章发表以后,《晋阳学刊》编辑部转来了刘德鸿同志谈《圆圆曲》基调与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在卢昂一个医生家庭,在巴黎攻读法律,因病退学。1845年父亲谢世,此后福楼拜迁至卢昂近郊,潜乙于文学创作,直至1880去世。福楼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1856)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品,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它与司汤达的《红与黑》和巴尔扎克的《幻灭》同视为法国的三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本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在“我为什么写作”(Why I Write)  相似文献   

9.
关于<马丁·伊登>的主题,作者杰克·伦敦以为意在"攻击个人主义",这与评论家、读者们肯定小说"个人主义"的观点竞相矛盾.实际上,在这本充满作家个人印记的小说中,尽管创作者有着明确的主题意向,但在具体创作的过程中,还会受到艺术体验和内在动机的影响,因此小说呈现出"攻击个人主义"的主题偏离.  相似文献   

10.
在我转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无比压抑.我想,我应该找个朋友.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谈狐说鬼写成《聊斋志异》,其动机何在?学术界据《聊斋自志》一文,一致认为它是作者的“孤愤之书”,有所“寄托”.而《东岳论丛》1989年第四期所载《〈聊斋志异〉写作动机试探》一文,则有新的见解.该文作者王枝忠,是西北地区研究《聊斋志异》的专门家,有关著述颇多。他通过《聊斋志异》中各篇的写作时间及其内客的考察,认为蒲氏写作此书的思想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不是疑固不变,一以贯之的,而是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同  相似文献   

12.
从《阅微草堂笔记》看作者的创作动机及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阅微草堂笔记》看作者的创作动机及心态许劲松《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是清代学者纪昀晚年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从66岁至75岁,前后历经十年,成书五种,计二十四卷。纪昀一生仕途得意,恩荣备至,居于“一代文宗”的地位,称得上是清王朝在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3.
英国大作家格雷厄姆·格林以他亲身的体验,在1980年出版的一本创作回忆录中,明白地说:“写作是一种治病的方式。我有时觉得奇怪,为什么那些既不写、又不画,也不作曲的人能够设法逃逸人类境遇中先天固有的疯狂、忧郁症和无谓的恐惧。”很明显,在格林看来,感情特别丰富、对事物的感知特别强烈的作家、艺术家,除非投身在创作之中,都会因得不到充分的自我实现而产生一种缺乏感,就象一般人的缺乏水、营养成分和氧气那样。对创作的需要,简直可以说是他们的本能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因神经系统的持久的紊乱而导致疯狂、忧郁症和无谓的恐惧。因此,创作可谓是一种“治病的方式”,或者说是一条逃逸这类神经疾患发生的通路。格林把这本书取名为Ways of Escape(《逃逸之路》),十分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论创作动机的激活发生蔡毅“为的是什么啊──假如不把人类身上的疮痍指给人类看;假如不把隐伏在万人心中的意愿揭示出来;假如不把较美的思想教给人们;假如不告诉绝望在今天的人还有明天……为的什么啊?”这是著名诗人艾青在谈写诗的目的和动机时发出的疑问,它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甘生统 《阴山学刊》2010,23(2):39-46
皎然所提的"诗教"不同于儒家所谓"诗教",而是教人如何写诗之意。这层意义在字里行间及编排体例上都有充分表现。他教人写诗并非是为了参加科考,主要是借对诗美、诗境之体悟,实现更好地证心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宋应星是明代杰出的科学家。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出现了不少研究宋应星及其著作《天工开物》的专家、学者,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对于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写作动机等问题,至今还未有人涉及。为此,我们根据宋应星纪念馆所存资料和去年底掘墓时所获材料,对其著述《天工开物》的动机作些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 1679年春,蒲松龄将自己平日所写的谈狐说鬼文字编订成帙,特请谢职乡居的当地名流高珩作序,自己也郑重其事地写了《聊斋自志》一文.于是乎,许多论者便以此来论定蒲氏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诚然,蒲氏在《聊斋自志》里确实明白无误地交代了自己创作本书的动机,这就是所谓"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独是子夜荧荧,案冷疑冰.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  相似文献   

18.
论欧梅唱和诗的创作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大顺 《学术论坛》2004,(1):142-145
"以韵相挑,示才过人"的竞争心理和相互学习、相互追慕的崇拜心理,决定了欧阳修与梅尧臣唱和诗在题材内容、形式技巧上创新求奇的创作动机。欧梅唱和双方的互动效应和运行机制成为宋诗新质生成的重要内驱力,导引着宋诗向重议论、讲才学、散文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们从事任何一种活动,总是由于他有某种愿望和基于这种愿望而形成的特定活动动机。文艺创作自然也不例外。凡真正的文艺家,都经常会有一种想写想画,想抓住对象表达感受的强烈愿望袭上心头,这就成为他进入创作过程和创造境界的主观动机。从心理结构的层面分析的角度看,创作的愿望和动机是文艺家以审美情感为主要驱动力的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虾球传》的作者黄谷柳一九○八年生于越南海防市,生父是旅越华侨,生母是云南河口镇人,自幼随母寄居河口外婆家,并在越南的华语学校念完小学。他在小学毕业后考入昆明联合中学和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就读,一九二七年参加共青团组织,参加过闹学潮驱逐校长的活动,在青年时代颇为活跃。后来,在报上得知北伐军攻占武汉,创办军政学校,黄谷柳即与新婚两月的妻子商量,取得她的资助离开云南,取道海防、香港,准备报考武汉军政学校,但因蒋介石叛变革命而未成行。他客居香港,在《循环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