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菊同志在《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见《浙江学刊》198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对于启发人们思考问题很有意义。但对他的“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这一看法,我们认为值得商榷。真理属于认识的范畴。一切认识都是由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而形成,它既非纯主观,也非纯客观,而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真理就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这里客观的是真理的内容,而反映客观内容的主观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真理的形式。列宁在谈到真理的客观性时指出:“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2卷第121页)列宁的这段话启示我们:第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事物,这就是真理的客观性;第二,真理的内容存在于“人的表象中”,这就是真理的主观形式。因此,真理是借助于人们的主观意识,具体地说是借助于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来反映的。没有人类这种特有的思维反映形式,就没有认识,就没  相似文献   

2.
山菊同志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一文,对“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讲法提出了疑问,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也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一致的”。我认为这样的分析对真理的认识是一大进步,但觉得似乎还应该再补充一点意见:客观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客观性,也是统一的,但是这并不妨碍真理的表现形式的主观性质,因为真理既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又是客观范畴,它的内容的客观性可以不依赖认识主体,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则必须要有认识主体参加。如果离开了认识主体对客观真理所依据的客观内容的反映或表现,也就无所谓有认识论中的真理了。因此,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的客观性表现为其内容和存在形式的统一;而真理的主观性质则表现在真理在认识主体上的表现形式。把真理的形式区分为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也符合事物的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的区分。这样既可以肯定了客观真理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正确表述了认识论中认识主体和客体对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一个又一个假说记录着探寻的轨迹,构成不断演化发展的艺术本质认识史。回顾这一历史,就会发现人们往往偏重考察诸多假说的差异而忽略它们的共同。试以不少论者乐于提及的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美学思想中的“艺术摹仿说”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艺术表现说”为例,人们往往强调前者主张艺术是客观世界的摹仿和再现,后者主张艺术是主观世界情感的抒发和表现,似乎一为客观,一为主观,二者截然对立。然而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两种看来迥乎不同的艺术本质说有着不容忽视的一致性。其实无论古希腊的艺术摹仿自然也好,还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言志”、“诗缘情”也好,这里的摹仿  相似文献   

4.
我曾在《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一文中,对真理的形式作了探讨,当初原是针对所谓“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个论点而发的。这个论点,完整地说就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没有阶级性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但是内容是决定形式的,因此真理是客观性的,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个三段论式的论点,清楚地表明“客观的”和“主观的”这两个概念,是对立关系的概念,犹如说内容是客观性的,而形式则是主观性的,两者具有“唯物”和“唯心”的对立的含义。提出这一论式的论者,显然也是承认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的,唯其如此,才需借助于“内容决定形式”来自园其说;只是这种解释等于空话,矛盾并未解决。因为如果内容决定形式,那末内容的客观性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思维运动是否物质运动?思维运动是否具有其他基本形式的物质运动襄括不了的本质规定?以及确定思维运动地位的意义何在?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一、思维运动是客观的物质运动马克思说:“决不可以把思维同那思维着的物质分开。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这就是说:一切运动都是,也只能是物质的运动,思维运动当然也不会例外。可是,有一种观点却认为思维是一种主观的东西,那么思维运动也只能是一种主观运动。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他们只知思维是主观的,但并不明白思维何以为主观的。我们必须明确一下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主体认识能力及其作用主体认识能力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主体反映能力和认识指导实践的能力。我们可以把“实践——认识——实践”的公式,分解为“实践——认识”的认识系统和“认识——实践”的实践系统。认识系统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体现了主体反映能力,实践系统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体现了认识指导实践的能力。主体反映能力,可以具体化为感觉能力、知觉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什么我们把反映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以“系统”作为范畴基架,对认识的主体、认识过程和意像结构进行了描述,并且还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成就来探讨认识问题,展示了这个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文中提出了“意识圈”和“意识遗传”,论述了主体中的“过滤系统”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引入了人脑中意象结构的真值表。通过此文,我们可以接触到现代西方学者对认识论问题的一种较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的主体应该包括两个层次,即本体意义的“历史活动的主体”与认识论角度的“历史认识的主体”。作者着重对后者(即一般所说的史学主体)进行了分析,认为史学主体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可分为相互联系的四个部分:(1)认知结构;(2)主体性结构;(3)方法论体系;(4)主体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9.
从广义上讲,哲学就是认识论。正如列宁说的,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通过总结领导工作方法,探求个体认识向群体主体认识飞跃的一般规律。一、个识与共识个识是个体主体的认识。它根据调查研究所摄取的信息,凭籍自己的政治立场,知识、经验、思维能力和利害关系等要素,对所研究的事物(人)作出的认识。个识往往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局部的、不系统的、孤立的认识。共识是群体主体的认识。它是以个识为基础,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取个识的“合理内核”所形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所谓思维模式,是反映一定阶段人类认识能力和特征的思维要素结构和方法论原则.它既是主体以往实践和认识的积淀.又是主体搜集、整理信息,把握客体的思维框架,是思维的横断结构。它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民族心理的深层次构成因素之一,是对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不同的民族,由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历史不同 ,因而思维模式的个性差异非常明显.成为各民族发展特色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中国传统哲学,不论道家或儒家,都强调整体观点。”①他们大都从整体出发思考问题,其哲学体系中的“阴阳”、“五行”、“道”…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理论界开展了对思维方式问题的讨论。本文仅就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范畴,谈一点粗浅看法。一、关于思维方式及其构成要素1.什么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作为哲学认识论一个重要范畴,思维方式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从思维主体看,是主体在进行思维活动中所采取的模式或样式,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是主体把握客体、通向客体,得以实现和完成的工具或手段。2.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改造现实的人类活动形式之一,它是以  相似文献   

12.
《巴黎手稿》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诞生地。而其中“美的规律”问题一直是难度颇大且又较为关键的问题。何谓规律?从哲学高度看,规律是与本质等同的概念,“规律是本质的关系”、“规律和本质是表示人对现象、对世界等等认识深化的同一类(同一序列)概念,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就是说,“美的规律”实质上是从根源上、从本质上回答美之所以为美的问题,因而可以说它是一个涵盖面极为深广的命题。本文试从包含于“美的规律”这一命题中的“内在固有尺度”及其动态结构之一的主体审美能力问题,对“美的规律”的涵义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明清之际产生的以刘宗周为创始的,以黄宗羲、陈确等为中坚的蕺山学派,在认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与唯物论认识路线一致的光辉命题,诸如把即物求知与先物求知对立起来,强调在闻见感性认识基础上求“睿知”以及“行到然后知到”等。他们在论证这些命题中大大丰富了唯物认识论,其思想至今值得重视。“心以物为体”、“知为物化”认识的对象和源泉是什么?是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是外界的客观存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什么?知识是先天固有的还是后天学习来的?这是认识论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对上面的问题,刘宗周的基本观点是:“离物无知”、“知为物化”。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对绝对真理的阐述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种不正确的见解: 1.因界定偏颇而否定绝对真理的存在 例如,有人认为:“绝对真理是完全的、无条件的、绝对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认识”,同时又说:“我们能否说现代人类的认识,达到了绝对真理的认识呢?是显然不能的,现代的自然科学,不论那一种科学,都不能说已经达到完全的穷尽的认识,即达到了绝对真理。”①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许多。 在这里,把绝对真理界定为“完全的”、“绝对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认识”,即对世界“达到完全的穷尽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显然不能实现。人类虽然能够认识客…  相似文献   

15.
鲁贞银 《浙江学刊》2003,2(2):84-91
胡风创作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强调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体意识对于对象所起的积极作用。作为其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主观战斗精神”概念的形成与胡风对鲁迅的人生和文艺实践的解读密切相关。胡风着重从“主观(心)”、从伦理层面(主观和心的发扬)接近鲁迅,在鲁迅身上深切感受到强烈的主体意识,并把这些作为鲁迅传统的核心基点,从中整合出一种精神力量,纳入到自己的艺术与人生一元化的整体艺术观之中,认为作家只要拥有战斗的主观精神,就能够通过艺术来追求人生的完美,进而构建起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独特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继承和推进了“五四”的思想主题,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范围。  相似文献   

16.
论文学审美的中介因素·任遂虎审美认识结构中,主体“心”和客体“物”的联结,是一种复杂的完形过程。心和物作为认识结构的两极,并不是单项式的连缀和平板式的接合。其间始终存在着粘合和反馈的中间环节和中介因素。审美认识的火花,在心物两极之间的中介导线上闪现。...  相似文献   

17.
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人的世界.并且不是从人的物质性着眼,而是从人的主观性、意识和文化着眼进行研究.这里是主体认识主体.必须同主体对话,才能认识其主观世界、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价值范畴和意义范畴是认识人的存在的内在属性的必要前提.人不可能在不理解存在的意义的情况下去生活和创造,因此,人文科学不仅是对存在的经验表现所作的说明,而是要揭示和论证存在的意义.然而,任何意识活动和文化现象如果离开价值,都是不可理解的.所以由事实过渡到意义,由事物过渡到价值,由反映过渡到理解,便是人文科学形成的前提.事实上任何一项人文科学研究都与价值意义结构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戚杰强  代晓丽 《创新》2015,9(1):67-70
认识不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还包括主体对主观世界的反映。主体、客体、中介是认识的影响因素。信仰是一种认识活动和反映客观存在的精神状态,同时还是一种确信态度。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确信态度,终究属于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范畴。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主体与客体在中介影响下相互统一的过程。主体、客体和中介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一、对社会发展战略内涵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他又说:“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  相似文献   

20.
审美主体进行审美过程,靠的是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个建立在生理——心理基础之上的有机的复杂的结构系统,仅仅用“审美知觉”或“审美心理结构”的概念,都不能概括和说明这种能力。我认为,审美心理结构只是审美能力结构的内在层次,而审美知觉又只是审美心理结构中诸审美心理机能之一。做为一个结构系统,完整的审美能力包括相互依存的外在结构——审美感官结构,和内在结构——审美心理结构两部分。正确地描述审美能力结构的构成和运动,将使我们有可能对审美过程内在奥秘的主观猜想,更为贴近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