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尔巴哈通过对“我思故我在”的批判 ,回到“我欲故我在” ,确立了“我欲”、“我感”和“我爱”的权威 ,也就确立了感性的人的权威 ;他并且认为这就是哲学探讨的“事情本身” ,是他的人本主义的出发点。这表明费尔巴哈哲学已经具有了现代性。但是 ,费尔巴哈的所谓感性依然是“哲学家”的感性 ,所以他并没有“回到事情本身” ,回到人与自然 ,“我”与“你”的原初统一的感性活动。  相似文献   

2.
荀子提出“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近也”和“依乎法而又深其类”。本文认为,目前学界对于中国传统司法“确定性”问题的讨论应该正本溯源,回到荀子对“法”和“类”的讨论上来,因为,中国从汉代开始的司法传统实质上是荀子“法、类”说的延续和贯通。  相似文献   

3.
香港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的胜利杨恩长今年七月一日起,香港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实现了中国人民企盼已久的愿望,这不仅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令全世界瞩目的一件大事。香港胜利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成功实践和伟...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的“外须和戎”思想是他办理外交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基于他认识到国家实力是解决中外争端的决定因素,也立足于他对当时中国国情和国际局势的清醒认识和急盼中国拥有实力。为此,他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完整纲领,试图对外“力保和局”,争取一个和平外部环境,赢得变法自强的时间;对内大办洋务,使中国早日进入世界强国之列。因此,他的“外须和戎”思想包含着一定的爱国意识,不能等同于妥协投降的卖国思想  相似文献   

5.
浅谈陆象山的“尊德性”思想□修淦川陆象山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作为中国“心学”(哲学)的创始人,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心学理论和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中:“尊德性”是他的心学理论和教育思想库中一大重要内容和一个灿烂的闪光点。“尊德性”...  相似文献   

6.
谭国武 《理论界》2023,(12):71-80
红山文化积石冢或“坛庙冢”三位一体的组合是牛河梁红山文化的主要特色,其形制、性质、礼仪及文化动因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五千年,因此,可谓中国冢墓制度乃至整个祭祀礼仪制度之源,充分体现出“礼出红山”的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因此,从语源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冢”文字意识的发生与形体创制理据,就具有中华文明探源的意义。冢、种同声相借,红山文化积石冢之“冢”即种子之“种”。初民之所以把已逝的先人埋在地下,以冢封之,正是祈望先人回到大自然母腹,回到种子,然后像谷物一样,生出更多的可以赓续种族、传宗接代的籽实,这是积石冢创制的真正动因,也是中国祭祀文化乃至整个礼制文化形成的原初动机。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中国文化“生生之仁”的核心精神,生养出“天人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7.
张帆 《学术月刊》2023,(2):122-133
从发生学的角度,寻绎“科学”概念人格化为“赛先生”一词的历史机缘,大致可知,“德、赛两先生”是五四时期伦理革命、国语改造以及白话文运动合力之下的因缘际会,他们的出现既具有偶发性,又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其中“赛先生”一词不完全等同于“科学”(Science),他是“科学”概念映射在汉语世界的社会身份,以人格化的方式穿梭于近现代中国的学术谱系以及价值谱系之中。他一方面被证明拥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深陷各种社会关系的比附之中,从而具有了多层次的身份等级。“赛先生”俨然是近代中国思想图景中人际网络的桥梁,以他为支点构建起一系列复杂的思想命题与文化论战。  相似文献   

8.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的学说充满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世精神和承担责任的忧患意识,并以此奠定了后期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色。但是,孔子虽然关注于“用世”,却并未忽视“立人”,“用世”和“立人”是他的学说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一旦我们开始注意孔子“立人”的这一方面,便会发现他对于人并非只做道德的限定。相反,由于孔子用心于人的自由发展,由于孔子本人就是音乐艺术家,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了艺术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他的思想与人生另有富于艺术精神的侧面。孔子的这种艺术精神,汉儒、宋儒都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9.
“特色理论”与“特色哲学”于峰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他的全部著作和讲话中,特别是在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伟大理论中,不仅处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而且以其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相似文献   

10.
在比较和分析庄子的“逍遥游”和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观的基础上,这两种游戏的本质得以廊清,他们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因而彰显:用“出世”的“逍遥”,庄子达到了他追求维护“形而上”“道”的目的;回到在世的“生活形式”,维特根斯坦成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扬弃和积极的治疗。有趣的是,“出世”和“回到生活”都是通过“游戏”的途径来完成的,文章从而指出:(1)“游戏”理论在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必须辨证地看待庄子和维氏与行而上学的联系;(3)通过本研究,可以管窥到中西古今哲学存在着共通和继承的关系。毫无疑问,研究庄子和维特根斯坦的“游戏观”加强了对话性这一哲学本性,对中西古今哲学的互动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五四后的1922年,梁启超在18年前发表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的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在文中,梁启超不仅最先对清末以来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学术界统治地位的“中华民族外来说”尤其是“西来说”公开提出质疑,而且还在他早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总结,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史研究和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这时所说的“中华民族”却仍还停留在早年认识的基础上,亦指的是“国族”意义上的“汉族”,而非现在几乎所有研究者所认为的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汉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国民族”。在梁启超的笔下,“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看到他同时在使用“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就以为这两个观念在梁启超笔下可以替换,“中华民族”指的就是“中国民族”所指的“中国境内各民族”。  相似文献   

12.
试探阎锡山的“民主建设”瑞典活刊·佛里贝尔易1930年自阎锡山与冯玉祥在中原大战被蒋介石打败以后,阎锡山流亡到大连。他在那呆了大概一年,一直到1931年9月的九一八事件以后。在这期间,他似乎对自己原来的政策进行了反省,反正从大连回到山西以后,他再也没...  相似文献   

13.
文学艺术爱好者在谈到郑板桥时,都会谈他的“三绝诗书画”,都会谈他的“怪”。但谈得多的往往是他的书法——板桥体,对他的诗文谈得很少,对他的“绝”和“怪”的独特内涵,产生的情况以及它们的综合效应更较少涉及,实在有负这位大师的贡献,也不利于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的总结。本文不揣简陋,拟作些抛砖引玉的探讨,敬祈同好教正。一、历史误会成“三绝”郑板桥出生书香门第,父亲郑立庵是当地才俊,母亲是兴化名士汪翊文的掌上明珠(独生女儿)。板桥可以说先天后天都弥漫着艺术家的气质。他对兴化充满了热爱和特有的美的敏锐感受…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即孙中山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口号?他“社会主义”思想真实涵义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文章指出:孙中山早年考察欧洲时,正值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十分高涨之时,他为时势所趋,考察了欧洲的下层社会,发现了西欧社会贫富悬殊的弊病,为了使中国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后避免出现西欧社会的这一弊端,遂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口号。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接受了美国亨利·乔治的“土地国有论”和单一税思想,实际是“平均地权”的又一提法,而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虽然如此,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当时仍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一是表达了他对工农群众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二是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奠定了他后来“三大政策”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伟大转折,他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天上拉回到人间,把对“善”等“一般定义”的追求作为哲学研究的目标,精神助产术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法。但由于苏格拉底不懂得认识发展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抛开认识发展的过程去片面追求绝对真理,又使精神的助产术最终蜕变成精神堕胎术。  相似文献   

16.
胡适不是在严格的学术意义上使用“全盘西化”一词的 ,他的“全盘西化”在理论上不能成立 ;胡适提出“全盘西化”口号的真正意图是“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的改造中国旧文化的策略 ,他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中国本位的“新文化” ;不论是“全盘西化” ,还是“全力现代化”、“充分世界化” ,其内涵都是科学化、技术化、民主化 ,这实际上是胡适朦胧的现代化思想  相似文献   

17.
如何评价庾信及其作品中的“故国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庾信本来是一个失节事敌的封建文人,我们应当揭露他、批判他。但是,最近几年学术界却有一些同志把他视为“南北朝最后的一个优秀诗人”,甚至有人称他是“不朽的伟大诗人”,是“六朝时期最杰出的一位爱国诗人”。他们一方面袒护庾信的变节行为,一方面又美化他后期作品中的“故国之思”。说什么“庾信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是值得肯定的。”庚信的“故国之思”“包含着深厚的祖国爱”,他的作品中表现的“虽死也要回到祖国的顽强精神是很动人的”,“是有教育意义的。”我们认为,这些评论不仅关系到如  相似文献   

18.
知行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古老命题。然而中国哲学史上的“行”或“实践”范畴自有其独特的含义,不可不加以辨析。中国古代唯心主义者讲的“行”和“实践”,要么是指根本没有超出主观认识范围的纯粹观念的活动,要么是指为了实现某种先验的理性原则或道德原则的活动。“行”作为哲学认识论范畴是由孔丘首次提出来的。他从“天命论”出发,一方面主张“生而知之”,轻视实践,另一方面又讲学而知之,表现了重视学和行的倾向。他所谓的“行”主要是道德修养活动,即要求把“忠”、“孝”、“仁”、“义”等道德原则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他对…  相似文献   

19.
陈水扁1月28日(中国传统的春节)在岛内放出所谓“震憾弹”,陈水扁说,他觉得应该“认真来思考废除‘国统会’、废除‘国统纲领”’,要“在适当的期间好好来处理”这个问题;“这样的‘国统会’、这样的‘国统纲领’要来追求什么共同的统一,甚至在纲领中来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这都是非常有问题的”。陈水扁的一番话,激起岛内外的强烈反响。台湾各界有识之士和国际舆论纷纷谴责陈水扁的讲话,批判陈水扁是要向法理“台独”迈出实质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看“一国两制”的开创性宋晋川邓小平同志从1993年起,多次谈到在中国实行“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即在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香港以及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他之所以提出这个异常大胆、新颖、颇具开创性的设想,是他对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