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格拉底会爱一个人吗?问题有两重含义,一是怀疑苏格拉底是否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重点在“爱”上;二是怀疑苏格拉底是否能真的爱上“一个人”,重点在爱的对象上;同时责问背后还在质疑这种爱的效果能否为其正当性辩护。值得追问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爱究竟与一个具体的人有何关系,爱的对象有哪些,进而追问哲学对个人的教育如何可能,哲人如何在个体与普遍的困境中得以自适。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我要用心去读懂他们,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教每一个学生.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愉快地成长.履行着“用心去爱,用爱去教”的誓言。可是.俗话说得好:醉后方知酒昧浓,为师方知为师难。用爱去教.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3.
关于教育,当前流行的说法之一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果有人说“教师是主体,则很可能被认为不够“时代”!到底谁是主体?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如何呢?这是涉及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必要认真研究。人类发展史是一个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认识自己也改造自己的历史,也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发展史。那么,谁去认识、谁去实践呢?自然是人去认识,人去实践,这就需要明确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育学就是人学”的命题,认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学生”,把整个心 灵献给孩子。在他看来,师爱是具有童心的理智人道之爱,教师应视儿童快乐为自己的最大幸福,仁慈地善待并尽力成全每一 位儿童。反观幼儿园教师师爱的实然状态,我们发现存在以爱之名苛责儿童、以拯救式心理施爱、对儿童选择性施爱以及“廉 价之爱”盛行等诸多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教育思想为回归爱的本真、重塑师爱提供了可能路径:把握好爱的分寸,将“火 热的感情与冷静的理智融为一体”;对弱势儿童施以“保护性教育”,让儿童“永远感到自身的庄严”;营造关爱共生的人际氛围, 打造“留恋和怀念的人道精神圣地”;给每位孩子“特别的爱”,使儿童“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关键词:师爱;苏霍姆林斯基;幼儿园教师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儒家关于民众道德教化方式的省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儒家关于民众道德教化的方式可以梳理为五种类型。这些道德教化方式表现出 ,“德治”是实现民众教化的基本方式 ,“孝悌”观应该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道德教育其实质是教育人如何去“爱”人和“敬”人 ,将家庭“孝悌”伦理视作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础 ,可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道德教育内容的统一和一元 ,但也造成了“孝悌”观念泛化的流弊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的高贵性和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教育已经陷入功利主义的今天,追问教育的真精神不仅是现代教育救赎之必要,也是教育发展之必然。教育的真精神在于教育的高贵性和神性。教育的神性是教育对于提升人性达致“人之为人”的意义的关爱。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一种精神性生活方式。教育是“爱”的事业,教育的“爱”出于对存在的虔诚而不是出于加工或塑造的自大和傲慢。  相似文献   

7.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座右铭,这“一大事”便是普及教育。他在《普及教育运动小史》中这样写道:“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提倡劳苦大众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喜欢翻新花样,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个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①为普及人民的教育,他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四处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将自己的整个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他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  相似文献   

8.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爱的播种者。教师的职业虽然平常而且平淡,但总有一些东西让人感动。教师必须要用“心”去爱,必须用“心”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接近学生,去感染学生,不然,学生在心理上就会敬而远之。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诚的、无私的、广泛的、一视同仁的,尽管学生的秉性各个不同,但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爱和教育下长大成才。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育人的活动,教师应按照青少年心理活动的规律,去预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用爱心去发挥其潜能,从而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那末,如何进行爱心教育呢?经过十多年班主任工作的探索,我有以下几点认识.一、严格要求,严中有格,严中见爱“严是爱,松是害”,严师才能出高徒,严是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也是对事业负责,对社会负责。但严中要有格,严中要见爱.新学期第一个班会,班主任就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向学生布置好学习任务,严明纪律,提出严格要求。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赖…  相似文献   

10.
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研究中,“三全育人”强调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个方面来调动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协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加强“两微一端”建设,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多去探究新型教育方式,用学生更能接受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从“三全育人”的角度,以问卷调查与分析研判的方式,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探索,提出问题并破解困境的突破口,从而提出相关策略及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个真正体验的人 ,爱着自己的生命 ,爱着行动本身 ,可称为一种历史的状态 ,这样的人经常经历着一种“无历史的瞬间” ,一颗无外在目的的任性的、自由的心灵 ,往往发挥了主体最大的能量而创造出历史和个人的伟大事业。在对历史的态度中 ,“纪念”的历史忽略了历史的客观真实 ,“批判”的历史不可能摆脱历史的内在继承 ,纪念的历史、批判的历史在价值意义上都无法与体验的历史相比。人文学科是需要体验的学科 ,只有体验历史 ,才能学习历史、充实灵魂和创造历史 ,而只有真诚的人才能成为历史的真正接受者、继承者和创造者。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人文学科为底蕴 ,一旦沦落为“无情”便会将人类推向毁灭 ;同理 ,教育必须培养对人类文明史有“情”的学习者和继承者 ,无历史体验的教育便是无教育 ,教育对创造历史的作用更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2.
易惠荣 《新天地》2011,(7):99-99
职业教育和普高教育一样,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面对职业教育的现状,如何使中职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合格的中职、高职人才,是我们职校老师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职校学生由于“先天营养不足”,更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真情”和“爱心”。教师要用自己的爱走近学生;以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同时合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团体辅导技术。使他们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3.
“爱”与“公正”是人类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起始范畴”。培养儿童具有一颗公正的、爱人爱己之心 ,不但是社会的需要 ,更是儿童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施“爱”与“公正”教育的有效途径是 :转变教育观念 ,引导儿童学会做人 ;端正教育者行为 ,重视身教。  相似文献   

14.
浅谈师爱     
有人说,“没有爱就无所谓教育”,“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学生”。可见,师爱在教育工作中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爱是一种情感,是人们对他人或某一事物所持有的欢迎、赞赏、关心及愿意亲近等的感情。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人际的爱。对学生来说,教师是益友,又不同于“朋友”;是慈母,又有别于“母亲”。师爱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师爱是无私的。师爱来自教师对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品学兼优,不断上进,尽管因为学生努力程度、智商高低、个性差异等等,教师对学生的爱会有程度的不同,但每个老师对学生…  相似文献   

15.
“我一个人笑,一个人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享受孤独……”这首歌是“留守儿童”心灵的真实写照。爱的缺失,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最大痼疾。  相似文献   

16.
情感因素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涂智君情感,是一种极富活力的生命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上和观点而产生的心理反应,也即平时所说的“喜”、“怒”、“哀”、“乐”、“惧”、“爱”、“恶”等等。思想教育的对象是一个现实的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其...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与师爱     
我们的教育是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新一代.这种教育对学生包含着最深远的师爱.如何使这种爱为学生所理解,成为学生为四化献身的一种动力?这个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教师身上.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培养接班人的高度,对教育蕴含的爱有深刻的认识,并融入自身对学生深厚的感情中.如果教师对教育的爱不明确,对学生不爱或爱之不深,无视学生的特点,方法简单粗暴,学生抵触反感,这不仅有碍于学生领会教育爱的含义,而且还会压抑挫伤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影响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育,这哪里还谈得上教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  相似文献   

18.
童话是一种特别的儿童文学品类,是有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和想象特点的文学形式,是每个人心灵成长的起点。本文探讨童话中爱的主题书写对“真”、“善”、“美”的诠释和表达。“爱”作为童话不朽的主题之一,在情感价值观上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童话以幻想的形式出现,却寄寓了丰富的情感,“爱”成为幻想世界融入现实的精神载体,并成为生命存在的最终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爱是教育的灵魂"学界已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一个真正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胸中有爱,有教育爱。然而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爱却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博爱—真爱—正爱。教育爱形式的不断变化也表明了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并运用自己的爱使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20.
我一直在权衡,在爱与理性之间,哪一个对教师更迫切一些,怎样的表达才能把我对教育“理性”的理解陈述清楚,表达到位。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让“理性”先行。因为,我们的教育从来都不缺少对爱的表达,像王晓春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中说的:最廉价的“灵丹妙药”就是“爱”呀,“表扬”呀,“找闪光点”呀,“赏识”呀、“你真棒”等等。“爱”在教育上的曝光率已经到了铺天盖地的地步,可谓是抢光了所有话题的风头。凡教育的事就提“爱”,或者歌颂爱创造奇迹,或者指责爱不够、爱不当、爱泛滥。如果教育的爱能够包治百病,那么,社会就不用再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