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脱胎于封建农奴社会的西藏,如今正以高速增长的经济和崭新的社会面貌屹立在祖国的西南边疆,占西藏人口和经济总量80%的农牧区经济更以辉煌的发展成就迎来了世界人民对西藏的再认识。一、事实胜于雄辩──几组数据的提示曾经有人断言: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人类分布在喜玛拉雅山的南北侧。因此,在世人眼中,西藏就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应该承认,在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经济是相当原始和落后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是极度贫困的。但是,1959年平叛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以后,这种历史就一去不复返了。尤其在1965年以后,西…  相似文献   

2.
一、调查点的选择及调查方法(一)调查点的选择西藏自治区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民族地区,农牧业人口占86%。1998~1999年度农牧区小学(学校和教学点)占了整个自治区小学总数的95%(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资料,1998~1999年,第70页),另外1998年全区35.4万在校生中近90%的中小学生也在农牧区(吴德刚:《西藏教育》1999年第1期,第5页)。这一基本区情决定了农村教育在西藏自治区整个农牧业现代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藏农村的教育能否适应农牧业发展的需要,能否适应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最终能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直接关…  相似文献   

3.
西藏人口与西藏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人口问题是西藏人权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由于生产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西藏人口的发展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种情况说明,西藏人权状况在人口问题上的表现,也是在不断改善的。但在国外的某些出版物中,却别有用心地诬蔑中国政府在西藏实行“种族灭绝”的政策,在所谓节育、堕胎、绝育以及杀婴等问题上进行了不是实事求是的指控。这是经不起客观事实的检验的。美国人类学家梅尔文·C·戈德斯坦等以实地调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进行了澄清,并明确指出,西藏自治区实际上正处在一个人口的高出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笔者对日喀则地区白朗县玛乡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实例,考察在一定条件下人口过渡增长造成的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通过分析,我们主要说明这样几个问题:西藏农牧区人口迅速增长,是民主改革以后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结果,对西藏腹心地带的人口状况作考察,其现状利弊相间;人口增长状况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具体到某一社区往往可以从社会分工程度上予以体现,并且派生出多种形式对人口的增长产生影响,在尚未有特定人口政策与法规的西藏农牧区,基层群众受经济规律的支配,相当部分人已有主动节制生育的愿望和行为,提前为今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政策的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西藏自治区的改革与发展将面临现代化问题与后现代化问题的双重挑战。故西藏应对未来发展模式作审慎的思考与合理选择。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是西藏经济发展滞后的主导性因素。西藏未来的发展应当继续坚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在业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公共卫生等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应放在农牧区 ,以及通过制度改革 ,在农牧区开辟若干定居点 ,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 ,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第三产业的非梯度转移  相似文献   

6.
西藏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透视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脱胎于封建农奴制社会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正以其在经济文化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日益引起世人的瞩目。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其他省区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贫困与摆脱贫困过去是、今后仍然是西藏各级政府和全区各族人民必须面对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 为进一步摸清农牧区的贫困状况,寻求扶贫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对全区的贫困状况进行调研的同时。还分别对嘉黎县阿扎乡和南木林县土布加乡的贫困问题进行了定点观察,通过点面结合的方法对农牧区的贫困现象进行了透视和分析,并提出了消除贫困现象、改进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供各级领导及扶贫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郑洲 《民族学刊》2012,3(4):21-32,92
目前,学术界对西藏自治区来自内地的外来流动人口这一现象比较关注,但对西藏自治区自身的藏族人口向内地流动这一现象尚未引起应有重视。本文以此为研究切入点,首先分析了西藏人口东向流动具有内在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西藏人口东向流动的特征与类型,然后重点分析了西藏人口东向流动的实际效应。西藏人口东向流动具有明显的积极效应,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地方各级政府应该为西藏人口东向流动积极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第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对未来30年西藏自治区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动作了预测。基于预测数据的分析显示,近年来随着妇女总和生育率的下降,西藏正处在人口快速转变之中。本研究表明,2010~2030年间西藏将会出现劳动力适龄人口比例最大、社会总负担比最轻的“人口红利”期。为此,西藏需以新的改革、发展思路迅速提高人口,特别是农牧区人口的教育文化素质,从而促进人口向人力资源的转化。文章针对西藏当前教育性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是:(1)通过人口的适度集中,提高西藏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2)面对未来25年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对西藏各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校布局、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资源配置作相应的调整以提高教育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第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对未来30年西藏自治区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动作了预测。基于预测数据的分析显示,近年来随着妇女总和生育率的下降,西藏正处在人口快速转变之中。本研究表明,2010~2030年间西藏将会出现劳动力适龄人口比例最大、社会总负担比最轻的“人口红利”期。为此,西藏需以新的改革、发展思路迅速提高人口,特别是农牧区人口的教育文化素质,从而促进人口向人力资源的转化。作者针对西藏当前教育性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是:(1)通过人口的适度集中,提高西藏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2)面对未来25年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对西藏各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校布局、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资源配置作相应的调整以提高教育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贫困的认识经历了物质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和制度贫困几个阶段,相应的减贫理论可分为微观层面的可行能力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精准脱贫理论,以及宏观层面的涓滴效应、亲贫式增长和包容性增长等。“三区三州”普通话和基础教育落后是整体贫困的第一位深层次原因,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贫困普遍性的第二位因素,技能欠缺是其贫困特殊性的第三位因素。“三区三州”持续减贫与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包括创新完善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和法规,大力扶持和推进民汉双语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推进“三区三州”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提升“三区三州”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  相似文献   

11.
当前,西藏自治区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概括地讲,一是保持农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力争2000年实现粮油肉基本自给;二是保证农牧民的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到本世纪末,使绝大多数农牧民脱贫致富,达到小康,基本完成脱贫任务。 对此,本文结合西藏农业特征和农村小康经济综合指标,就如何实现西藏农村小康经济的途径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2.
罗绒战堆  魏欣蕊 《民族学刊》2020,11(6):1-8, 149-150
本文根据机会的功能、供给与制约主体,就机会配置对西藏农牧民增收减贫所产生的效用进行了分析。首先,以不同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几个重要发展时期为线索,就机会的市场配置对农牧民收入水平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其次,以自治区政府在不同时期出台的针对农牧民增收减贫的政策为线索,就机会的政策配置对西藏农牧民收入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西藏农牧民的贫困性质是相对贫困,基于效益优先的机会配置是导致一段时期西藏农牧民增收乏力和相对贫困的重要原因。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政府针对西藏农牧民机会配置从效率优先到公平优先的政策调整立竿见影,发展机会供给量与农牧民发展机会竞争力之间的差距开始逐步缩小,引领西藏走上经济增长和农牧民增收高速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李树峰  陈玲  许健琼  索朗欧珠 《民族学刊》2022,13(7):119-128, 151
职业教育在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建立贫困地区发展“造血机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区,西藏自治区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发挥职业教育在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西藏职业教育扶贫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最适合当前西藏职业教育的扶贫模式,如加大对西藏职业教育的扶贫力度,不断提升西藏职业教育自身扶贫能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驻村扶贫模式、宽口径的职业教育模式、依托优势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将职业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为巩固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西藏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在过去的13年里一直趋于增长,但势头不如全国平均水平,也不如本地区的经济增幅,农牧区相对贫困的状况有加大的趋势.但与1992年以前相比,西藏农牧民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既经得起理论上的探讨,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西藏农牧民群众的财富欲相对不强、粮食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两个长期不变"政策边际效益递减,以及缺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市场和机制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础性人力资本投资与西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充分肯定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经济、社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指出西藏经济增长模式仍未实现由外生—粗放型向内生—集约型的根本转变。文中研究的定量分析表明,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人”而不在“物”,即西藏人口,特别是劳动力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制约了经济内生效益的提高,其中基础性人力资本投资(基础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低是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基础教育投入产出效率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提出对策思考是:1.加大基础教育类人力资本投资,改善其投资结构,将乡村基础教育投资为主的人力资本投资作为西藏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重点;2.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建设,使西藏极为分散的人口适度集中,从而取得基础性人力资本投资的规模效益。  相似文献   

16.
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究其根源 ,自然地理所导致的发展环境约束是最基础的原因。因此 ,尽管 5 0年来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发生显著变化 ,但西藏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仍十分薄弱 ,乡村呈现出整体的相对贫困状态。本文认为西藏农牧民增收与反贫困攻坚的基础 ,归根到底就是乡村建设。西藏的贫困现象是一种综合性状态 ,对西藏贫困现象的治理也必须有一种综合、整体的系统思想。乡村建设正是从乡村农牧民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和行为方式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从基础性和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扶贫行动和扶贫资源的配置 ,把扶贫行动与乡村社区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 ,体现新阶段反贫困的深化和系统化 ,使西藏 2 1世纪的扶贫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郑洲 《民族学刊》2012,3(1):34-43,93
以西藏自治区扶贫综合开发为研究视角,以扎囊县德吉新村村级公共服务为研究对象,在比较分析民主村村级公共服务的基础上,考察了政府通过扶贫综合开发进而在推动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然后紧密结合西藏农牧区发展实际,客观分析了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在基础设施供给、基础教育供给、医疗卫生服务、村组织建设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学习和借鉴成都等地村级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推进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创新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95年,是“八五”计划时期的最后一年,也是西藏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一年.西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区经济呈总体减速增长态势,物价总水平得到了一定控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这是1995年西藏经济发展的基调.同时,西藏经济在总量增长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供需缺口大、效益低下等深层次矛盾一定程度的加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物价仍在高位运行,宏观调控的任务十分艰巨.在今后,西藏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在追求总量增长的前提下,把着眼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改善质量、增强后劲上,逐步引导经济走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19.
毛阳海 《西藏研究》2006,(4):109-114
文章首先阐述了贫困的定义和贫困标准等一般性问题,并就西藏执行的贫困标准作了对比分析,进而对西藏农村居民的贫困状况进行了判断和描述。在此基础上,对西藏农村居民的贫困特征及财政反贫困政策等问题作了阐述,并就相应的政策创新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现代西藏(西藏自治区)所实行的人口政策是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一系列公开的报告声称:中国曾经,并且正在强迫藏族人贯彻一项严格的节育政策,其中包括强制性堕胎、绝育,甚至杀死婴儿。本文依据笔者1985~1988年在西藏进行实地考察期间所独立搜集的新资料,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