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金德万 《江汉论坛》2005,3(5):137-142
人是通过创造社会生活的间隔来创造时间的.岁时节令乃是中国人社会生活时间体验的方式.对这一生活方式的历史书写抉发社会活动反映其内蕴的历史价值意义,使得社会历史变成与人类个体生活相联系的现实生命力.史家在历史书写中须经具体考察与对社会记忆的整理,发现史料中蕴藏的史实.历史书写中史识的表达要在钩玄提要,理解归纳民众世代相沿成习的,既具有历史性普遍化的岁时节令形式特征又能表述具体性地域化的节日节目实施内容,揭示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论文以书评的形式表述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论历史在生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段时间以来,学者们关于历史学应当选取的研究方向以及方法的辩论多集中于"社会"和"文化"这两个术语的对立.而"历史文化"所指的便是经年以来对历史回忆在公众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总结的现象积淀;它从概念上将不同现象综合到文化生活的整体领域中,发挥的是范畴的功能;同时,也可以将历史文化定义为历史意识在一个社会的生活中对实践有效的表现.就其特性而言,历史意识首先是一种以历史回忆的方式进行的对时间的诠释,再者是以回忆功效的形式叙述故事.因此,历史文化是通过历史意识完成的历史回忆,这种回忆以历史意识主体的行动和自我关系的方向规定之方式完成生存实践的时间导向,并可划分为审美、政治和认知维度.而那种使上述三个维度保持相对独立并同时使它们产生相互批判关系的历史回忆能够最佳地完成其文化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和时间相关的角度看,时间向度是进入历史理解的钥匙,这个钥匙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存在的,但是后来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消失了.其表现为:从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它制造出一套"无人身的理性"之普世的历史社会学公式.它一般地摄纳了对时间的线性理解,坚持目的论历史解释,坚持历史同质主体、同质时间的信仰.在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中寻找历史变化的持续、向上的进步因素.线性进步的历史,照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是一种吹牛皮者们所从事的事情.结果,历史唯物主义又被带回到在原则上业已澄清的成问题之处!当然,对线性进步的历史观的批判早已有之,我们无须对后现代主义的话死搬硬套,在马克思那里,进步就是有限度的,对历史的唯物主义领会的任务本身就带有对线性历史进步概念的内在限度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俞金尧 《江海学刊》2013,(1):149-154
自从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提出"史学是时间的科学"这一观点以来,很少有人深入探究其内涵。我们从历史研究对象的时间性、历史时间的意义、历史学家的时间观等方面入手,以时间作为历史研究中的尺度,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争取时间的历史,围绕诸问题来探究历史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说,时间因素在历史学中几乎是弥漫性地存在着的,历史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  相似文献   

5.
在狄尔泰的历史哲学中,"生命"是指处于相互联系中构成社会历史文化中的个体生命,这样的生命与人类历史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理解"是对历史的理解,是连接生命和意义的中间环节,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意义"是内在于生命和历史中的意义,是在时间的过程中不断对历史进行理解所形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史的研究应该沿着两种理路拓展和深化:"历史的文化"和"文化的历史"。"历史的文化",即研究在历史的流程中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性,包括心理结构、性格趋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若干稳定的观念形态是如何生成、嬗变、整合、积淀、定型的,从而探寻民族的心路历程,揭示民族文化的历史个性和特质。"文化的历史"即以文化为切入点,揭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变迁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是怎样互相渗透、彼此推引的真相。这两种理路的文化史研究都要求弱化狭隘的学科意识,增强开放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7.
别尔嘉耶夫历史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末世论指向。他认为,人类历史过程发生在时间里,对历史意义的理解决定于对时间的理解。时间的无限延续将使时间中的一切丧失意义,因此在时间中展开的人类历史应该终结,历史的意义在历史时间之外,在超验领域。中世纪之后的现代世界正在瓦解,当今世界处在由现代世界向新的中世纪过渡的阶段。在这个过渡时期,俄罗斯民族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认为,在社会的进化过程中,系统和生活世界发生了分裂.生活世界的领域是人们通过语言进行文化再生产、个人社会化和培养人格的领域.系统是通过金钱和权力驾御外在自然和社会组织的领域.对于生活世界,人们是作为参与者来把握它的价值和对于生活的意义的,而对于系统,人是作为观察者来考察系统的自组织过程的.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入侵使人们无法真正地理解生活世界的意义.马克思忽视了对于价值领域的关注,这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成为历史客观主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2):131-135
关于何为"历史"?学界颇具纷争,大体而言,其内涵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过去活动过程的本身,二是指对人类过去活动过程的记录与解释。对历史的不同理解会直接影响人们对重写历史的态度。从各家论述考察,重写历史主要包括当代人述前代史、当代人述当代史以及当代人述通史等三种形态。当代人述前代史,体现了前代史的"当代性变化",助力于当代人反观当代史;当代人述当代史,体现了当代史的"历史承继性",助力于后代人重释前代史;当代人述通史,旨在"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助力于当代人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及其得失成因。历史是"具体"的,历史著述者重写历史旨在向人们揭示具体历史的变化。如果将历史看作是对过去发生的各种活动的一种不完整叙述,一种满足后人需求的不稳定的文本形式,并不会损害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如此讲,并非凸显历史学家对历史的"无知",也并非呼吁历史学家放弃历史书写,而是提请历史学家提高重写历史的自觉意识,呼吁史学界不断重写历史,这既是历史著述者的时代责任,也是史学界的历史担当。  相似文献   

10.
熊进 《北方论丛》2011,(6):107-113
马克思所阐发的"时间"与传统时间概念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将时间从与人不相关涉的自在世界向属人的自为世界进行了彻底置换,将对时间的理解扎根在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当中。在对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社会形态进行深刻剖析的过程中,马克思时间概念所具有的革命的实践性、历史的生成性和能动的转换性的特质得以立体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既要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哲学依据,又要为日常生活层面的观念拜物教批判提供学理支持,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本质论与历史运行论的双重角度,来拓展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历史过程是由现实的个人所推动的,但并不认为历史过程的解读必须从个体的观念入手。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是用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解释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层本质,而不是用实践的主体性来否认历史过程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哲学史编纂和研究的重心究竟在其哲学特性还是历史特性,是哲学界深为关注、也争议颇多的重要问题。罗蒂对理性重构和历史重构的区分凸显了对待哲学的历史的两种态度和编纂哲学史的两种范式,其背后则是理解哲学的两种原则:理性主义原则和历史主义原则。在方法论意义上,将罗蒂提出的理性重构和历史重构二分法转换为分析史观和语境史观两种理想形态,二者均面临如何澄清自身的思想语境和哲学观的问题,而这种反思会成为二者对话与沟通的契机。应保持分析史观和语境史观必要的平衡,既充分肯定哲学的历史性,又不能将哲学史编纂仅限于钩沉文本,阐明事实,推究因果,还要分析概念,重构论证,彰显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朝鲜史书《三国史记》涉及的26条夫余史料,对夫余历史研究的价值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利用这些史料研究相关的夫余王,如大致推测带素的在位时间、夫台与尉仇台的关系等;二是《三国史记》采自朝鲜古籍的相关史料,可与中国正史中的一些史料互为补充,它对夫余王系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三是这些史料对夫余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中共党史学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学科。在党史研究中要把党性和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坚持为现实服务 ,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特别是要深化对各个领域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以作为我党科学决策的借鉴 ;进行历史教育 ,以提高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的觉悟 ,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史学"真了解"的精神和方法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以"通识"求得对各种史料价值的"真了解";二是参证各类史料求得对史实的"真了解";三是主张以"通识"求得对社会历史的"真了解"。陈氏能很好做到史学"真了解",在于主张历史研究必须具备"通识",即,从文化和民族的高度来研究中国历史,要坚守中国文化的精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史学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民族复兴也是一种考察、解读中国近代历史的历史观,而所谓民族复兴史上的历史飞跃,系指民族复兴道路上取得的历史性的、阶段性的巨大进步,是符合整个民族共识的巨大进步。由此,本文认为,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历史飞跃,应该是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三大事件对中华民族复兴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政治史观着眼于过往政治和权力博弈的成败得失.在其观照下难以获得对历史充分、公允和客观的认识.其研究成果缺乏普适性、持久性,难以为当今社会管理提供"资治"之用.而以文化史观去观照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将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才能提供一个更为宏观、系统、公正、普适和长久的历史评判视角.从政治史观走向文化史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史学真正为社会发展提供养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张广智 《文史哲》2006,(4):95-101
西方历史学有着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自古希腊发端至今已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而西方历史学家对历史学科自身的关注则始于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全盛时代。从20世纪初年以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与变化。从方法上来讲,研究西方史学史应注重对西方史学遗产及时代趋向作出动态考察,注重开展中西史学之间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以期深化我们对于西方史学、西方社会的了解与反思,更从整体上推动我国历史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贾光峰 《阴山学刊》2013,(5):75-78,100
易中天现象是指易中天著《品三国》出版后,专家和普通读者在评价观点上相互对立的一种阅读现象。学科馆员首先要了解到,从历史演义来了解历史,评价历史人物,是大多数普通读者常态的阅读方式。对于三国历史豁著,学科馆员要从普通读者的阅读方式和从以史解文的视角,有选择地进行引导性推荐阅读。在推荐过程中,对于专家学者中某些代表性观点,如“文史混谈”、“非忠义观”等观点,应进行解析性评判。  相似文献   

20.
论学术史视野下的史学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史学发展中,迫切需要倡导兼指得失、尖锐泼辣的史学评论,需要对历史学各个专业、各大专题的研究历程与状况予以学术性的总结、评析,需要加强史学史的研究。这三个层次具有相同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方法,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统称之为"历史学科学术史",其实质是在学术史的视野下总体强化与分支细化的史学史研究。广泛、深入地开展历史学科学术史研究,可形成对史学业绩评定的学术性社会机制,对于克服浮躁的不良学风、保证历史学健康、繁荣地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