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宗教的经典,基督教的圣经具有一种独特的翻译传播特性,即它必须在翻译中传播,在传播中翻译。圣经的这种特性源于基督教道成肉身的核心教义,即唯有基督才是上帝之道,而圣经只是用来见证基督的某种语言文本。  相似文献   

2.
老子《道德经》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虚静在《道德经》中不仅是种状态美,而且是种境界美。以虚静为美反映了老子悟道、合道的审美理想,这是他所处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审美思维的折射,浓缩了真善的特质,表现出他对自然、社会、人生之美的渴求,蕴含了对异化文明的批判,为后人寻求美的生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圣经》的“义人”和《道德经》中的“圣人”分别代表着基督教传统和中国道家传统的不同原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特征.“义人”在《圣经》是信仰上帝、严格遵行上帝命令的人.而“圣人”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才能道德智慧极高的人,是“德才兼备”的人.  相似文献   

4.
文章回顾了20世纪30年代关于是否有基督教哲学辩论的四种观点。把基督教哲学定义为对圣经启示的哲学解释,并对什么是圣经启示、基督教信仰与圣经启示有什么关系、什么是哲学解释、哲学解释与圣经启示有何联系等问题作出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5.
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GeorgeGordenNoelBy-ron1788-1824)是英国伟大的诗人,从他的大部分作品我们都可以找出他对基督教教义的质疑。拜伦写于1821年的诗剧《该隐》取材于《圣经》,塑造出了一个思想和情感丰富的形象饱满的该隐,完全颠覆了传统基督教教义对该隐形象的解读。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塑造出了种种的形象,这些形象经常被运用于西方文学之中。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对圣经形象的运用,西方文学总是潜  相似文献   

6.
张资平的小说创作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一方面对教会及教徒的阴暗面竭力揭露针砭,另一方面他又在其作品中努力弘扬着救赎、忏悔、宽恕等基督教思想,这似乎构成了张资平小说中的一种矛盾。张资平的小说创作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他在创作中对《圣经》教义的引用、对《圣经》典故的借用、受《圣经》构思的启迪等方面。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在文学创作中给后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和谐文化是《道德经》的核心内涵。按照《道德经》的思想,和谐是世界自身发展的总趋势,是世界万物构成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文明的最充分的体现。从实践方面来说,和谐之道又有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君之道、国之道等丰富的具体内容。在每一个具体的领域是"惟道是从"的,也就是惟和谐之道是从。现在,世界已进入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弘扬《道德经》的和谐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子之“道”的美学意义樊美筠北京师大哲学系严格说来,老子不能算是一位美学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也不能算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为什么讲中国美学史总要从老子讲起,总要提到他的《道德经》呢?这还得从老子的《道德经》讲起。所谓《道德经》,顾名思义,是讲“道”...  相似文献   

9.
孔孟之天强调天的道德属性,在天人关系上人以天为道德本体,人可以与天合一。《圣经》中之上帝是人不可预知的,超越人的认识能力,人与上帝的关系是单向度的信仰关系。由于孔孟之天与《圣经》中之上帝的不同,儒家和基督教的终极宗教精神也就有了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10.
圣经文学的奇幻版本——解读C.S.路易斯《纳尼亚传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S.路易斯的七卷本奇幻巨著《纳尼亚传奇》,是圣经文学的一种奇幻版本。将《纳尼亚传奇》的人物、情节等与《圣经》文本进行比较,不难看出,C.S.路易斯借儿童奇幻文学的形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展露其基督教信仰的创作手法,作品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是体现福音派基督教思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论自由主义普遍主义对基督教普遍主义的替代与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德普 《文史哲》2004,(3):139-143
近代自由主义的兴起并不是西方普遍主义传统的终结,而只是对基督教普遍主义的替代和超越。它用人性普遍主义代替了基督教的神性普遍主义,用人权普遍主义代替了基督教的神权普遍主义,用规范普遍主义代替了基督教的价值普遍主义。自由主义普遍主义体现着个人主义的基本精神。它为克服基督教普遍主义的弊端提供了一套新的替代方案,但是其本身并没有摆脱普遍主义的内在悖论,它缓和了内部的冲突,却加剧了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版本行旅与文体定格——《京华烟云》中译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蕾 《河北学刊》2012,32(1):94-98
《京华烟云》是一部用英文写成的小说,其中文翻译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忽视。本文所谈的《京华烟云》涉及到目前所能见到的这部小说的中文译本,通过梳理分析这些译本,主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1940年代《京华烟云》的翻译及译本的大致情况如何;二、郁达夫为何未能完成林语堂的托付翻译出这部小说;三、张振玉的章回体译本如何成为现今通行的中译本。  相似文献   

13.
变易是翻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译者不得不作语言层面上的变易。语言上的变易有可能对译本的其他三个层面,即语义、风格及语用含义造成影响,这四个层面的变易现象常常会同时体现在一个词或句子上。通过英汉译本中的实例,分析后三个层面上的翻译变易,即语义变易、风格变易和语用变易,指出译者的翻译策略及相应的变易受文化的宏观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公示语的翻译是翻译学研究的新领域。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公示语的翻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公示语的英译还是出现了许多的错误。本文概述了公示语的概念、功能,并通过实例对公示语翻译中的错误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公示语翻译的原则,以期减少公示语翻译中的错误,消除误解,提升城市和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5.
文化软实力与典籍外译之话语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剑 《河南社会科学》2012,(7):102-104,108
典籍翻译对于提升中国形象、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抵制文化霸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华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或汉学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其译本在国内外评价很高,在国外销量也很大,影响很广,但我们却发现理雅各《易经》英译本存在着许多误译,作为文化殖民者,他还有意通过翻译消解和扭曲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剥夺了中国人的话语权,严重损害了中国形象.典籍外译利在千秋,为了确保典籍文化在输出的同时不变形、不失真,汉语学者的译本断不可缺,不能简单地仅以销量作为典籍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教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正平 《文史哲》2007,(3):127-134
教会大学作为受到不平等条约保护、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中外教育交流的载体,在中国大陆存在了70多年。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重要时期。70多年间,教会大学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培养了一批人才,促进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在传统封建教育衰败、瓦解直至被废除的历史过程中,教会大学所起的作用,总的来看,是加速而不是延缓了这个过程。对于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发展而言,教会大学以多种方式为推进这个过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欧洲12世纪艺复兴是“加洛林艺复兴”之后的另一次基督教化复兴运动。与加洛林艺复兴目的为当时的封建制度构建基督教化基础的作用不同,此次艺复兴则是要为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建立完整的基督教思想化体系。12世纪西欧的艺复兴带来了基督教化的高度繁荣,出现了一大批名的基督教化学和学术流派。可以说,欧洲希腊罗马传统的古典化发展到近代的14世纪的艺复兴之间,是经过了加洛林化复兴,特别是12世纪的化复兴的两次大的准备才到来的。  相似文献   

18.
姜桂栩 《文史哲》2003,(5):102-108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作家重要的精神资源 ,是外国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评论视角。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 ,由于极左思潮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宗教文学研究陷入政治性否定的误区 ,文艺思潮与作家作品被“局限性”设定 ,某些世界文学名著被误读乃至曲解。许多论说至今仍占据着话语霸权地位。伴随着改革开放 ,评论界出现了新的批评话语 ,把希腊精神、人文主义与基督教精神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受到质疑与挑战。实际上 ,在构成西方文学精神的悲剧意识中 ,渗透着复杂的宗教思想 ;发端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及其后的人道主义 ,也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是浓厚的宗教情怀赋予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磅礴的道德激情 ,成就了他们创作的不朽 ;就连 2 0世纪打着反叛旗号崇尚“自我”的诸多现代派作家们 ,也没有放弃过寻求上帝的努力。基督教文化视角烛照下的文学研究 ,预示了外国文学史重构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早期的革命家中,基督教徒已经成为骨干力量,而孙中山则始终是个忠实的基督教徒;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家,基督教的宗教意识,是他们进行革命的肯定性精神力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与近代西方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重要基础则是孙中山所吸收的基督教文化;在总结中国近代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发展中的有价值成果,形成了辛亥革命时期文明的宗教政策,即政教分离的政策,这本身也反映出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民主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学英语教师面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缺乏互动性这一问题 ,本文根据行动研究结果 ,拟从起因、推测、方法介入、结果等方面描述整个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