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日两国文学虽然彼此相互影响,但各自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文学发展中发挥作用,因而中日文学在文学主题、文学功能和文学表现风格上都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中国文学主题偏重明志载道,日本文学主题偏重人情况味;中国视文学为经国大业,日本作家常以游戏心态对待文学;中国文学表现出雄浑壮阔的美学追求,日本文学则变现出纤细小巧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王向远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中期,中日两国文坛平行对峙的文学现象,是中日两国在政治、军事上剧烈冲突斗争在文学上的必然反映。在日本,人们一直把包括侵华文学在内的为对外...  相似文献   

3.
日本文学史上的近代文学,通指明治、大正、昭和时期(1867-1989)的文学、这120多年间,日本发生了彻底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策划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并遭到可耻的失败;经历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改变了自中日文化交流伊始的中国文学单向流播为主的交流方式。因此,研究这一两国关系动荡变化时期的中日文学交流的特征,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一) 1867年的明治维新结束了江户幕府近三百年的封建统治。翌年,庆应四年,改年号为明治。明治时代是日本力图跻身世界列强,彻底学习西方,提倡欧化万能、欧化即文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晓平所谓日中比较文学,是指日本学者以日本文学为出发点、以日中两国文学为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这自然属于日本学术的范畴。它与中国学者以中国文学为出发点的相同对象的中日比较文学相比,由于立场、出发点、视角、方法的差...  相似文献   

5.
由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国家教委、日本驻华使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协办的第4届日本学中日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5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此次研讨会举行了纪念讲演和特别讲演以及以“最近20年中国的日本学研究”为题的研讨和语言、文学、社会、文化4个分科的专题报告会。与前3届及去年的中日青年日本学学  相似文献   

6.
陈露  张玉勤 《阅江学刊》2012,4(4):144-148
汉文化深深影响着邻近诸国,日本文学在汉语文学的学习中继承、发展。两国在文学之道上都有"风雅"观,风雅由中国传入日本后发生了流变,日本沿用了"风雅"二字,但并没有完全接受,而是结合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风雅观,与中国重在发挥社会政治功用的中国风雅观截然不同,这反映了中日两国审美意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从日本汉诗看中日文化交流袁忠鑫“汉诗”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个使者走向东邻三岛。所谓日本汉诗,就是日本人用汉语和中国旧体诗的形式创作的诗歌。它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文化纽带。从文学角度看,汉诗是中日两国文学的交融。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同用一种文学形式,这在世...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日两国近代文字的转型期。传统的文学观受到启蒙思想的挑战 ,于是 ,在启蒙思想的引导下 ,文体改革也随之进入了探索和实践阶段。中日两国所进行的文体改革都是学习国外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有所不同的是 ,日本从师于欧美 ,而中国又向日本学习。  众所周知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大量吸收中国文化 ,其中包括中国的汉字、诗歌和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 ,先后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合文语文体。明治维新以后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中国要改变自己的落后地位 ,不得不向成功的邻邦日本学习或通过…  相似文献   

9.
应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和《日本研究》编辑部的邀请,日本和歌文学会、中古文学会常务委员、《日本研究》特邀作者、日本大学杉谷寿郎教授,于1987年6月7日至8月21日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杉谷教授为辽大日本研究所做了题为《从“咏柳”和歌看日中两国古典文学交流》的学术报告,双方就两国古典文学交流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华期间,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李芒会长、吕元明副会长分别会见了日本客人。杉谷教授尚与京、沪、辽、吉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大课题。中国文学中的佛像发声故事传到日本后发生了较大变异,并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类故事从中国文学最简单的片段式描写发展到了日本文学中的比较复杂而完整的叙述,而且发声主体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尽管两国的此类故事颇有相异之处,但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梳理,仍可以清晰地判明其内在的关联性,认定这些故事应属同一系统。本文重点以《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和《日本灵异记》为例,论述佛像发声故事在中日文学中的流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库资料以及有关纸质书刊为对象,收集整理了2010年中国大陆公开发表的有关日本社会文化研究的相关著述信息。通过对日本文化论、思想史、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社会思潮、社会生活、社会保障、社会问题、教育、文学、传媒、中日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梳理,以期检阅2010年中国日本社会文化研究的学术发展和研究热点,提供检索方便。  相似文献   

12.
女性文学形象是中日两国文学草创时期不容忽视的内容。比较研究这一时期女性文学形象,对梳理中日各自文学史源头,深入认识中国古代文化之于东亚文明发展进程的意义,乃至深化有关女性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日古典文学初期的神话为研究对象,比较女性文学形象的异同,论析其根源,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80年1月24日,莫斯科大学附属的亚非国家大学德米特里·勃斯科林斯基(毕克生)副教授访日时在日本中国研究所介绍了莫斯科大学有中文系,专门研究中国语、中国文学、古代中国史、哲学等.此外,还有亚非人民研究所,研究中国、日本、朝鲜、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就中国古代文学对《万叶集》、《源氏物语》的影响,以及日本文学的审美理念“物哀”的形成过程,做了颇具新见的阐述。提出了日本古代文学一个独特的发展模式:日本本土固有文学与古代中国文学的“冲突·并存·融合”的模式。并借此对中日古代文学交流的经验进行疏理总结。  相似文献   

15.
简讯     
“93中国东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9月在沈举行由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主办的“93中国东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9月20日至29日在沈阳举行。会议议题为“渤海日本关系研究;近代东北文学与日本昭和文学研究;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研究(以辽宁省、神奈川县为例)”等。会议获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资助。  相似文献   

16.
崔新京 《日本学刊》2001,(6):112-121
日本现代文学史的案头上 ,陈放着一个似已尘封的文学文本。它便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野间宏 ( 1 91 5— 1 991 )的小说《脸上的红月亮》1 。野间宏作为日本“战后派”的代表作家 ,一生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他还曾于 1 962年 5月和 1 982年 1 2月 ,两次率日本文学代表团访问中国 ,不仅与茅盾、老舍、巴金、丁玲等中国作家结下了深厚友谊 ,也为中日文学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 2 1世纪的今天 ,重新解读《脸上的红月亮》,感受并体味这篇小说的深长意蕴和艺术魅力 ,或许会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库资料以及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为主要对象,收集整理了2009年中国大陆出版和发表的有关日本社会文化研究的相关著述信息。通过对日本文化论、思想史、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社会思潮、社会生活、社会保障、社会问题、教育、文学、传媒、中日文化交流与比较等领域该年度研究成果的分析梳理,以期检阅中国日本研究的学术近况和研究热点,提供检索方便。  相似文献   

18.
1979年3月,日本著名中国文学研究家吉川幸次郎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邀请,率日本"中国文学研究者访华团"到我国访问.1979年4月2日,他曾以这篇文章为中心在北京大学作过学术报告.为满足读者和杜诗研究者的要求,现全文发表.原文是用汉文写的,仅极个别字句我们作了一点改动.  相似文献   

19.
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日本社会文学会联合举办、清华大学东亚文化讲座协办的‘九一八’事变80年:思考中日关系中的社会、文化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9月18日在北京召开。中日双方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崔世广主持。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和日本社会文学会代表理事大和田茂先后致辞。东京大学教授小森阳一和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韩东育做了基调报告。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 ,无论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抑或中国现代文学 ,“私小说”都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话题。1这首先是因为 ,“私小说”是近代以来日本文学中最独特的样式 ,它所表现出来的诸种特征直接联系着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个性。在这个意义上说 ,理解“私小说”不仅是认识日本的文学而且是理解日本文化、日本民族的精神结构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 ,众所周知 ,中国现代文学的 3 0年历史与日本社会、文化、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而其中“私小说”和“普罗文学”尤其引人注目。 2 0世纪 2 0年代 ,以“私小说”为主的日本近代文学 ,极大地影响了一代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