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爱因斯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更是一位崇信和谐的哲学家。他的和谐思想贯穿他的科学思想、社会思想和宗教思想,体现为宇宙和谐,宇宙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自然科学体系内部的和谐。挖掘和阐释爱因斯坦的和谐思想,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人文意义,对当今的中国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2.
在整个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汉代哲学研究一直比较薄弱,而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思想的研究尤为薄弱。一说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往往就直接判定其为具有明显神学目的性的宗教论,而忽视甚或歪曲了这一理论思想中比较重要和丰富的哲学内涵。实际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代表了两汉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和思维水平,它不仅有神学目的性的宗教维度,还有人文性的伦理维度、系统整体性的宇宙结构维度和生成性的宇宙发生维度,它并非神学宗教论,而是产生于西汉具体社会形势下的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宗教研究采取的是一种"以文化代宗教"的策略.这种研究模式几乎主宰了三十年来的宗教研究论著,但是也呈现了宗教文化的化约论、功能论以及局限于精英阶层的知识论倾向,最后以"弱文化范式"的形式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的缺失.人们看到了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但忽略了不同宗教信仰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当今的多元社会中,宗教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都具有彼此认知的义务,它们应当参与"互补性的学习过程".宗教文化必须经过"拯救性的社会化",才能进入公共对话的空间,才能进入公民文化的建设领域,并且,宗教文化只有获得公民文化的身份,才能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刘少奇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有益探索,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其和谐社会思想非常丰富.尤其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的和谐方面,刘少奇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思想观点.研究刘少奇的和谐社会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他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也思想深邃、见解独到。爱因斯坦的社会观,不仅深受他的个人经历和科学思想的影响,而且与他的哲学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他的宇宙宗教的上帝概念在社会领域中的自然延伸。因此,爱因斯坦是在他的宇宙宗教“上帝”概念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和消除他所经历和感受到的种种社会不幸,主张构建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社会。这种有秩序的和谐社会,具体表现为“和谐的人”和“健康的社会”的统一。在爱因斯坦的社会观中,既有真知灼见,也有时代局限和主观失误。  相似文献   

6.
自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以来,学界对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和讨论,分别就社会建设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关系、社会建设与社会组织关系、社会建设与政府关系以及农村社会建设问题等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实践起到了推动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雁飞 《阴山学刊》2012,(4):96-100
对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怀特海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他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互补的,科学的实质是一种"抽象误置为具体的谬误",而"宗教是人性寻求上帝的反应",是个人针对自身的孤独性而进行的活动。宗教和科学都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演化。当科学方法与宗教智慧相辅相成、协同并进时,它们就能为建立和谐、公平的社会体制提供必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高翔莲 《江汉论坛》2007,4(5):45-48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两类矛盾的状况决定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建成和谐社会.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奠定基础;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和方针,努力实现国内政治关系的和谐;探索正确处理经济关系的途径和办法,努力实现经济的和谐;提出"双百"和"两用"方针,努力实现文化的和谐.毛泽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具有平均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色彩,他对和谐社会的探索最终陷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是最早对康有为的思想予以介绍和阐发的近代思想家,而他介绍得最早且最多的无疑是康有为的宗教思想。除了"述康南海之言"的《论支那宗教改革》之外,宗教思想也是《南海康先生传》的重头戏。梁启超之所以将康有为誉为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宗教家,并对康有为的宗教家身份和宗教思想津津乐道,与他对宗教作用的认识密不可分。由此,梁启超将宗教说成是造就康有为这一中国千载难逢的真英雄、大英雄的要素,借此表达对英雄的热切呼唤。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论与制度论的统一——论韦伯学说的思想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伯著述可分为"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和"制度论与社会学"两大系列,包括文化论和制度论两大部类内容.文化论侧重于研究思想、观念、精神因素在现代性生成过程与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制度论强调制约现代社会生活的制度因素.文化论和制度论彰显的是现代性的不同问题方面,其本意是强调各种因素在现代性的起源和现代社会生活中同等重要,不可因承认一者而否定另一者,也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无论是文化论还是制度论的考察,都贯穿着合理化这一思想主线,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构成韦伯对现代社会进行研究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