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时代进程中,推动法治建设先导区域的形成和发展,无疑是当代中国地方党委、政府依据国家法治发展的大政方针所作出的重要法治决策与政策安排,是由党委、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开创性的法治事业。法治建设先导区域乃是国家法治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展示了国家法治发展的未来趋向,这不仅是实施国家法治发展战略的"试验田",而且是贯彻区域法治发展战略的"先行者",体现了鲜明的法律政策目标,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样本或示范的意义。推动法治建设先导区域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全局与重点的关系、国际与国内的关系,进而充分发挥法治建设先导区域的功能作用,创新区域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区域社会治理能力,激发区域社会创造活力,深化区域法治创建,优化区域法治环境,进而展示法律政策的内在根据和功能取向。  相似文献   

2.
法治的根基在基层,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途径。因此,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应着力推进基层治理的法治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根本逻辑在于权力与权利的均衡协作与有序互动;而从静态来看,它又内含着彰显法律权威、规范社会事务和完善治理机制等形式、程序和实质向度的基本内容。在实践中,应通过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进行社会治理立法、鼓励民众有序参与和加强法治文化培育等路径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国时期,法治国家开始成为法学的基本概念,学界对其基本内涵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在我国宪法文本中,"法治国家"是政治共同体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生活的原则、规则与未来指向性的价值体系,其实质要素包括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形式要素包括法律至上、人权保障与权力制约。从宪法文本的规范体系来看,"法治国家"包含法治社会,从价值内涵来说,"法治国家"同时也是"宪政国家"。  相似文献   

4.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思想大解放,实质上也是政府治理理念的一次重大突破与创新。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既有利于地方政府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地方社会的治理能力和地方政府应对时代挑战的能力。地方政府应将治理理念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藩篱中解脱出来,树立科学的发展价值观、发展主体观、发展内涵观和发展方法观,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和地方社会善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治理中的法治与德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治理模式应当是德治的还是法治的,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从早期人类社会的思想遗产来看,德治和法治的思想都被提了出来,但是,在近代社会,人类选择了法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主要原因在于这一社会发展处在一个必须依赖法律来建立社会秩序的阶段。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的过渡,也就是一个从法治走向德治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提出了法治的要求,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能够满足于法治,它需要在德治的社会治理模式建构中包含着法治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区域创新系统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关联性的研究现状入手,首先从吸引知识、人才、技术、产业的聚集,改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环境以及提供制度保障的角度深入剖析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对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作用;然后,从区域创新系统拥有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区位选择、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信息交流、知识的获取和转移、产业生产链结构的优化以及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出发阐述了区域创新系统作用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机理。进一步,本文对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区域创新系统在地域上、结构上、功能上、目标上的互动关联性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并提出了在政策上以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相结合,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并打造区域经济品牌从而促进两者间互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正在从国家治理向公民治理转型,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组织在缓解社会矛盾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如何构建社会工作组织创新模式是社会建设中需要优先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认为,社会工作组织创新要处理好与政府、社区、居民的关系;社会工作组织经费来源要从"输血"方式向"造血"方式转变,通过市场化路径寻求出路;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创新要借助知识管理思想引导学习创新、知识创新和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和要求,道德治理能力的提高意在其中。道德治理可以从目的论角度和手段论角度两个方面来理解,承担"扬善"和"抑恶"两个方面的社会职能。当前社会治理的主要功能是"抑恶",但从根本和长远来看,道德治理意在"扬善",完善人的自我发展。借鉴现代社会治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分析,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应体现在:道德治理的主体多元,道德规范的法律化、制度化,道德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治理的灵魂作用。  相似文献   

9.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法德并重"社会治理新模式,突出了德治在法治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具有现代意义的东方法治观形成。从国家视角看,法治和人治是相互对立而不能并存的两种社会治理模式。但无论人治还是法治,都是可以和德治共生。通过道德规范约束人的内在良心,法律规范约束人的外在行为,共同服务于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在法治国家,把德治建立于法治之上,通过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相互作用保障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达到霍布斯追求的人的"自我保全和更为满意的生活",才是国家的终极目标。因此"法德并重"社会治理新模式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合理性,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区别于西方的东方法治观。  相似文献   

10.
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社区治理结构变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政权建设理论、公民社会理论、治理理论是社区治理结构转型研究的主导分析框架.但从国内众多实证经验来看,社区治理活动不是单纯的国家行为,也不是理想的自治行为集合,更不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依靠美好的合作意愿建构起来的多中心管理实践的组合.真实的社区治理过程发生在国家与社会组织彼此权力和利益的选择关系之中.因此,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有利于从"实然"的角度对社区治理及其结构变革研究提供更完整,更真实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新结构政治学的分析框架由系统、动力、行动者、过程四个方面构成。从系统来看,对时代特征、发展阶段以及自身禀赋的客观判断使得中国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别强调基础性条件的重要作用。从动力来看,在效率与公平、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平衡使得中国极为强调秩序稳定的重要性。从行动者来看,中国在强调执政党引领功能的同时,也强调国家的制度保障以及社会的活力功能。从过程来看,层次推进与渐进改革使得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得以稳步发生。以中国国家治理经验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抽象出国家治理的需求层次理论。国家治理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基础、价值和可持续三个层次,而国家治理应该沿着治理的阶梯层次逐级实现。从更为形象的角度表述,国家治理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被总结为"治理阶梯理论"。治理阶梯理论与新结构政治学的框架是相互融通的。新结构政治学并不旨在探讨最佳经验,而是寻求实现国家治理平衡的整体性机制。  相似文献   

12.
论区域自主创新的本质及其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自主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创新,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面.从创新的演进路径来看,原始创新是区域个人、群体、组织拥有的隐性知识通过外部化实现隐性知识创新,集成创新则是区域个人、群体、组织所掌握的显性知识通过组合化方式实现显性知识的创新,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区域个人、群体、组织拥有的隐性知识通过内部化实现隐性知识创新.在这个意义上,构建知识创新网络成为区域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德治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对于当前的道德定位问题实际上需要解答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辨析当前中国社会环境下推行"德治",是一种道德的教化,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治。从功利主义的角度上看,法治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体现,法治的最终根本目的是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项社会行为与活动几乎都纳入到法律的轨道中,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诸多的行为是难以通过法治予以规制,需要从社会道德的角度进行规范,然而道德的规范是一种内在的约束,从当今民众的社会信仰的现状上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难以有效的规范一些社会现象,如碰瓷、故意摔倒老人的讹诈、公路散落物品被村民哄抢等。因此在法治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对道德治理进行准确的定位,真正发挥与弘扬道德在规范与约束民众行为的作用,道德治理社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对法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7,(4):214-220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创新社会治理组织结构。当前我国社会治理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为要求,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原则下,针对传统治理组织体系政府单一主体、权力自上而下逐级控制、组织方式不灵活等问题,创新治理组织结构,逐步形成治理主体体系的网络化结构、治理权力运行的互动化结构以及组织方式上的弹性化结构。  相似文献   

15.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域下的政府责任可从概念、关系、方法三个角度进行厘定与考察。就政府责任的概念而言,其包括行政宪制责任、行政治理责任、行政行为责任三个在结构与功能上内在关联的复合层次,最终统一于行政法治。就"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而言,"共建共治"要求这三元治理主体之间应互动协同,政府责任体系必须置于治理格局之中,通过化解诸多法治风险予以重构。就政府责任的落实方法而言,应遵循"责任法定"的基本原则,依归法治方法,使政府既能回应蕴含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中的责任嬗变,又不失蕴含于依法治国方略之中的行政法治本色。  相似文献   

16.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法治是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内涵和依托。依法治市是市域社会治理题中应有之意,以此为切入点,阐述市域社会治理法治保障的重要意义,从加强立法建设、行政执法、司法保障、法治监督、法治服务和法治宣传方面提出完善市域社会治理法治保障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苟正金 《天府新论》2013,(3):160-160
王允武教授《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谐法治保障若干问题研究》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付梓出版.该书从法治角度研究中国民族地区社会和谐问题,对优化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作了系统的理论探索,丰富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建构的智识资源,对民族学和法治理论贡献了不少值得注意和重视的理念与命题,是有相当实践意义的原理论述.  相似文献   

18.
蔡辉 《学术研究》2015,(2):43-4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更高要求。社会治理涉及方方面面,治理手段和治理模式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根本的、首选的、稳定的模式是法治,依法推进社会治理的主要载体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其着力点是"树立一个意识、规范两个关系、加强三项建设"。  相似文献   

19.
如欲彰显社会治理体制的中国特色和实现治理范式的成功转型,并使相关的学术讨论更富有成效且达至新的知识增量,亟须在立基中国特定的历史传统、政治架构和现实社情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切近国情、学理清晰、内容为王”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应涵盖以下内容:(1)党和政府在社会治理这项系统工程中应继续扮好主导和引领的角色;(2)流变的治理主题始终暗含的是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平稳运行、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3)要树立 “与民服务”合作治理的治理理念;(4)地方治理须结合各地的区域特色、地方性知识,并尊重基层创新和群众首创精神;(5)法治保障是当下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和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治理的已有模式中,行政能力和公众参与尤其受到学者和政府的重视。但是,行政治理与公众参与在运作过程中都存在显著的弱点,而法治国家的建设则能够有效克服行政治理和公众参与的内在缺陷,为善治的实现提供条件和保障。鉴于此,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当前加强法治中国的建设,应强化党对司法系统的政治领导,提高人民代表大会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体制机制改革以及诉讼受理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