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市场的日渐扩大,网络媒体的影响逐步增强甚至渗透到政府公共管理领域.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兴起的网络民意表达已然成为实现公众参与政府管理的重要途径,即越来越多网民正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自身利益诉求或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因此,面对不断兴盛的网络民意,政府应该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回应.以大胆迎纳的认知心态,转变对网络民意的基本态度;以科学引领的智慧技巧,打造网上官民良性互动的机制;以积极主动的行为选择,改变政府应对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2.
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推动民主治理的发展,而公共政策表达体制的不完善又极大阻碍了这个进程。基于网络民意视角的政府回应制度作为公共政策表达的重要途径,逐渐引起行政部门的关注。政府在网络回应机制建设方面主要还存在不成熟、效率低下以及透明度不高等问题。现代政府应该从机制和价值两个层面进行反思,主动应对网络时代民意表达与公众政治参与的要求,探析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3.
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推动民主治理的发展,而公共政策表达体制的不完善又极大阻碍了这个进程。基于网络民意视角的政府回应制度作为公共政策表达的重要途径,逐渐引起行政部门的关注。政府在网络回应机制建设方面主要还存在不成熟、效率低下以及透明度不高等问题。现代政府应该从机制和价值两个层面进行反思,主动应对网络时代民意表达与公众政治参与的要求,探析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条件下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政府与公众之间长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状况,公众必然要求政府积极回应公众对公共管理信息知情权的强烈诉求。因此确立公众与政府之间共同享有信息的基本原则,确保信息渠道的开放性、内容的真实性、传达的及时性,体现公平、实现互动、反映民意,就成为当前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关键在于,政府要立足于服务,通过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确保决策的民主科学,使政府的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与社会信息呈对称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以民主法治为基本特征之一,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和谐社会政治参与的新形式,正是以民主的方式成为政府政治决策和公众民意表达相互沟通的直接平台。公民通过网络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对于保持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网络技术和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为网络政治参与奠定了良好基础。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网络政治参与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促使我们积极思考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政治表达的政府回应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政治表达创造了一个以科技为本,追求民主和自我参与决定的政治生活实践新模型,也带来了建立政府回应机制的要求。政府的回应性是衡量网络政治参与效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构建责任型、服务型、回应型政府的主要标尺。对于网络政治表达,政府的回应性要求体现在回应的反应时间与处理结果两个方面。关于回应的路径,网络政治表达的政府回应可以同样通过网络的方式回应,亦要建立体制内制度对接的回应机制。网络政治表达政府回应机制的构建路径主要有畅通公民利益表达的渠道、改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政府的决策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7.
建设回应型政府——和谐社会背景下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回应性是当代政府改革普遍追求的重要目标,政府回应性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与总要求以及社会管理新格局等相互契合,突出政府回应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改革有必要将建设回应型政府作为目标之一。而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有关法制安排和近几年政府改革的的实践,使得建设回应型政府具备一定的理论思想、法制和实践基础,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及其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电子政务的发展,也为建设回应型政府提供了相应的物质技术条件,建设回应型政府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8.
在很多方面,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政治满足了皮特金的政治代表的标准:拥护客观的共同体利益和对民众的观点予以回应。毛泽东和伯克、卢梭一样,强调客观的共同体利益的现实性、要创造一个有道德的社会以及公共舆论不受支配。这些特征与自由主义者所强调的政府应对自私自利的公众予以回应的主张背道而驰。当然,中国的民意不允许改变国家的目标,但是这些民意与国家目标的一致就是群众路线以及伯克和卢梭政治(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作为民意表达的新兴载体,在食药安全这一重要而特殊的监管领域,对政府行为愈益产生促动作用,长生疫苗事件即为新近的典型案例。在这一事件中,网络舆论的爆发催生了政府高强度的监管输出,政府回应由被动到主动,政策议程设置由自下而上的外生到上下力量的融合,后续亦引致了全局性的制度变革。因此应构建相关常态性机制,以长效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0.
立法作为利益表达的最主要渠道,其作用发挥的是否充分,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针对我国目前立法过程中公众不能充分表达自己利益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立法中的相关制度来保障公众能畅通的表达个人利益,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情作为民意表达的一种方式,正在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司法审判也不例外。近几年来,已经有多起案件通过互联网影响并左右了司法裁判的结果。现代意义上的司法既是独立性的司法,也是回应性的司法,只有通过完善司法程序本身的技术灵活性以增强审判活动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尤其是网络时代背景下处理社会冲突的能力,积极地回应民意对司法的公正期待和正义需求,以制度消解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的负面影响,才能实现审判权与网络舆情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和表达,允许社会中多元的意见和利益通过协商的途径予以解决,允许不同的民意在互动过程中进入公共政策的议程,最终使公共政策的产品符合社会中绝大多数的民意,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探寻民意表达的内涵特征和理论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政府中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方便了公众对公共事务或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和讨论,促进了民主政治及民主行政的进程。该机制构建的网络民主参与平台、民意收集与回复机制、民意信息库和政府施政知识库,使政府在以公众为核心,运用及扩大政府内外知识,不断创新管理,在政策、服务与沟通模式方面产生了明显的绩效,增进了公众的参与及信任。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了讨论社会政策,关注社会事件,监督政府行为,实现利益诉求的平台;另一方面,不当的网络信息传播也存在着危害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和谐,降低政府公信力,甚至演变为网络群体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的危险。互联网改变了社会认知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表达方式,推动和促进了社会管理创新;同时,网络舆情也需要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给予引导和规制,以正确处理公众参与与网络舆情管理,信息公开与网络舆情管理,以及网络舆情管理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网络舆情管理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为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也对政府的公共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围绕政府公共关系的改善和提高,政府应该树立并提高公关意识和民主意识,合理设置公共关系机构,全方位地拓展民意沟通渠道,加强公众舆论管理,引导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为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也对政府的公共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围绕政府公共关系的改善和提高,政府应该树立并提高公关意识和民主意识,合理设置公共关系机构,全方位地拓展民意沟通渠道,加强公众舆论管理,引导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政府在整个系统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政府职能理应作相应的调适,更加侧重健全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与程序,扩大公民参与权;落实行政问责制,实现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提供相关的制度保障,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等。  相似文献   

18.
试论网络民意的形成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民意主要由全新的人际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自由的意见表达语境、广泛的公共话题和公众舆论、大众传媒性质的传播通道等方面共同作用形成,具有议题设置快速有效、表达坦率尖锐、议题范围向权益倾斜、带有某种程度的非理性色彩等特征。对网络民意形成因素及其特征的考察表明:网络民意既有积极促进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目标群体作为公共政策执行直接作用的对象,其利益表达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目标群体表达意识不强、自利性、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和可接受程度以及政府对目标群体利益表达的消极对待等是制约目标群体利益表达的因素。完善途径有增强目标群体权利意识及表达能力、引导目标群体进行合理的利益表达、提高政府对目标群体利益表达的回应度、构建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民意逐渐引起政府决策者的关注和回应。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民意与政府行政决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何利用好网络,使其为政府与公民有效沟通构建桥梁成为一项具有前瞻性的课题。网络民意与政府行政决策之间的问题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得以合理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随机的,而是要纳入制度化、法律化。从而,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公民和政府的行为及其两者之间的互动,都受到法律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