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市民》2006,(5):15-15
1997年江泽民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主题是“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他还向哈佛大学赠送了一套新出版的《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2003年温家宝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主题是“把目光投向中国”。2006年4月,胡锦涛来到耶鲁大学,他以“了解是信任的基础”为基调,向美国听众解释了在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影响下中国的发展道路。胡锦涛演讲前,中方还向耶鲁大学赠送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1346册中国图书。  相似文献   

2.
葛底斯堡演讲是亚伯拉罕·林肯一次谋虑深远的演说,它表现出林肯不但要拯救联邦,还要拯救自由政体之原则的决心。将"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提升为"使这个国家得到自由的新生"的前提,这是令演说词成为美国人理解《独立宣言》不可或缺的文献的根本原因,也是内战后美国人的思想、政治与社会生活,何以得以重塑的重要因素之一。演说词精雕细琢,富于感染力,并且采用《圣经》中生、死、重生的宗教隐喻作为主题呈现方式,充分体现出林肯深沉的情感体验与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3.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被人们称为演讲中的珍品。演说中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很大的思考空间和民生启迪。  相似文献   

4.
林肯总统的传世精品——《葛底斯堡演说》,是演讲中将文体学运用到极致的典型代表,也是这篇文章能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演讲词措辞精练,句式有层次感,语言真挚,感人肺腑.该文有很多版本的译本,文章将从文体学的视角出发去分析其中广受欢迎的两个译本,张培基译本和许渊冲的译作.语音、词汇、修辞和句法这些表层的形式能服务于特定的效果,因此这些层面的文体学能适用于评判译本的水准.这也为赏析译本提供了新的视角,恰当领悟和使用文体学特点是可以为好的译本服务的.  相似文献   

5.
不能忘却的《红字》:霍桑的清教主义紧箍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教主义不是霍桑所笃信的宗教信仰,却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清教主义是霍桑认识人类和社会的理论武器。而《红字》正是他捧奉给世人的一部清教主义特色的警世恒言。在这部小说中,霍桑用清教主义的眼光看待美国的经济腾飞和刚拉开帷幕的美国梦,他警告世人,社会的发展并不能代表人性的新生。  相似文献   

6.
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1961年6月号发表戈登的评论说,哈罗德是一个对经济政策问题敏感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政策问题上有坚定的意见;而且他认为使他的观点为人所知是一种义务。《反通货膨胀政策》这本书是他给一般人做的演讲,因此包含的内容大多是熟悉的:19世纪金本位的实施,通货管  相似文献   

7.
马维先 《中华魂》2014,(7):55-60
在赫鲁晓夫二十大"秘密报告"发表50周年的时候,美国学者格雷弗·弗出版了他的专著《反斯大林的卑劣行径》。作者是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教授、博士、历史学家。曾与俄罗斯学者合著《被诽谤的斯大林》《1937年。斯大林依法审判。不容申诉!》等。《反斯大林的卑劣行径》一书彻底颠覆了西方某些历史学家和报刊对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高度评价,不仅推翻了他们关于"秘密报告"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演讲"之类的溢美之词,还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赫鲁晓夫整个"秘密报告""全部由谎言拼凑而成",而他用于直接"揭露"斯大林或贝利亚的论据,没有一件与事实相符。现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据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评价理论是建立在功能语言学基础上的对人际意义研究的新突破,该系统在语篇分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选取林肯总统的著名演说《葛底斯堡演说》作为语料,通过分析演说中的评价资源探讨分析林肯是如何在他的演说中运用评价手段表明他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实现其人际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初,美国著名演讲家拉尔夫·佩里特的足迹遍布美国城乡,先后有一百多万人听过他所作的题为《挫折大学》的演讲。在这些人中,既有学识渊博的高龄教授,也有目不识丁的青年农民,年龄和文化层次相差悬殊。但即使面对这样一群听众,拉尔夫仍然取得了演讲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林肯辞世后的一百多年,相继出现在美国政治舞台的总统们,可谓光芒一时,然而在这光芒中间,林肯依旧璀璨夺目,为世人传颂。1995年,林肯再次成为一个焦点。此次他是出现在戴维·赫伯特·唐纳德(DavidHevrbertDonald)撰写的《林肯》(Lincoln)一书中;本书也因此而一举摘取了影响甚大的美国《纽约时报书评》颁发的当年最佳图书奖(传记类)。唐纳德为哈佛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传记作家,曾因所著《握尔夫与索姆条双人传》(1990-1938,CharlesSummerandThomasWolfe)荣获过普利策奖。他在出版的传记《林肯》序言…  相似文献   

11.
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葛底斯堡演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分析,但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进行英汉语篇的对比分析还不多见。文章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从经验功能、物性系统的过程,和参与者以及语态出发,对《葛底斯堡演说》及其三篇中译文进行比较研究。以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的语篇分析在翻译研究方面的运用,目的在于通过对翻译作品进行语言分析,重新审视翻译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为翻译研究拓展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操作性和应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丁忧制度自西汉草创以来,虽历经王朝更迭,但始终绵延不绝,它几乎是一项与整个封建社会相始终的制度。然而,作为这项制度的规范对象,古代官员们对丁忧的态度却以唐末宋初为分界点,发生了了明显的转变。这种变化主要是受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顾宪成的“实学”概念的考察,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中,大多只触及到“实学”概念的第二层含义,即认为实学既包括形而上道德性命之学也包括形而下功利之学。对于实学的第一层含义,即道体、性体之善未曾深究过。通过对实学这两层含义的追究,我们看到,“实学”不是相对于儒学的一种独立存在,也不是儒学的一种次生品,它是儒学在遇到挑战后的一次本能反应和自我凸显。在与其他学说尤其是佛学的对抗中,儒士们看到了儒学不同于佛学的显著特征,便给了它这个看似新奇的名字——“实学”。  相似文献   

14.
《论语·八佾》中的“社”,部分古代注本和几乎所有的今人注本,都解释为“木制的牌位”。本文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这里的社,是指代表社神的活着的树木,而不是木制的牌位。  相似文献   

15.
"忧患"意识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亦是一种历史思想。它最早渊源于《尚书》,与"殷鉴"思想、"先王"观念紧密相连,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尚书》历史功用思想,予后世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也”作为语气词在《论语》中用得较普遍。从句尾的“也”和句中的“也”两个方面较全面地分析了它在各种句子中的用法及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灵史》和《荆棘鸟》均以其对人生、人性的深刻透视关注着人类的精神世界。文章从 两部作品的人物入手进行分析,并试图对作品所呈现的宗教观、苦乐观、女性观等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8.
把“盐工精神”上升为体现盐城工学院独特精神气质的大学精神,必须通过对“铁军精神”的传承来完成对已有“盐工精神”的重塑。按照“铁军精神”内涵和实质,从大学精神培育和地方高校特色养成角度看,“盐工精神”应包括六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即矢志报国岛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服务社会的民本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要塑造“盐工精神”,就不能不到“铁军精神”这一优良传统中去汲取营养和力量。  相似文献   

19.
"文体"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学语境中是一个涵义多重的复合名词,它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元概念,是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的起点。一直以来,学者们试图给"文体"一词一个在中国语境下的科学概念。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里的"文体"是文学作品的体制形式的总称,它包括了文学类别、文本体裁、篇章体制和文学风貌等范畴。从逻辑关系上来讲,这四个范畴中,前三者是一个逐级层降的等级关系:文类是文体的宏观范畴,体裁相对于文类来讲是文体的微观范畴,但是相对于篇体来讲又是文体的宏观范畴。"风格"则是前三者在不同层级的审美精神体现,而"类→体→篇"和它们各自的风格都是文体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