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曲慧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3):123-128
以文化产业化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必要之举.这一做法既有助于促进我国贸易结构调整,弥补文化贸易逆差,又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制胜要素,文化内容的吸引力是文化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石,承载着文化精神的文化产品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发展文化产业,应避免陷入泛文化化和简单经济化的误区,应该处理好文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发展健康的文化产业.要多措并举,着力培育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文化产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马晶晶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3)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规范英语,是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交流中的必然产物.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中国英语在翻译中具有客观性和重要性.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手段,中国英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中国英语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方式是在词汇层面,合理使用中国英语,大胆"存异",而在句法和语篇方面,中国英语不具显著性,翻译时要向主流英语靠近,积极"求同". 相似文献
3.
4.
[提要]作为一项国家重大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软引擎”。虽然学术界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然而,什么影响“走出去”、如何有效“走进去”等问题仍亟待探讨和解决。本文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方法,以20个中国文化走出去案例为样本,结合传播学“5W”理论解释框架提炼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对象等四个条件变量,试图探索这些条件之间的“多向互动”以及不同条件组合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产生的“联合效应”。研究表明:(1)中国文化有效走出去是多元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受众对象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较为核心的因素;(3)从不同条件的组合效应来看,推动中国文化有效走出去存在媒体驱动型、民间辅助型、内容支撑型三种典型影响路径。新时代,应在多点发力、多措并举的基础上通过融汇多元主体力量、构建发达的文化内容体系、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建立受众本位的传播策略形成中国文化协同走出去的大格局。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性成果,对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及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指导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又是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递交“国家名片”的重要环节。从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心理依据四个方面对文化自信的依据来源进行系统的整理,理清文化自信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辩证关系,以此为基础,坚持“本土化”原则,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扩大民间文化交流,从而实现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6.
许钧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28-133
浙江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享有“文化之邦”的盛名。在当下“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从全球视野出发,重视审视浙江文化,挖掘其核心价值以助力浙江文化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参与新时期的国际对话。通过分析浙江文化的开放传统及其自信底蕴,认为实现浙江文化“走出去”,要利用文化资源禀赋,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传播人才队伍;融合优质媒介平台,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最终达成讲好浙江故事、传播浙江声音、为世界文明贡献“浙江智慧”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7.
丹珠昂奔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58-61
民族文化"走出去"是中央的号召,完成好这一任务,有利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其一,"走出去"要建立在充分了解所在国文化的基础上,以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去满足、应对多样的所在国文化群体的需求,进而用文化来打动对方,使对方接受、欢迎,进而产生文化影响。其二,"怎么走",要重点做好突出特色、精品开路,长短结合、轻重搭配,无政治中见政治,整合资源、统一品牌,找准角度、加大力度、提高水平,服从大局、统一步调等六个方面的工作。其三,"走出去"要以习近平的中华文化观为指导,解决好中华文化认同和自信这两个根本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本基础、文化科学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黄韫宏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1-84
文化走出去战略,首先是文化内在质量和蕴含的提升,必须在既有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体现出时代特征,产生出有值得走出去的优秀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是实现文化思想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流转,必须找准能够促使文化走出去的渠道;再次,是要在科学认知和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形成先进的文化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文化和文化产品在创新创造、传播流转过程中的成本最低、运行顺畅。 相似文献
9.
“走出去”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深入发展国民经济的必由之路。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频遭各种知识产权风险,该风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瓶颈。而应急和分散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已不能很有效化解风险、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应针对性地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以政府为后盾,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深入参与的系统化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郑穹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0-63
莫言荣获诺奖凸显出中国文学外译的乏力;凸显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困境:译入过多译出过少,现当代文学比例偏低,中国文学外译到底由谁来承担.应提高翻译报酬重视文学翻译学术价值,加大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力度,采用“中国人为主,汉学家为辅”的译者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王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37-40
网络的兴起必然导致网络文化的出现。谈及中国网络文化,大部分人过分强调西方的影响及与传统的断裂,很少涉及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理性地剖析网络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传统文化在中文网络中从形式到内容的表现、中文网络在语言文字、文化精神与文化传播方式上的独特性及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发展变化等,都是显明的,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冉红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4):1-3,16
土家族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独特的生态观。本文主要从神话传说、图腾崇拜、生产、居住、禁忌和丧葬方面,探析土家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意识。从中看出,土家族的许多文化行为对生态环境起着顺应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董迎轩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5):65-68
鄂伦春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民族文化有其鲜明的特色。鄂伦春人的民族传统培育道德,生产的狩猎活动凸显道德,文化上传承道德,禁忌和不成文习惯法维系道德。其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不仅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也塑造着鄂伦春民族美好的品行。 相似文献
14.
海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5):128-131
回族传统养生文化的研究,能够为现代养生与保健科学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价值,有利于减少和预防现代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从而提高大众健康水平。在初步分析回族传统养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宗教文化、尚武民风和民族习俗等方面探讨了其传统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提出并剖析了心理养生文化、身体养生文化与民俗养生文化等构成要素,为进一步开展回族传统养生文化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古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以数字化为特点的网络文化并存是我国当前的文化存在形式。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儒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网络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表象来看,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表达和存储方式与传统文化形成了冲突的局面。实际上,两种文化在碰撞的过程中正在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从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征出发,研究两种文化在冲突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对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和构建网络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魏清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1):143-145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由于文化传播者和文化受体各自文化的差异性而引起传播障碍和接受障碍,从而导致中国文化误读现象的产生。产生文化误读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西价值观不同,中西伦理道德观不同等四个方面。清除文化误读现象则宜从选择合适的文化文本等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李廷贵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4):53-55
苗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非常丰富,物质文化中生产文化的历史也最悠久,其中以屈家岭文化最具代表性。苗族历史上曾有过五次大迁徙,每次迁徙到一个新区域,都艰苦奋斗,勤劳耕作,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为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曹德本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中国传统修身文化是内涵丰富而哲理深刻的文化,它以人性理论作为修身的思想基础,以道德自律作为修身的基本模式,以精神境界作为修身的理想追求,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9.
胡守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25-29
武陵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是加快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的重要课题,与加快武陵山区民族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社会转型阶段,应该构建推动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创新的四个内在运行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对接与整合机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机制;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