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唐伟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76-180
文明与野蛮的对比、翻转,构成《日夜书》历史钩沉的诗学辩证法,也是相对主义认识论与价值观的现代结晶。在《日夜书》中,韩少功着意的并不在于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或一套固定的价值标准,而是以知青遭际的伦理叙事,将现实之思、未来之忧和历史之虑,将家国命运、社会变迁和个人经历,以小说的艺术样式和盘托出,作者借知青小说的物质外壳,鸣奏一曲“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时间咏叹调。 相似文献
2.
吕刚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3):93-95
白麟是当代诗坛极具活力与影响力的青年诗人。其新诗集《慢下来》,通过对乡村生活经验的想象性描写与当下城市生活场景的诗性扫描,一方面歌咏了深藏于诗人心底的难以割舍的乡谊亲情;另一方面也批判了现代化城市进程中凸显的物质主义思潮对人性的异化及其导致的人情异变,进而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性本质和生命意义的深切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张罡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6):39-40
诗歌向来被认为是文学殿堂中的精灵,高贵、敏感而又有着一些神秘。诗的存在一直被认为是人心灵的最后一块纯净的舞台。当诸神都被驱逐、消费乃至消解,网络诗歌却在边缘处重绘了一幅精神的图腾。 相似文献
4.
赵红梅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6-18
病态的城市降低城市人的幸福指数,并易成为城市人恐惧的对象。城市噪音是造成城市恐惧的因素之一。它破坏城市人协调的肉身感知系统,造成城市人肉身环境的恶化,从而使城市人因烦燥分神而走向反和谐。现实中,城市因为"重眼损耳"、忽视声环境的优化并于无形中对人进行"环境分割",造成人和谐感官的变形。从环境美学的视角来看,控制与化解城市噪音是打造宜居、乐居城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4):15-28
全球交往从物质的传播开始。大航海时期以后,烟草首先以农作物形态,经由欧洲传遍世界,因其外来性被各个族群贴上"野蛮"的标签;工业化时代,烟草被改造为标准化的现代产品,在全球推广中建构了"文明"的新身份;二战之后的医学发现证实了卷烟的危害性,从西方社会开始,一场反烟草的行动逐渐在全球形成,吸烟遭遇"去文明化"的作用力。当下,跨国烟草商仍试图通过新型烟草产品,对烟草尝试新的"再文明化"行动。爬梳烟草的全球化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野蛮与文明这对诞生于人类寻求世界交往中的范畴,野蛮与文明的对立与转换,揭示了人类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排斥对抗,交流接纳,以及改造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邵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6):891-894
阿多诺在其《美学理论》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艺术批判思想。这种批判一方面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的商品化,而另一方面强调自律艺术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功能。批判贯穿了否定的辩证法反对总体性和同一性的思想,在论述形式上避免了绝对化的论断,但又始终维护艺术的真理。艺术批判的归宿是艺术乌托邦,反映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邵华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6,19(6):891-894,900
阿多诺在其《美学理论》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艺术批判思想。这种批判一方面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的商品化,而另一方面强调自律艺术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功能。批判贯穿了否定的辩证法反对总体性和同一性的思想,在论述形式上避免了绝对化的论断,但又始终维护艺术的真理。艺术批判的归宿是艺术乌托邦,反映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杨兴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82-90
原本被视为文化象征的缠足习俗,在近代逐渐变成了野蛮的国耻.这一重大观念转变与20世纪初大坂、圣路易博览会列妇女缠足为野蛮之俗的刺激密切相关.在此之前,已有部分与西人接触较多者以缠足为耻,但更多是个人观感.在博览会事件的刺激下,这一观感逐渐上升到国体和文明的高度,并使耻辱情绪发展成为集体舆论,确立了缠足野蛮的观念.进入民国以后,“博览会耻辱”仍是个挥之不去的记忆. 相似文献
9.
张玉能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1):42-46
席勒把诗歌当作美的艺术的一个主要的门类,所以,作为美的艺术的诗歌就是要把人性分裂时代的人的能力重新组合,从而使人重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为此,诗歌应该具有人民性,诗人应该是人民诗人;同时,诗歌必须理想化和高尚化,表现时代精神的真和善,可是不能沾染时代的腐败气息,应把诗的源泉放置在完整人性的心灵中,诗人应该是时代的儿子。 相似文献
10.
张弓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6):143-149
席勒认为,诗歌是最重要的艺术类型,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重要手段;诗歌是最有效的使人性完整的艺术类型、塑造人性完整的人的最好审美形式,也是使人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工具,还是使人达到自由境界的最便捷的途径;诗人是最接近上帝的人,是自然的守护者和复仇者,是使世界和谐发展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1.
张国庆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4):128-133
《诗品》的艺术风格论在中国古代美学对文学艺术风格研究的领域中,堪称独步。《诗品》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美学中的一系列重要范畴如雄浑、冲淡、豪放、劲健、纤秾、绮丽、典雅、清奇、沉著、旷达、悲慨、自然、疏野、实境、飘逸、高古、含蓄、委曲,等等,或作出精要的理论概括,或作出精彩的理论阐释,或作出严整的理论建构,所论都立定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文学实践深厚而牢固的根基上,具有巨大的理论创造力、开创性和建设性。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哲学话语进行揭示和阐述的著述不在少数,其中多是集中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几个主要文本的发掘,前期的文本少有涉及。本文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为叙述场域,在阐释"现代性"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尝试从双重进路对马克思"现代性诉求和现代性批判"进行初步解读。 相似文献
13.
张清祥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4):67-70
《原野》是曹禺的第三个戏剧生命,深受西方表现主义文艺思潮和美国杰出戏剧家奥尼尔戏剧的影响,戏剧中意象纷呈、隐意深奥。“森林”、“老屋”和“金子铺的地方”是《原野》意象群中的主要意象,在意象构架的象征世界里隐寓着曹禺对原始文明、封建文明和资本文明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张功耀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18世纪 ,RobertLowth花 9年时间 ,最早发现了《圣经》中的诗歌和它的 4种词义结构。而这些成果从来没有在我国介绍过。《圣经》诗歌的平行结构 ,类似于中国的对联 ,但前者比后者约早 10 0 0年左右。从认识《圣经》中的诗歌及其平行结构入手 ,有必要重视对圣经文学的内涵及其对世界文学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张功耀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1):65-68
18世纪,Robert Lowth花9年时间,最早发现了<圣经>中的诗歌和它的4种词义结构.而这些成果从来没有在我国介绍过.<圣经>诗歌的平行结构,类似于中国的对联,但前者比后者约早1 000年左右.从认识<圣经>中的诗歌及其平行结构入手,有必要重视对圣经文学的内涵及其对世界文学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景立鹏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3):66-75
顾城诗歌构建的"童话世界",实质上是一种"乱世童话".而这一特征只有从语言策略的角度考察才能明辨其独特性和基础性,以及作为时代症候的见证与隐喻意义."乱世童话"的产生与危机,是经验与诗歌互动、摩擦的结果,更昭示着诗歌语言作为诗人面对个人与历史的基本方式的迫切性与根本性.从语言本体角度介入顾城"乱世童话"的哗变与危机,为重新认识顾城诗歌的美学策略和反思当下新诗的语言处境及美学危机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杜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
《彩虹》集中体现了劳伦斯的创作倾向和社会批判思想,劳伦斯在小说中成功地再现了巨变时期的英国社会。他不仅开创了探讨现代西方文明精神世界“荒原”的先河,而且为我们研究现代西方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8.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诗歌精选》(第一辑)入选的诗歌以生活的酸甜苦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为内容,采用的语言是人们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字眼。然而,正是这种生活的真实。语言的自然和艺术的还原形成奇妙的张力,让读者一读再读。这些小巧朴实的诗作洋溢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推动社会往宽容和善良的方向发展,并在诗歌界引起健康的潮流。 相似文献
19.
波兰裔的英国作家康拉德的不朽之作《黑暗的心脏》体现了作者帝国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矛盾情绪的混合与交融。一方面,在种族与帝国主义优越感的影响下,作者用帝国主义的话语书写了一部白色神话;另一方面,也是更为突出的一面,作为一位饱受被放逐与排斥情绪困扰的边缘作家,康拉德批判了西方的殖民扩张行为,解构了帝国殖民行为的价值。因而,《黑暗的心脏》中所体现的对于帝国殖民的批判和消解超越了同时代的其它作品,具有跨时代的价值。本文试图对于此小说中所体现的反殖民主义情绪与帝国主义情绪进行解读;体现此小说超越时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尤战生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可以概括为两大核心观念:大众文化非文化,大众文化反大众。该学派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以追求市场价值为最终目标,突出的商品性使其丧失了文化艺术应有的超越性与精神价值;利益驱动下的竞相模仿和复制技术的运用也使其丧失了文艺应有的独创与个性。不仅如此,大众文化还成为欺骗大众、固化社会的工具;它不仅控制大众的精神意识,而且还操纵大众的深层心理。可见,大众文化既不具有文化性,也不具有大众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