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失范现象探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失范现象探源与对策林松邓小平反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推动了人的道德观念的更新和发展,但有些人也会产生道德失范现象,甚至道德沦丧,走向违纪违...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道德的进步,同时也使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困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四种:一是“互斥论”,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道德进步是二律背反的关系,发展市场经济不可能不付出道德代价。二是“自发论”,认为道德水平随着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与“道德人”之价值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经济人”与“道德人”价值冲突之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偌大的中国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带来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冲击和挑战。这种冲击和挑战既有正面的积极意义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这种冲突便是本文将要分析的“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一系列差异、对比乃至矛盾。这里所谓“经济人”,是指市场经济中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所谓“道德人”,是指以传统道德或一般道德为价值取向的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  相似文献   

4.
《大败局》揭示的十大明星企业昙花一现的兴衰史的“失败基因”——“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在当代中国企业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建立企业伦理公平机制,这与中国长期缺乏产生伦理公平观念及其机制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条件直接相关。因此,研究建立企业伦理公平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伦理公平的核心是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相对平衡的统一性关系,其机制就是创设和维护这种关系的“工作机理”或“工作原理”,它是相关制度、观念和结构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整合的结晶。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本身不能形成“机制”,所谓“诚信机制”是不合逻辑的。中国现代企业伦理公平建设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理清实践路向,循序渐进地展开。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与“道德人”异同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济人”与“道德人”异同辨唐能赋我国的人性论研究,日渐向深层次发展。“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人性假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层次作用,更是引起了学术理论界的深切关注。本文仅对“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异同作一辨析。两种“人性假设”说生活在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下的新道德建设研究综述宋全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正在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伦理道德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究竟带来的是“道德的毁灭”,还是“道德的更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道德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道德合理性 ,因为其深度追求的价值向度符合人类“善”的生活目的。市场经济的“善”性规定了市场经济道德“为己利他”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道德内含“基本道德”和“理想道德”两个层次 ;以“基本道德”为基础 ,以“理想道德”为指导的价值追求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8.
论私法观念的更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私法目的和私法自治两个核心私法观念需要更新。应该为私法目的正名,中国传统文化“任公而不任私”的古训值得批判,社会主义过去只讲“大公无私”的举措也值得反思。私法保护私利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合乎人性也合乎道德,私法保护私利但又超越私利从而真正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重评私法自治,实行私法自治是历史的必然,私法自治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民主政治的构成要素,私法自治不等于无政府主义。  相似文献   

9.
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生态相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浩 《江海学刊》2004,(2):25-31
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相适应” ,不是机械的经济决定论的自然过程 ,而是能动的道德建构的价值过程。应当确立超越而涵摄的“相适应”的价值理念。依此 ,必须仔细考察“经济增长”、“进步”、“发展”、“至善”诸理念作为“相适应”的价值标准的合理性及其限度。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有三种基本性状 :体系不匹配 ;供给不足 ;互动无力。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的“相适应” ,是“生态相适应”。生态相适应 ,是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统摄下的“相适应” ,是整体有机、辩证互动、以整个社会文明的合理性为最高价值取向的“相适应”。必须以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学术精神 ,进行道德—经济关系方面的重大理论澄清 ,建构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道德价值观多元化是当前生活世界中的一个活生生事实,以主流价值观统合多元道德价值观是一个现代性难题.为了正确把握我国主流道德价值观的“应然”走向,回眸和梳理伦理型文化、计划型文化、市场型文化和和谐型文化样态中的主流道德价值观的自我确证、异化否定、世俗脱轨和本性复归,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当前我国主流道德价值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 ,法制建设是关键 ,道德建设则是根本。“客观互利”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伦理原则。但“客观互利”原则仅仅把交易对方当作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 ,在逻辑上和实践上都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和缺陷 ,所以应该倡导“互为目的”这一更高层次的市场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2.
夏洁 《天府新论》2002,(3):71-75
不同的经济体制以不同的道德为基础。自然经济中的“家庭道德”和计划经济中的“单位道德都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必须重构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否则只会产生“个人主义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而要使新道德内化为人的自觉行为 ,必须培育“社会人” ,因为“单位人”在摆脱对单位的结构性依赖后首先成为“个人” ,而不会自动成为具有公益心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道德建设的影响,近年来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最初就有人提出“代价论”,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或者说经济发展的善总是以道德的沦落的恶为代价。这个论点受到部分人的批评以后已经消声匿迹。近年来,在这个问题上渐渐地又形成了“滑坡论”与“爬坡论”两种观点。其实,综观我们国家目前的道德状况,客观地讲即没有从先前的“高坡”上下滑,也没有明显地显示出上升的趋势。无论是“滑坡论”还是“爬坡论”,都是一种单向思维定势的结果,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普通高师外国文学电化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认为外国文学电化教学应采用“课堂播放教学法”,其教学过程结构模式应是“逻辑归纳型”和“逻辑实证型”,并以课堂实例论证了媒体的正确选择组合必须服从一个根本原则——“目的性原则”,认为这是优化外国文学电化教学过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略论“经济人”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道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 ,而且也是道德经济 ,它必须以经济道德作为其基石 ,才能保证它的健康、有序发展。然而 ,经济道德的基石又只能是“经济人”的自律 ,没有“经济人”的自律就不可能有经济道德。针对当下中国经济道德严重滑坡现象 ,论文指出了经济道德呼吁社会性经济伦理规范已迫在眉睫 ,分析了市场经济中道德行为规范的必要性 ,认为经济道德行为规范在市场经济中不但不多余、不能被消除 ,而且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调整措施与机制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所内含的——兼与“冲突”论观点商榷方真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是个复杂的问题,其复杂性涉及到很多方面,诸如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不同的市场经济对道德的不同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精神之...  相似文献   

17.
制度创新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创新与道德建设汪肖良在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历史发展阶段,道德建设不能够仅凭道德研究和道德教育,必须在完善各种社会制度的基础上,从根本上防止和克服道德“滑坡”现象,促进社会道德的整体发展。在这里,“制度”并非指通常认为的体制(syst...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通过善恶评价方式调节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被经济基础所决定并转而为经济基础服务。道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道德在经济活动中的根本作用就在于它使人们的经济行为有所趋避和选择,而不是随意盲动、为所欲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但把现存道德推到了迫切需要变革的入口,而且迫切需要以新的道德体系来为市场经济提供“批判的武器”。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强调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必须认识到 ,如果只讲物质利益 ,只讲金钱 ,不讲理想 ,不讲道德 ,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 ,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因此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肯定其积极作用 ,克服其负面效应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的道德体系 ,这不仅是道德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 ,更是经济实践的急切呼唤。一、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道德建设任何一个社会都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统一体 ,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 ,从事市场活动不仅是经济行为 ,同时也是社会行为。从…  相似文献   

20.
傅晓华 《云梦学刊》2004,25(2):32-34
先秦时期,儒家主张“人治”,法家主张“法治”。他们的分岐是: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是道德还是法律?人治论者认为国家主要应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来进行治理。法治论者则认为主要应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实际上指刑法)来治理。他们在政治制度设计上虽有分歧,但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这一根本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思想分歧并非现代“人治”与“法治”思想在治国方式上的根本对立。尤其是古代法家的“法治”并非现代中国人正在建设过程中的法治,现代“法治’,是根本否定“人治”即专制的,是以“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依法行政”“权利平等”为基本原则的治国方略。而古代法家的“法治”是维护专制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