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论丘东平的报告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丘东平对报告文学的贡献 “报告文学”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1930年5月1日出版的《大众文艺》(沈起予著《法国的新兴文坛》一文)。左联成立后曾大力提倡报告文学,然而它正式在中国确立地位,成为新文学的一个分支,却还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上海是中国的新文化中心,大部分新文学作家都集中在这里。“一二八”淞沪抗战把所有的作家都卷进了民族解放的战斗洪流中,他们不仅参加了当时最进步的反日团体“上海民众反日救国会”,担当了一切宣传工作,丘  相似文献   

2.
历史的简单回顾我国的报告文学是“五四”运动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最早的作品可以追溯到1919年发表在《每周评论》上的《旅中杂感》、《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活动》,1920年发表在《劳动音》上的《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1923年、1924年瞿秋白写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1925年反映五卅运动的茅盾、郑振铎、朱自清、叶圣陶写的一批作品。这些游记和纪实性散文,可以看作是我国报告文学的萌芽和开端。而报告文学在我国的真正兴起和发展,则是三十年代初由于左翼作家联盟的积极提倡和组织的结果。当时,在左联的倡导下,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年三月二日在上海成立的“左联”,是我国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在革命最艰苦的年代里,竖起的一面鲜艳夺目的红旗,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了更好地学习“左联”的战斗业绩,尽可能完整无误地记录它光辉的历史,现补正两点在它成立时的史实。关于“左联”成立大会上通过成立的研究会在一九三○年三月二日“左联”成立大会上,共通过了十七件提案。国内较有影响的王瑶同志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同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刘绶松同志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等,在谈及这十七件提案时、都说其中通过成立的研究会只有三个,即“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中文系于2月27日举行了纪念“左联”成立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贾植芳、蒋孔阳在会上讲话,回顾了“左联”的革命活动及其对自己的影响。陈鸣树、胡荣祉、梁永安、陈思和、周斌、沈荣宝、苏兴良在会上介绍了自己提交给学术讨论会的论文提要。这些论文的题目是:《论“左联”文学运动的历史意义》、《试论“左联”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5.
主编《北斗》是丁玲由“同路人”转变为革命的“螺丝钉”的开始。文章通过考察其由一位20年代末以出版同人期刊书籍为乐的女编辑,到担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这一身份转换中自我认知历程,探讨了丁玲新的“角色知觉”的觉醒与“角色适应”之间复杂矛盾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1930年3月2日,一个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学社团——“左联”在上海宣告成立。左联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这里单就其文学批评方面作一整理。左联的文学批评成果是很丰富的,例如,有关于“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典型与个性”等文学原理的探讨,有关于华汉《地泉三部曲》、丁玲的《水》之类的作品批评,有对于“新月派”、“自由人与第三种人”等文学思想的论争,……然而当审视他们那众多的观点主张和批评话语时,我们感觉到其中有两个批评观念是很值得我们去加以解析的,因为它们不仅是左联其他文论赖以立论的基础,也…  相似文献   

7.
报告文学横跨新闻和文学的界河,是一种边缘性的文学体式。这种文体最先是在西方繁衍起来的,其滥觞可以追溯到上一世纪甚至更早些时候。不过,它在我国繁兴起来,并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则还是在三十年代。这得力于“左联”的引进和提倡。从三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末,报告文学追随时代的脚步,表现了民主革命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充分发挥了应有的战斗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时代,为报告文学的繁荣创造了充分条件。三十多年来,报告文学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也遇到过不适当的干扰,以致出现艰难和曲折,但总的说来,它是在大步前进的,取得了巨  相似文献   

8.
也许与他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有关系吧,五六十年代,达斡尔族作家哈斯巴图尔发表过近二十万字的散文、报告文学、特写和通讯,但只发表过《谢伦山上》一篇小说;可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在小说创作领域,他的笔仿佛长上了翅膀,连续在《呼伦贝尔文学》、《草原》、《民族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中短篇小说,引人注目。现仅就《谢伦山上》、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八年,茅盾写了一篇《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的文章,批评那种认为报告文学在技巧上低一级的看法,并且指出:“伟大作品也即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正如伟大的作品中可以有小说、诗歌、戏剧一样,也将有报告文学.”①几十年过去了,茅盾的论断一再得到了证实.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来,七年的时间里,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报告文学队伍人才济济,报告文学园地奇花竞放.现在,这枝文学新花,已经毫无愧色地独立出来,在艺术技巧上也日益鲜明地表现出它独具的特色.一近几年我国报告文学艺术上最大的突破,表现在刻划人物方面.这个问题尽管至今尚有争议,但它取得的成绩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写人.而报告文学却因具有浓厚的新闻性,它常常是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告.早在我国报告文学的初期,茅盾就指出:“‘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②钱杏村在我国第一本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的序言中也说:“报告文学的最大力点,是在事实的报告.”他们的这些论断与过去报告文学的实际情况是基本一致的.无论是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斯诺的《西行漫记》,还是我国后来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都是以报道事件为主的.有些作品,如《包身工》,虽然也花了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报刊史的研究者和新文学运动的老前辈们,提及三十年代初(1932年底—1935年)上海《申报》革新后的副刊《自由谈》,对其中小品文、杂感文异常活跃的局面,以及这个局面怎样使中国杂文走上一个新台阶,怎样与新文学运动发展有着联系时,都持肯定意见。的确,由于三十年代初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围剿”白色恐怖,“左联”进步刊物大部被封,那时的《自由谈》便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呼吁抗日救国,抨击国民党对日屈  相似文献   

11.
“左联”自一九三○年三月二日在上海成立以后,就有多种刊物成为“左联”的机关刊物。这些机关刊物,大都是“左联”成立之前,鲁迅、柔石、郁达夫、冯雪峰等人以及原来创造社、太阳社、我们社、引擎社、南国社、艺术剧社等团体的成员所办的;有的是在“左联”成立之前就已创刊,而中间转为“左联”机关刊物的,如鲁迅,柔石等人编辑的《萌芽  相似文献   

12.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中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就已经展开了,到了六十年代,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日报》编辑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对报告文学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讨论,而“真实性”作为没有解决的问题遗留下来,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仍然在继续着。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无论对于报告文学理论研究,还是对于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九年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在昆明举行会议,决定编辑《中国现代文学资料汇编》,由有关大学与科研机构负责。关于《左联资料索引》已在《新文学史料》一九八○年第一辑发表。我所搜集的有关左翼作家耶林同志的资料,已湮没近半个世纪了。一般研究“左联”历史的同志很少涉及,现将我搜集的资料,编目如下,供研究者参考。耶林同志在“左联”成立前开始以“零鱼”笔名发表作品。一九二九年在浙江杭州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左联”受到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在反“围剿”斗争和左翼文艺运动中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如片面强调无产阶级文学,把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宣传当作当时的行动纲领,有关门主义与宗派主义的倾向,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这些“左”倾错误给“左联”的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但这并不能抹杀“左联”在左翼文艺运动中所取得的伟大功绩。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报告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而兴盛于三十年代,这个论点是为人们所公认了的。报告文学的研究工作者也定周恩来写的《旅欧通信》是我国报告文学早期的力作。不过我认为周恩来对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贡献却非始于《旅欧通信》,他赴欧留学之前,在天津领导学生运动时写的《警厅拘留记》和《检厅日录》就是毫不逊色于《旅欧通信》的报告文  相似文献   

16.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给我们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文学遗产中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它是“左联”时期短篇小说的珍品,直到令天,还值得我们重视。《为奴隶的母亲》写成于作者牺牲前一年,即一九三0年一月二十日。当时,作者才仅仅只有二十八岁,创作精力旺盛,艺术技巧日臻成熟。可惜,恰当作者风华正茂,才气横溢之际,却惨遭杀害,这实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  相似文献   

17.
艾芜是三十年代在“左联”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位左翼青年作家。从1931年冬在《文学月报》上发表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是艾芜的早期创作阶段。这个时期,他写出了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以其朴实自然、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使自己截然区别于其他左翼作家,从而在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坛独树一帜。可是,对艾芜早期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的基本倾向,评论界长期以来颇有异议。一种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18.
报告文学《金沙江大裂变》是“写中心、唱中心”的产物,又是运用“三结合”创作方法撮合而成;报告文学不是“史话”,《金沙江大裂变》则是错误百出的大杂烩。其《主编阐述(代后记)》则是一篇只有在文革时期才能得见的文学宣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丁玲个性气质中混杂着浓郁的革命/小资的暧昧明星气息使其既能麻痹敌人,亦能吸引左联当时力求争取的两类都市受众——青年学生与市民阶层。因此,左联选择丁玲主编《北斗》,既有丁玲个人主观积极"左转",也出于左联调整斗争策略的需要。从左联重要外围刊物《文艺新闻》周刊对丁玲阶段性宣传策略,不难发现,左联"造星"工程从选材到宣传推广,已具备一整套潜在的生产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报刊史的研究者和新文学运动的老前辈们,提及30年代初(1932年底——1935年)上海《申报》革新后的副刊《自由谈》,对其中小品文、杂感文异常活跃的局面,以及这个局面怎样使中国杂文走上一个新阶段,怎样与新文学运动发展有着联系时,都持肯定意见。的确,由于30年代初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围剿”白色恐怖,“左联”进步刊物大部被封,那时的《自由谈》便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呼吁抗日救国,抨击国民党对日屈辱妥协,揭露反动派钳制舆论的重要阵地。鲁迅、茅盾、郁达夫、陈望道、林语堂等是《自由谈》的经常投稿人。仅鲁迅一人,这时期就先后用48个笔名发表了143篇文章。调动了进步文化人在内忧外患的恶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