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李万武 《学术界》2006,(1):277-282
《文学理论学导论》"论"与"史"结合地拿文学理论说事,使得这部著作具有着扎实的理论丰富性。它意在为文学理论这个学科定性、立"法",即通过体系性地论证文学理论应该是怎样一门科学这样一个大问题,来实现其为文学理论这门重要的社会人文学科疏浚航道并清淤去垢的整体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3.
文学理论的边界--从当前文学图书印数谈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文艺学学科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但有些学者提出要大大扩大文艺学的边界,甚至以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研究来取代对文学问题的研究.本文根据近几年文学图书出版的情况,看看文学是否已经消亡或正在消亡,看看是否还有文学问题可供我们研究.本文的结论是,文学理论的边界虽然是在移动的,不断地移动的,但是随着文学事实、文学经验和文学问题的移动而移动.文学总是文学.文学不可能是日常生活里的几乎所有一切具有一点文学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文学理论科学既具有以著作方式呈现的学术型知识形态 ,又具有以教材方式呈现的教育型知识形态。然而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将这两种知识形态相互混淆 ,既影响了学科建设 ,更影响了教材建设。正确认识这两种知识形态的内在联系 ,妥善处理二者在本性、体系建构及话语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从而给二者以科学定位 ,对其各自的特殊规律给予足够重视 ,是我们进行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应当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一种“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5.
李建中  刘纯友 《江海学刊》2022,(1):233-240+256
文学理论的主体性问题备受关注。因传统认识论主体性易陷入一元主体、主客二分、本质论和独断论四大困境,故现代学者提出“主体间性”以补缺救弊,力图化“认识”为“存在”,转“主客”为“我你”,以“生成”易“本质”,兴“对话”避“独断”。这一努力虽有成效却不足以救主体性之弊。出路何在?用中国文化的兼性智慧化解文学理论的主体性危机。中华文明形成的乃是兼性主体,具有“兼蕴一体”“兼鸣百家”“兼怀万物”“兼忘天下”四大智慧。当代文学理论应实现从“主体间性”到“兼性主体”的转换,达至兼以易别、兼收并蓄和兼容并包的心胸与境界,重建全球化时代文学理论的兼性主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论述"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区别,前者是用已有的观念、理论原则对作品进行"裁判",后者则是以根本的观念为出发点,结合已有的创作、批评经验,进行创造性发挥,推出新的文学观念,建构新的理论范畴,以"指导未来的文学".其次,论述"古为今用"是一个政治性口号,没有深入到学理层面,"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需在古今学理贯通的基础上,从"形而上"的层面进行"转换性的创造",二者有质的不同,不能用前者来否定古代文论参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必要性.第三,当代文论对古代文论的接受,重点不在于接受那些既成的"术语",而是将含蕴其中的审美精神与审美理想予以传承和张扬,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理论.古今、中西学理贯通的中国文艺学,在21世纪文论家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势必"代日益精".  相似文献   

7.
阿特里奇的独异性阅读理论,强调了文学阅读的事件性、创造性和操演性。独异性在阅读的操演中,作为事件而发生,创造出新的作品,也创造新的自我。因此,阅读本身也构成了文学作品之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这种事件性的发生既是独一的,又是重复的,每次重复均有差异,不断的重复又确认了作品的同一性。这一“重复与差异”的过程,在阅读的操演中,就体现为读者对于作品创造性地操演、独异地回应,使得作品“常读常新”。这种创造性地操演和独异地回应,本身是一种伦理的阅读态度,是对于作品的负责。这种“阅读的责任”观受到了列维纳斯和德里达的重要影响,尤其是他们对“好客”之探讨的影响。负责和独异的阅读,就是一种好客的阅读,一种对于他异性的绝对尊重。不过,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与以阿特里奇和米勒等人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批评,并非完全适配,后者强调将文本视为他者进行伦理回应,却时常忽略或否定文学作品所指涉的文本之外的伦理,也即其现实维度和公共性。通过将列维纳斯的“第三方”等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或许可以调和阅读的伦理在“文本内外”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美学在传统的自然思维支配之下缺乏真正的反思思维。这里基本的审美形态是“天人和合”;事物之谓美本质上在于它体现了与“天”或“道”,即作为本体的绝对自然之符合;美的主观性意义完全没有被意识到。佛教心性论的传入和渗透,使中华民族具有了一种真正的精神反思。隋唐以后文艺(尤其是诗歌)就有了一种与传统显著不同的审美经验,即所谓“心境交融”。“心境交融”的审美经验结构建立在反思基础上,它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直接来源于禅佛教的精神反思。  相似文献   

9.
杨建刚 《天府新论》2008,(1):138-143
主体性的嬗变带来了文学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体现为研究重心从作者向读者的转移.作者的死亡和读者的诞生具有其发展的内在逻辑,体现着知识领域由现代向后现代的重大转变.这一范式的转换对文学理论乃至整个知识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不但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造成了危机和困境.  相似文献   

10.
黄念然 《江汉论坛》2005,(4):105-107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文艺理论界中"文化研究"的发展动态作了简要回顾,就国内有关"文化研究"内涵的争论,以及对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的争论等重要问题作了梳理,并就由此而引起的有关文学理论是否将趋于泛化这一问题的争论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前提,生态文学是文坛对生态危机的积极应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形成了先声、发生、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生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倡导人与自然和谐,批判生态现状、反思问题根源、感悟自然奥秘、建构诗意精神家因,体现了文学在工业化时代时人文精神的坚守和对"生态乌托邦"的守望,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从客观内容上讲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差异协同正义思想 ,柏拉图的正义论具有明显的差异协同结构特征 ,而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正义论的辩证化、抽象化、社会化、主体化发展则更是对其差异协同特征的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张中 《天府新论》2015,(5):47-54
当文学遭遇理论泛滥之际,文学自身也顿显尴尬和窘迫。当今话语的空前纷繁多样,实是表达衰落的结果。如何还原文学应有的鲜活生命力,这是每一时代理论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后马克思主义者对文学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文学自身的权能、书写主体之真理以及文学生成性等方面。概言之,福柯对主体和真理的解构击破元叙事的空洞幻想;德勒兹对多元和差异的推崇暗示文学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朗西埃则直接赋予文学以自身的内在书写政治。凭借对各种学说的综合性批判使用,后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学恢复自主性和创造力,而文学理论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实现当代性之建构。  相似文献   

14.
发展价值理性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目的、意义和伦理属性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把握.从发展价值理性的视阈来看GNH关怀,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终极价值目标.GNH关怀在矫正GDP崇拜的同时,促成了人类社会发展价值目标转向人的幸福,把实现人的幸福作为引领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航标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5.
当代跨国公司的新视角:从理论到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地位及正负影响日益加强.跨国公司与本国政府、与东道国政府、企业、市场,正形成新的博弈关系,这种变化正体现着前所未有的深刻性.介绍、分析跨国公司的最新行为特征,对此现象与问题作出某种管理分析与实践解答,可以为东道国制订应对策略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和理解教育及其基本形式 ,已成为当代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解读教育本质的基础上 ,对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他育和自育进行了论述 ,确立了探讨素质教育的新视野 ,并提出从他育走向自育是建构当代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代表性”是包容政党差异性的核心概念.因为没有代表性的组织势必沦为宗派,而代表某个阶级的强意识形态政党是无法强大起来的,唯有广泛代表性的政党,才能赢得执政地位.从代表性到代表力,政党因代表性而正名,从此有了生存的正当性;因代表力而成长,从此有了努力的方向.代表性可以自我标识,而代表力却是需要政党努力去争取.基于代表力的政党建设,需要政党与其代表的社会群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对政治生活中不同群体的利益关切,及时作出回应.而这恰是各类政党发展的共同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18.
在经历了20多年的思想解放之后,解放思想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解放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邓小平到江泽民的发展过程。邓小平在解放思想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阐述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科学解释了解放思想的内涵;科学阐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江泽民对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发展、创新,把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联系在一起,赋予解放思想以更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网络空间作为都市空间的延伸,深刻地影响了当下文学的现实走向。列斐伏尔、福柯对差异空间与权力空间的探讨对认识网络文学性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如果说超文本文学作为一种形式层面的空间狂欢,实现了文学空间的纵向拓展的话,那么类型文学则作为一种总体性文学现象,实现了对文学空间的横向拓展。同时,在文学类型化的现实背景下,公共空间的权力狂欢也带有一定的虚拟性,网络时代主体的解放以及文学部落化的去魅,有赖于对空间本性的深度认知。  相似文献   

20.
李无苑 《北方论丛》2005,(5):127-130
知性文化以人和自然的对立为前提、以人征服自然为目标、以科学理性为人性根据.它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所能做出的文明贡献,也决定了它必将面临的种种危机.为了摆脱危机,我们必须倡导一种与知性文化根本不同的德性文化.德性文化以人对自然的归属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的自主和谐为目标,以综合的理性为人性根据.从知性文化到德性文化的重建之途,自我控制是首要的一步,自我升华是其后必需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