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Q正传》的“优胜记略”两章,是集中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专家们已经作了研究,发表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意见。现仅就“优胜记略”两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什么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样产生的?三、鲁迅怎样评价阿Q的“精神胜利法”?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发表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阿Q形象尤其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诸多探讨。过去,有些同志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当时国民普遍的弱点”(王西彦),它“表现了不同阶级的共同性”(李希贤),“是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即鲁迅所谓‘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的概括”(张毕来),“是中国民族的共同心理”(巴人)。(均转引自《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集》第423—424页)解放后,对此研讨更为广泛深入。本文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探求阿Q精神胜利法的普遍心理特征以及这种心理的合理性与消极影响。封建传统的“求诸内”心理我们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专制  相似文献   

3.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表以来,由于其对“精神胜利法”这一现象的精湛概括,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阿Q性格的核心便是“精神胜利法”。但从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主动性来衡量,从阿Q本人的言行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阿Q的性格核心是投机心理。  相似文献   

4.
一《阿Q正传》中的阿Q,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通过阿Q贫困的生活境遇和麻木的精神状态的描写,强烈控诉了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然而,阿Q悲剧命运的根本特点不在于他的贫困潦倒,而在于他的精神麻木,即存在于他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如果说封建制度的残酷剥削造成的贫困落后生活给阿Q留下了肉体上的"癞疮疤",那么"精神胜利法"就是封建主义的野蛮思想统治给阿Q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对精神胜利法的否定反映出知识分子对改造国民精神工程的怀疑与动摇,体现出启蒙落潮后的精神危机。鲁迅用小说的方式回应这场精神危机,他让本无闻乡间的阿Q成为一时瞩目的被砍头者,然而对阿Q“假革命”的揭示也预示了知识分子继续寻求“真出路”的努力。对出路的重新探索彰显了知识分子从改造国民的精神到精神的自我改造的心向转变,也体现出中国思想界从启蒙主义的自我认识过渡到富有革命精神的社会干预阶段转向。主题的变化导致文本结构和叙事策略的改变,鲁迅用精神胜利法的概括性弥合启蒙与被启蒙的界限,故而削弱了“看与被看”的平衡结构;为凸显对寻求出路的渴望,营造出“打破团圆”的召唤结构。《阿Q正传》发表百年之际,回顾知识分子从“改造国民精神”到“精神自我改造”的变化轨迹,不仅有助于理解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和思想界的变动,也有助于今天人文精神的复归。  相似文献   

6.
一九二一年末到一几二二年初,鲁迅在《晨报副刊》连续发表了他的不朽杰作《阿Q 正传》,立即引起社会的注意,各色各样的人们对鲁迅创作《阿 Q 正传》的本意作了种种分析和猜想。一篇小说能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把这些反映归纳起来,文学界一般认为阿 Q 是各个阶级身上的阿 Q 精神的“寄植者”,或者说他是“一副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因而认为《阿 Q 正传》意在暴露“中国人的最大的病根”。这种意见抹煞了阿 Q 形象的阶级属性,把阿 Q 抽象为“阿 Q 精神”的化身,鲁迅对此从未表示过赞同。还有一种意见来自社会上,就是认为鲁迅通过阿 Q 这一人物来揭露某些人的阴私,意在骂人。鲁迅对此无限感慨,他说:“直到  相似文献   

7.
阿Q,是鲁迅先生在他的闻名中外的《阿Q正传》中所塑造的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鲁迅先生所描写的阿Q的典型性格中的最重要的特征——精神胜利法,已成为全国人民照看自己遭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镜子,启发自己同剥削阶级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一个重要武器。但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呢?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作了大量研究,得出不少看法。这些看法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部分实质,但总未能作较全面的概括。本文想试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阿Q正传》是新文学的经典之作,思想意蕴深刻,回味无穷,启发一代又一代中国民众的觉醒.作品构思独特、艺术手法精湛、内容贴近生活现实、故事的可读性强,影响较大.小说自1921年发表于《晨报副刊》后,不断有人将其改编为剧本等文学形式.1941年,伪满期刊《麒麟》曾刊发过杨六郎改编的单弦弹词《阿Q正传》.这些改编都试图让“阿Q”从知识分子的新文学书斋走向大众的文艺场,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并了解“阿Q”.改编者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煞费苦心的改编尝试,力求通俗化解读《阿Q正传》,把这部新文学经典引向普通的阅读群体,既体现了鲁迅精神的再度“呐喊”,也推动了鲁迅精神的传播.同时,经典改编本身也成为文学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的小说里,《阿Q正传》是最杰出的一篇。这不仅是鲁迅在小说创作上没有给我们留下宏篇巨制,唯有这《阿Q正传》是比较长的了的缘故,主要是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非常深刻。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阿Q的时代虽然早已过去了,但直到今天,阿Q形象的社会意义仍未消失。“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只要碰到那种拒绝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用一些可耻笑的想法和说法来掩饰他的缺点和错误的人,不管他的想法和说法和那老阿Q是多么不同,我们仍然不能不叫他作阿Q。”本文试就‘阿Q’形象的社会意义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从鲁迅观照悲剧人生题材的艺术视角和小说的情节构成、艺术描写等艺术传达方式考察,作为艺术品的《阿Q正传》,体现出鲁迅喜剧性的审美方式.进而,文章结合鲁迅创作的理性精神——否定性地批判国民劣根性思想,与阿Q形象的喜剧性人生内涵——民族文化心理的病变内质,论证《阿Q正传》喜剧性审美方式的深层意蕴:以喜剧性审美方式,撕破了阿Q及阿Q式民族文化心理的荒诞性,送入历史的“坟墓”.鲁迅喜剧性审美方式,在艺术创作领域所完成的,是将老旧时代的思想“丑角”置于历史的“坟墓”的世纪性变革.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阿Q正传》的主题及有关评价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有影响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曾给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动,国外也有强烈的反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有许多阿Q式的人物。”苏联汉学家艾德林指出,《阿Q正传》这篇关于中国国民灵魂的小说,理应属于二十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的行列。索罗金称此作为“天才的讽刺小说”。印度也有作家认为“阿Q只有名字是中国的。”总之,阿Q其人,恰如哈姆莱特、堂·吉诃德、奥勃洛摩夫和葛朗台等艺术典型一样,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它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依靠精神胜利法而活着的悲剧性小人物阿Q的典型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因此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也很多。然而纵观国内外有关《阿Q正传》的文献,学界对《阿Q正传》内容的研究多于对其叙事形式的探讨。文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对《阿Q正传》的叙事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该书在总体的零聚焦全知型叙事视角的模式下,运用了视点转换、视角模式转移和视角越界等叙事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了作者所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笔下后知后觉的阿Q荒诞、愚昧、滑稽,最善于用“精神胜利法”麻木、安慰自己,那是旧时代农民无可奈何的困顿栖身。新时期以来,城乡对立被打破,新生代农民颠覆了传统生产领域,异化生存空间。在逃离村野,又被城市所拒绝的困境中,游走在“家”的退隐与“根”的漂移的迷途,重释阿Q精神成为智慧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4.
阿Q形象浅论     
从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历史与社会来源、阿Q精神即国民劣根性的实质和阿Q集悲喜剧特色于一身的特点三个角度寻找《阿Q正传》中阿Q从文学人物上升到社会典型乃至成为一个时代、一个阶层代名词的原因,实际上阿Q这一人物形象就是因其超阶级性、超民族性,而最终成为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和鲁迅小说中最具有时代与社会特征的典型。  相似文献   

15.
从阿Q相的国内外普遍性,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精神胜利法”的历史文化、社会根源等方面可以看出,阿Q“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社会性的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一位最富于中国特色的文化巨人,又是一位最善于汲取外国文学艺术营养的伟大先哲。周作人曾指出:“《阿Q正传》的笔法的来源,据我所知道的是从外国短篇小说而来的,其中以俄国的果戈理和波兰的显克微支最为重要。”(周作人《阿Q正传》)本文拟对鲁迅的《阿Q正传》与显克微支的《胜利者巴尔代克》的渊源关系进行一些探求。 1 《阿Q正传》取材于清朝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生活。作品中的未庄,概括了当时中国农村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破败的自然经济,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鲁迅在未庄构筑的是当时中国  相似文献   

17.
凡是文学史上塑造得很成功的典型形象,都具有充分的内部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正是作品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结果.典型形象越能够表现出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就越具有高度的真实性.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所塑造的阿Q这一形象,之所以令人感到无比的深刻和真实,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学典型,正是由于它充分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唯其如此,对于如何理解这一典型形象的问题,人们的认识和体会很有歧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来争论颇多.或认为阿Q是农民的典型,或认为是落后农民的典型,或认为是旧社会被损害的不幸人们的典型,或认为是某种思想和精神的典型.我认为准确的提法应是:阿Q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精神胜利法的农民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8.
读过《阿Q 正传》的人都会被“阿Q 画圈”这一细节吸引,一般读者只将它作为阿Q 精神胜利法的一个佐证。其实,这个细节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将阿Q 灵魂被害的深度揭示了出来,使阿Q 的形象更加立体化,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在这个细节中,用词也有点特殊:“魂飞魄散”、“行状上的一个污点”。初读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我在《关于阿 Q“革命”的初探》(见《延边大学学报》一九七七年第三期;(下简称《初探》一文中,针对那种对阿 Q 性格中“革命”因素渲染过份的倾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阿 Q 不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阿 Q 在鲁迅笔下是一个否定的典型,对于阿 Q 的所谓“革命”也没有抱任何赞扬与肯定的态度。马冀同志对此提出了批评与指责(见《延边大学学报》一九七七年第四期《也谈阿 Q 的“革命”及其典型性》;下简称《也谈》),这是正常的。因为,我的一些看法,如在《初探》一文开头时讲的那样,是很不成熟的,有些观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插图,用以图释文的形式阐释和再现阿Q的形象与情境,对于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传布和经典化历程的推进,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30-40年代的插图,可以视为插图的尝试阶段,成为小说《阿Q正传》另一种副文本。新中国建立后,插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趋向,无论是插图的美术类型,还是对于阿Q的造像,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呈现出各具风采的追求。通过对鲁迅《阿Q正传》插图创作历程的研究,不难发现,认真研读文学文本是插图成功的基础,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是造像的灵感,注重人物造像的神韵是创作个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