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群英会巧设良谋——周瑜不愧江东第一才子曹操统领大兵百万,战将千员,南伐直至三江口。周瑜决计破曹,也进兵三江口安营下寨。当时,刘备新败,东吴将少兵弱,双方势力极其悬殊,周瑜却镇定自若,毁曹书、斩来使,首战得利,表现了出色的将才。周瑜所以能如此,依仗的全是他在水战方面的优势。因此,当得知曹操任用精通水战的荆洲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时,为不使对方于水战中的短弊也变成优长,除掉蔡、张二人,便成了周瑜保证战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的智算华容,开始于火烧赤壁之前,结束于赤壁鏖兵之后。筹谋于前,效验于后,前伏后应,浑成一气,而中间又隔着主体事件“火攻破曹”。当诸葛亮七星坛祭完风后,刚回到夏口蜀营,立即筹划了这场智算。当时,赤壁的火攻尚未开始,而诸葛亮已经预料到这场战争的必胜,并且在周瑜调遣了六路人马准备截击曹操的同时,他只布置三路伏兵去堵截从周瑜网中漏脱的曹操,更进而断言曹操必走华容。后来的事实,果真如其所料,这,就不能不令人惊服于诸葛亮的预见。然而,预见并不等于神见,更非周瑜所说的“孔明神机妙算”、“有夺天地造化之法,  相似文献   

3.
黄石西塞山,古今记载曾发生过多次战斗。但其中有误记的,现择其要者排列如次: 1、《广舆记》:“山在武昌府大冶县,孙策去黄祖于此。”(《唐诗三百首》注引) 2、《读史方舆纪要》:“县东北九十里,连武昌县界。孙策击黄祖、刘毅攻桓元,皆破之于此山之右。” 3、同治《大冶县志》:“吴楚旧境也。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攻桓元、唐曹王皋复淮西皆寨于此。” 4、1960年打印本《大冶县志》:“旧志称西塞山为吴楚旧坟(‘坟’为‘境’字之误),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攻桓元、唐曹王皋复淮西都曾驻兵于这里。” 5、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主编之《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在“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下云:“古代孙策、周瑜、刘裕等均结寨于此。”  相似文献   

4.
关于曹操用人“唯才是举”的问题,已成定论。即使是“盗嫂受金”、“不仁不孝”之徒,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曹操也一概收揽,委以重任。还有一些论著,既讲曹操“唯才是举”,又讲曹操“任人唯贤”。我认为“唯才”和“唯贤”,二者不能等观,说曹操用人“唯才”,也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大量的史料证实,曹操用人是重才也重德的。拙文试从曹操人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曹操“求贤今”的思想实质和曹  相似文献   

5.
佟晨绪 《可乐》2010,(7):33-33
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正因为有了周瑜的谋略,孙刘才得以以少胜多,大败曹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的飘逸形象令人难忘。可惜他生不逢时,光芒几乎全被诸葛亮掩盖了,终于在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感慨之后吐血身亡。  相似文献   

6.
《武帝纪》史文对曹操的称谓《武帝纪》史文对曹操的称谓,有“太祖”、“公”、“王”三变。建安元年(公元196)冬十月之前,曹操的官职均在三公之下,而且变动较多,如果以实际的官职来作称谓,纷繁的名目将使读者为难。此外,这些中低级官职,也与曹操作为曹魏王朝奠基者的显赫身份不甚相称。因此,陈寿便以《武帝纪》起头的“太祖”二字,即曹操后来的庙号称呼之。建安元年冬十月曹操升任司空,自此开始史文改称“公”。在当时,  相似文献   

7.
在三国孙吴政权中,鲁肃与周瑜,既是辅弼重臣,又是具有乔、扎之分的挚友。他们对孙吴的建立与巩固竭智尽力,赴汤蹈火。然而他们的性格、胸襟、智谋与看问题的角度及方式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周瑜精明强悍,激昂奋发,敢作敢为,身先士卒;鲁肃成熟老练,理智沉稳,谋划深远,虑事周全。面对曹操下江南的汹汹兵势,他们是坚定的主战派。赤壁战前,他们与诸葛亮共同说服孙权,抗击曹操。赤壁战起,周瑜火烧曹军战舰,为孙、刘联军取胜立下赫赫战功。战后,周瑜则挖空心思破坏孙、刘联盟。鲁肃则主张孙、刘联手对付强曹,赤壁战前,主动与刘备结盟,战后,力挺三分,且极力维系三分鼎立。周瑜的观点在于南北对峙,鲁肃的理念在于三分而后一统,他们的观念存在本质的差别,这反映了他们性格、胸襟、眼界的不同,也体现了他们智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依靠政治手段,笼络了一大批世家大族的信任与支持,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在与名士的合作中,曹操表现出礼遇的姿态;同时,他又清洗了部分名士,以打压士族势力。《三国演义》中一批名士之死都与曹操有关,小说正是通过“无中生有”“移形换影”“抽丝剥茧”“添油加醋”等手法,将名士之死与曹操的品行相关联,塑造出一个无情寡义、残忍凶狠、猜忌多疑的曹操形象,究其原因,主要由“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和小说艺术性的追求所造成。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读后,即使过了若干年,它的许多人物形象仍然活在人们的记忆里;其中,有些人物已成为不朽的典型,好象他们还活在人群中。如人们把有智慧的人赞为“诸葛亮”,把奸诈的人骂做“曹操”,把量窄的人谓为“周瑜”,把性烈的人叫作“张飞”,把忠厚的人称为“鲁肃”……,诸葛亮、曹操、周瑜、张飞、鲁肃等名字已成为某种类型人物的代名词;只要你用其中的一个名字称呼某一个人,不用附加说明,人们便知道你所指的  相似文献   

10.
“三曹”诗歌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安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这个里程碑,以诗歌为代表,以“三曹”为核心。把握了“三曹”诗,便把握了建安文学,把握了我国文人诗的第一个高潮,把握了五言古诗“彬彬之盛”的时代。本文拟就“三曹”诗作一比较,以就教于同行。 第一,从数量和题材上看。 曹操“身亲介胄,务在武功”,不过“息鞍披览,投戈吟咏”,故其诗不多,流传至今者仅二十首;题材上也多限于政治、军事、民情等重大社会问题。建安诗人大量抒写的宴酣游乐诗、男女风情诗、寄赠应答诗、曹操绝少染指。  相似文献   

11.
民间传说:“刘备借荆州,久借不还”。这一传说,经《三国演义》和戏剧再度渲染,遂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推本溯源,“刘备借荆州”之说,并非当日的历史事实,乃吴人事后捏造的谎言: 一、赤壁之役,破曹操后,“周瑜为南郡(治今湖北公安县东北)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刘)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杨修之死》选择各种历史资料进行艺术加工,写杨修“恃才放旷”;现代历史学家翦伯赞写杨“以家世文才自傲”:都认为他被曹操杀死是罪有应得。本文根据曹、杨同时代人鱼豢所写《典略》否定两说,并进一步比较两人的道德品质,认为弱小者既被枉杀于当时,又被丑化于后世,只能为暴君张目,应公允地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我看戏说     
如今,似乎进入了“戏说”时代,影视片子中的传记片、历史片、评论文章或某些杂感、小品,在标题前冠之以“戏说”二字已成时髦。然而,莫以为“戏说”只是有人随便说说,有人随便听听,什么效应都产生不了。有些“戏说”是足可以把人弄到很冤枉的地步而又“永世不得翻身”的。例如,据正史《三国志》里的某些文字记载,蒋干是个很不坏的人,有知识、有辩才,且“有仪容”,长得很漂亮,在一代知识分子中很有名。此人的品格也很上乘,绝无“蒋干盗书”那样的丑举。他虽奉了曹操的命去劝降自己的老同学周瑜,但在目睹了周瑜“意坚,无可动”之后,只是笑了笑…  相似文献   

14.
建安年间曹操集团中,崔琰、毛是主典选举的最重要人物。毛、崔琰是以不同的身份,代表不同的社会势力,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进入选曹;两人掌典选举时志趣相投,配合默契,但具体职责“分工”不同,曹操分别用其所长,使自己的治国方针通过选举环节得以实现;崔琰之死、毛之废起因于曹操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各有因由,两人在政治倾向上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结局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军进攻汉中,张鲁在降与不降之间犹疑,遂由米仓道南下巴中。不久,很可能在张鲁的影响下,巴夷帅朴胡、杜濩、任约各举其众投降曹操,获得封赏。张鲁本人随即又率家属降曹,封阆中侯。曹操集团在占领汉中之后又成功控制了巴中地方。这一过程有张鲁主动发挥的作用。而曹操集团势力越过米仓山向巴蜀地方的军事推进、行政影响和民族联络,都是通过蜀道重要路段米仓道实现的。刘备集团使黄权迎张鲁时,张鲁已降曹操。黄权于是击破朴胡、杜濩、任约。张郃督诸军南下,"狥三巴,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张飞击败张郃,迫使其退回汉中。张郃军南进北退,都经由米仓道。米仓道在建安二十年军事争夺中的作用,战争史、交通史和汉中与巴中区域文化史研究者都应当注意。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三国志演义》中的曹操,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集功罪善恶于一身的乱世英雄。传统的“奸贼典型”论与近年来兴起的“又奸又雄”论,以及影视剧编导中的无往而不奸的编演模式,不仅没有如实反映出曹操性格的复杂组合,而且大大降低了古典名著《三国志演义》中曹操形象实际上已经达到的美学高度。文章用“美恶并举,有贬有褒”、“主次变换,重心转移”、“善恶难辨,亦美亦丑”三部分,详细论证了曹操性格的二重性、流动性、模糊性。  相似文献   

17.
历代反动阶级及其代言人贯用捏造情节歪曲形象的戏剧来篡改历史,颠倒是非,为他们复辟倒退的政治路线服务。旧京剧《捉放曹》就是一出尊儒反法、歪曲历史的坏戏。这个戏写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至中牟。县令陈宫捉住曹操,因被曹操说服,自愿弃官与曹操一同逃走,途遇吕伯奢,吕家杀猪待客,磨刀声引起曹操疑心,错杀了吕伯奢一家。这出戏篡改史实、捏造情节,把曹操诬蔑成一个杀人不贬眼的“刽子手”和“狂妄分子”。  相似文献   

18.
千里走单骑     
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们,无不为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喝彩。“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讲的是:公元200年,曹操与刘备交战,刘备战败与结义弟兄关羽,张飞走散。关羽保护着刘备妻子等家小,被曹操军马包围在一座山头上。张辽上山劝关羽投降曹操,关羽思考再三,答应降曹,但有三个条件:降汉  相似文献   

19.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他生平经历了宋、齐、梁三朝。其所著《文心雕龙》成书于齐末,是刘勰三十几岁时所作。此书比较全面地继承了古代文学理论的成果,总结了前代文学创作经验,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刘勰在这部著作中,虽然对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没有专章论述,但在论述其他有关问题时,常常涉及到对三曹的评价。他的不少见解很有学术价值,当然,其评述中也不排除有偏颇及失误之论。据此,对刘勰对三曹的评价进行探讨,对于我们今天深入研究三首的文学成就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魏武“雅好诗章”《文心雕龙》中,涉…  相似文献   

20.
凡读过《三国演义》这本旷古奇书的人一定都曾领略过曹操的风采,而善于评论人物的许邵又给曹操扣上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帽子,从此,曹操被迫戴上了“奸雄”这项“桂冠”。千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但我则认为,曹操这所谓的“奸雄”并不“奸”。[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