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三个维度探讨黑格尔的艺术终结:即黑格尔哲学体系下艺术的终结;从艺术史的发展维度上谈艺术的终结;社会现实的维度上谈论艺术的终结;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出黑格尔艺术终结的实质意义,即无论从哪个维度出发,黑格尔都并没有明确断言艺术终结甚至死亡的意思,只是在社会现实的维度上,黑格尔对艺术的发展确实多了少许的悲观主义,这是因为他没有正确预见艺术正是调和个人和社会矛盾的最好方式,是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内在需要,所以艺术不会终结,更不会死亡。  相似文献   

2.
苏琪 《东方论坛》2004,(4):35-37
西方学者发出了种种“终结”的感叹就当今特定的西方社会来说是可以解理的.但“终结”并不意味着死亡与消失.鉴于艺术活动在满足人类精神需要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其融真善美于一体的本质,人们对艺术活动的精神需要是不会终结的.  相似文献   

3.
死亡在哈代的诗里具有不同的意义,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生的无常、世态的炎凉、人性的虚伪,是一切人际关系的终结。然而,死亡不仅没有终结哈代对亡妻爱玛的思念,反而令这感情喷泉再度进发。哈代既认为人死之后就无人惦记,可又希望自己“身后”能被人记住。他的几首不同时期的诗歌清楚地表现了他看待死亡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4.
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在现实公共政策实践中,存在着常态式的政策终结和非常态式的政策终结两种情况。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对非常态式的政策终结进行分析,有助于探究非常态式政策终结的原因和克服非常态式政策终结的对策。在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实践中,应当注重与公共政策各个环节协同配合,进行科学的政策论证,推进公共政策终结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  相似文献   

5.
重复信访问题日渐成为困扰国家治理的顽症,建立信访终结机制已成共识。需要厘清信访终结概念,分析和论证其存在的正当性,明确信访终结的直接目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的,进而科学选择信访终结的模式,这有助于信访制度走向法治化。宪法框架下的人大审查终结模式是最佳之选。  相似文献   

6.
中国本土文化对生命的阐释是二重性的,既重视自然生命的存在,又追求精神生命的永恒。死亡意味着自然生命的终结,但也蕴含着精神生命的永恒。当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二者不可兼得时,则视具体情况,或忍辱负重保存自然生命以求实现生命的更大价值;或牺牲个体自然生命以求种族自然生命的存在和精神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7.
土司制度究竟终结于何时?其标志是什么?学界一直见仁见智,存在争议。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后,我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史无前例地发生更替,这是土司制度终结的根本标志;民国政府对土司义务的彻底解除,这是土司制度终结的主要标志;各地土司原有各种特权的完全丧失,这是土司制度终结的重要标志。从不同角度探讨土司制度终结的标志,以期学界对土司制度相关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艺术终结”是当前国内外文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主要围绕“艺术终结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艺术到底会不会终结?”两个主要问题展开。对艺术终结的理解直接影响对艺术是否终结的判断及其判词的说服力;反之,对艺术是否终结的判断又会影响对艺术终结的理解。我国对这两个问题存在一定的误解与简单化倾向,这不利于继续推进与深化艺术终结研究。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思想以对存在的独特运思而展开,在这种对存在的追问中,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哲学———形而上学终结了。形而上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哲学的终结,哲学不会结束。传统的哲学一直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任务,传统哲学的真理观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符合论”。追问存在与真理是海德格尔的双重任务,但海德格尔追问的方式与传统哲学根本不同,对真理的追问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艺术终结"是当前国内外文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主要围绕"什么是艺术终结"以及"艺术会不会终结"展开.通过评析总结二十年来国内艺术终结研究的状况认为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存在缺乏对话争辩、缺少艺术批评、缺失理论建构等问题,可从方法性、历史性、当代性等方面进一步拓宽思路、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1959—1961年中国发生了现代人类史上最为惨重的饥荒,导致了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本文对大饥荒成因、终结和分布差异原因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评述,指出现有研究的解释力度不足,存在诸多可疑之处。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能融合多个观点的解释性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央决策层、地方政府实施层和农民反馈层互动博弈圈,分析了信息流交换异常与否对饥荒蔓延、缓解和终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的兴象依附于上古诗者的认知方式而存在 ,并随认知方式的演变而演变。认知思想的终结即是艺术形式的终结。意象、意境是中国上古认知的伟大成果 ,也是整个古代诗形式的终结。  相似文献   

13.
“艺术终结”是当前国内外文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主要围绕“什么是艺术终结”以及“艺术会不会终结”展开。通过评析总结二十年来国内艺术终结研究的状况认为: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存在缺乏对话争辩、缺少艺术批评、缺失理论建构等问题,可从方法性、历史性、当代性等方面进一步拓宽思路、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在执行由于过时、无效、多余而需要终止,但在终结过程中,由于政策终结存在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引起各个社会群体对政府的政策终结行为产生信任危机。对此,本文通过对存在的不信任人群以及不信任的体现进行分析,揭示政府公信力在政策终结过程中下降的原因,试探如何在政策终结过程中保持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有不同的哲学知识背景,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对意识形态涵义的理解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阶级存在,民族国家存在,意识形态就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16.
死亡作为人生命的终结,人如何看待死亡,如何看待死后的未知状态,如何进行死亡的价值和其他价值的比较,都构成了任何空间里的人类智慧所要讨论的主题之一。本文通过探讨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被钉十字架,来追溯这种走出死亡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赞歌》是美国杰出诗人朗费罗的名作之一。在这首诗中,诗人冷静客观地承认死亡是每一个生命的终结,但他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奋斗目标,他认为,人应该在短暂生命历程中,把握好现在,去行动、去创造、去追求。英文原诗优美、有力,很多意境和韵味不是译文能够完全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朱利安·巴恩斯的近作《终结的感觉》讲述了主人公托尼围绕好友艾德里安的自杀对人生展开的回顾,借"死"来审视"生"。这部作品是一部通过还原个人记忆和修正私人历史而建构出的死亡叙事,凸显了死亡对个体生命的积极意义,透射出巴恩斯"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哲思。  相似文献   

19.
休谟的经验批判终结了近代经验派认识论哲学,从而开始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终结,但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最后终结则是由康德来完成的.沿着休谟开辟的怀疑论道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任务就必然是理性的批判,康德的知识论决定了其理性批判的基本内容,正是通过对人类知性与感性直观的批判,康德彻底否定了一切人类理智的形而上学,把知识完全限制在一切出现中,这也就否定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前提,从而在终结近代理性派认识论哲学的同时,也堵死了近代认识论哲学一切可能的存在路线.  相似文献   

20.
福柯的哲学围绕知识、权利和主体三个概念构成,而主体是其核心概念。福柯认为主体是生命力、知识体系与社会权力互相作用下的产物。随着现代话语模式的终结,由这种话语模式构成的“人”也将随之终结。在前“人”离去的空间里,人必须开始自我建构,即利用“自我技术”进行自我生产。福柯对文化的边界研究、他的社会边缘心理以及社会边缘行为相辅相成,其最终目的是摆脱现代性的控制,获得自由的极限体验,并且不惜为此付出死亡的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