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社会的"稳定器",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的重担。利用2014年CFPS数据分析发现,主观认同感越高的中等收入者对社会问题的态度更加积极,更加认可政府工作。个体结构性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家庭经济状况都会影响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呈现向下偏移的态势。究其原因,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大多位于中等收入标准下限。相对于其他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的工作、人际交往和住房贷款压力较大,所承担的社会保障负担和金融投资风险也较高。因此,提升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的关键在于增收、减负,使其真正享受到中等收入者应有的待遇。  相似文献   

2.
董良 《社科纵横》2014,(3):53-55
中等消费者是在消费的意义上处于中等水平的社会成员,中等消费者不是中产阶级,但比中等收入者更接近于中产阶级。其特征有:消费领域较为宽广,有较为平衡的物质消费和非物质消费,讲究文化品位,接受超前消费,是自愿主导型消费。中等消费者比起中等收入者具有以下优点:中等消费者比中等收入者更容易辨别,中等消费者适应的是消费型社会,中等消费者比中等收入者更能体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所以我们要提高中等消费者在社会成员总人口中的比重,使他们在消费上能做到有资本消费、有时间消费、能放心消费。  相似文献   

3.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云 《唐都学刊》2004,20(5):96-99
十六大报告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中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一个创新的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功能,并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理论依据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中等收入问题的国际比较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拴民  赵宗博 《学术交流》2003,3(8):104-108
中等收入与中等收入者都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直接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基本状况,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步的全局.为此,要从国际比较研究的角度,界定我国中等收入水平和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认识方面如此,实践方面也是如此.通过我国与西方国家在认识和处理中等收入问题方面的比较,可以进一步明确我国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并形成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居民各阶层的储蓄动机研究及实证分析可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先上升后下降,而不是像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预言的那样单调下降。所以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的阶层并不是低收入阶层,而是中等收入阶层。此时若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话,向中等收入阶层进行转移支付反而比向低收入阶层进行转移支付的效果更好。所以,需要根据各阶层居民消费行为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以启动居民消费。主要政策取向应该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中等收入阶层进行一定的转移支付,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应主要采取实物而不是货币形式。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的城乡、地区、行业等结构性差距问题非常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不和谐因素之一。要理性认识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分析其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今后要切实采取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来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分层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地位差别的一定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过程。社会分层的实质是反映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状况。西安社会阶层目前已经分化为党政机关和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上述十大社会阶层在全国大城市具有代表性。社会阶层不和谐的主要问题包括:农业劳动者阶层处于明显劣势;产业工人的地位迅速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的新社会阶层的地位迅速上升;贫富不均。西安对全国构建和谐社会阶层的启示包括:关键要真正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施意见;市委和市政府尽快建立有效协调各阶层利益的经济、政治、文化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公民应享受同等国民待遇;就业和再就业应列为"一把手工程";设立"弱势阶层受损补偿准备金";大城市应构建"菱形社会结构",尽快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大城市应多管齐下,缩小贫富差距;社会保障向弱势阶层倾斜;我们应在所有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社区的村委会设立"民意接待室";新建"和谐社会指标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存在较严重的贫富差距和公平残缺,很容易诱发部分社会群体的妒忌心理,激发诸多社会矛盾,甚至引起政治动荡。矫正收入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现象和重构新时期收入分配的新格局,着力点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突出社会公平。基于此,从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和结果公平四个维度构建公平体系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橄榄形社会结构的最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培林  张翼 《社会》2008,28(2):1-1
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6年3月5月进行的 “中国社会状况调查”(CGSS2006)的数据,以收入、职业和教育作为三个基本维度,对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中产阶级规模以及中等收入者的规模进行了测算,并比较了“客观中产”和“认同中产”在社会态度一致性上的差异。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我国目前的中产阶级在全国占12.1%,在城市社会中占25.4%,但这个所谓中产阶级,目前并不是一个具有统一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取向的“阶级”。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老一辈农民储蓄养老意识异常薄弱中国农民向来主张“养儿防老”,储蓄养老的意识十分薄弱,这一点从一些调查数据中能清楚地反映出来。1987年夏天,我们在浙江农村所调查的1498位60岁以上老人,以储蓄贷款为主要收入者一个也没有。以储蓄贷款为次要收入者3人,占被调查者的0.2%,99.8%的人无此项收入。198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的资料也表明,在被调查的18936位农村老人中:以储蓄贷款为主要收入者31人,占0.16%;以储蓄贷款为次要收入者685人,占3.62%;无此项收入者18220人,占96.22%。①以上数据表明,农村老人在他们的青壮年时期,除个别人外,基本上没有积钱防老的意识和行为,这一  相似文献   

11.
胡连生  杨玲 《学术交流》2004,(4):108-112
当前我国出现了三种富有阶层,两个贫困阶层,贫富差距过大。贫富差距拉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不可避免性,在城乡二元结构条件下具有历史根源,改革进程中的某些主观失误加剧了贫富差距。调节贫富差距的基本对策是: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李成旺  贾玉霞 《社科纵横》2007,22(11):168-169
教育维系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然而,教育不公与贫富差距如同一对孪生姐妹,彼此影响,互相作用。贫富差距是造成教育不公的根本性原因,而教育不公反过来又加剧了贫富差距。然而对教育公平与贫富差距关系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本文试图在分析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找寻解决教育不公的最佳途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13.
李三虎 《探求》2006,(Z1):47-48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富裕而公平的社会,但以消除社会不公来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点和最难点还是在于农村建设.尽管和谐社会构建主旋律昭示了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等诸多社会不公现象消除,但不能不看到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本身负荷着城乡差距,因此弥合城乡差距,消除城乡差距中包含的就业起点不公、分配结果不公、教育医疗社会福利机会不公和司法不公等现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任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急剧扩大的贫富差距已经并可能继续威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社会和谐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贯穿其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因此,控制贫富差距扩大,减少贫富差距扩大对弱势群体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不仅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保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先后提出了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调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保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在德国健康保险公司技术的直接支持下,以及面临国内健康保险市场的竞争与潜在利润分割的催化作用下,中国人保健康公司于2006年6月15日,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但由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中国中等收入者可支配收入有限,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挤占”效应等因素的阻滞,该险种显得前景堪忧。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还未饱和的情况下,强行推出该险种不免有些为时过早。借鉴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生活护理风险,中国未来老年生活护理制度应该是:“以社会化护理保险为基础、建立社区护理救助制度以及发挥家庭的功能”再加上商业性质护理保险的“3 1”模式。  相似文献   

17.
社会文摘     
联合国认为世界贫富差距扩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1996年度人力资源发展报告》说,近30年,世界上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报告说:在过去30年中,占世界人口20%的穷人与占20%的富人间收入差距扩大为1:61。全世界358名大富豪的净资产相当于23亿穷人的收入。报告指明贫富差距扩大原因就是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个人收入分配不均。开发计划署署长佩思认为世界贫富差距扩大已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平等应当成为今后所有行动的一个指导方针。(刘小平摘自《新民日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过程中,城市居民中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城市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分析了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建议将贫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贫困的加剧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社会问题的扩大化。  相似文献   

19.
卷首     
关于中国的两极分化或者说存在着贫富差距在加大的这种现象,我认为是存在的。邓小平先生讲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么必然有一部分人现在还没有富起来。因此,贫富差距的扩大在一定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关于中国的两极分化或者说存在着贫富差距在加大的这种现象,我认为是存在的。邓小平先生讲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么必然有一部分人现在还没有富起来。因此,贫富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面,也许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