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4月25日,山东省民族问题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烟台大学综合楼第一会议室举行。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科研处处长朴永日、副处长张世保,山东省民委主任、宗教局局长马文艺、民族一处副处长徐中林,烟台市副市长徐少宁,山东省教育厅科研处  相似文献   

2.
2010年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共6项,沈阳师范大学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工作基地暨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所申报的《东北边境地区民族乡镇人口信息、发展资源、文化遗产、传媒条件调查与研究》获得立项,项目批号为GM-2010-002。  相似文献   

3.
为了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中国民族理论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当代民族问题与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于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办"党的十八大与中国民族理论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民族理论研究热点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深入研讨理论问题,澄清相关理论观点,抓住理论研究关键点,推进民族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当代民族问题与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满蒙高教学堂”。而民族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0余年,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目前,全国共有民族学院(大学)13所,其中隶属国家民委的6所,隶属省(自治区)的7所。民族学院(大学)已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科种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教学、科研水平逐步提高,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民族问题的内涵展开讨论,认为民族自身发展是民族问题的源码,在社会交往的层面,民族自身发展问题通常会影响民族关系和国家建设,进而形成某种民族问题。在阶级社会中,民族问题通常以阶级斗争的形式出现,因此,必须注意阶级斗争对民族问题的影响。本文认为,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民族问题显现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7.
1992年9月22—25日,国家民委在我国西北边城喀什市喀什师院内召开部分民族地区院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各民族学院、五个自治区的综合性大学、部分师范院校和社会科学院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民委和有关省区民委、教委的负责同志共40多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问题.广西大学派员参加了会议,并被指定作典型发言.  相似文献   

8.
“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问题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民族问题就是在民族自身发展过程中和民族交往过程中因民族差异和民族利益而产生的问题。民族关系问题主要是指民族内部、民族之间、多民族及跨国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冲突及战争的关系。民族关系问题隶属于民族问题并构成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论跨界民族问题与跨境民族问题的区别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跨界民族与跨境民族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跨界",而在于主动和被动的区别,跨界民族是被国家主权政治分割的产物,而跨境民族是民族主动跨境即移民的结果。有人把民族理解为政治实体,有人理解为文化实体。跨界民族必然否认跨界民族的成立而用跨界人民来代替跨界民族,跨境民族则证实跨界民族的成立。一般来讲,跨界民族问题远比跨境民族问题要严重得多,但不排除特殊例外,如"9·11"事件。"9·11"事件是跨境民族问题而不是跨界民族问题。引发跨境民族问题的主要条件是跨境民族与所在国的文明的不兼容或不相容。  相似文献   

10.
民族问题特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民族问题特性的理论探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中明确指出:“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回顾民族问题特性理论的发展,准确把握民族问题特性的内涵,正确认识当代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目前理论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创建了中国的现代多民族国家,但也生成了现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外蒙古的独立,西藏的“驱汉”,新疆的泛突厥运动,满洲国的创立,内蒙古的统一自治运动,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所有这些都是创建民国之后生成的问题。与中华民国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解决民族问题之大道,那就是:承认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这个国家。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  相似文献   

12.
2008年3月13日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湖北民族学院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党组书记杨传堂、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以及湖北省教育厅厅长路刚,省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谭徽在,恩施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曹毅,湖北民族学院党委书记胡茂成、院长戴小明、党委副书记吴建清等同志出席了签字仪式。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讲,民族消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现在远未发展到那样的阶段,因此,民族问题会长期存在.文中以苏联为例,当年苏联过早强调“民族融合”而忽视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正是这种急于求成的“民族融合”思想,成了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民族政策虽有瑕疵,但整体上应该肯定,但有些自己不从事民族理论研究的学者,却极力倡导民族问题“去政治化”“非政治化”,提出要制定“第二代民族政策”,要“从制度上引导族际通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促进各民族“交融一体”.本文认为,那种试图对我国现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进行颠覆性评价,甚至不惜要将其推倒重来的思路,无疑极具破坏性.  相似文献   

14.
9月28日,由国家民委主办、我校承办的2010年全国民族院校党委书记、校(院)长联席会议在恩施胜利召开。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国家民委教科司司长俸兰、副司长边境以及全国15所民族院校的党委书记、校(院)长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为多民族大国 ,存在许多根深蒂固的民族问题 ,最突出表现在黑人问题、印第安人问题以及移民集团问题等方面。但是美国的民族问题并没有形成强大的分裂势力 ,对国家政权不构成威胁 ,更不会导致国家分崩离析。随着美国经济的高度发展 ,美国民族同化更是获得强有力的支持 ,美国民族一体化意识不断增强 ,英语成为共同文化的媒介。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执政理论”的“依法执政”与“民族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出发,对现实民族问题主要元素的“民族问题内涵、民族工作社会化法治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重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构建和谐社会民族关系、全面建设民族地区小康社会、依法推进西部大开发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健全民族政策法制机制”等问题,探讨其创新性诠释与全民性共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问题是主体民族摩尔多瓦人与俄罗斯人之间的矛盾问题,是摩尔多瓦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现实课题,也是摩尔多瓦民族国家建设和国族一体化构建的阻滞因素。梳理"德左"民族问题产生的历史渊源、武装冲突的爆发及解决过程,分析"德左"民族问题的治理困境与前景,并对"德左"民族问题产生的影响进行反思,对多民族国家有效治理民族问题、防止民族冲突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跨界民族是指那些民族和其传统聚居地被分割在不同国家内在地域上相连并拥有民族聚居地的民族。跨界民族处理不好就会产生跨界民族问题。跨界民族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家之间的边界因为各种人为的因素从而导致各民族的政治边界与民族之间的自然边界不同而造成的。跨界民族问题也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当前跨界民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并且对地缘政治产生不利的影响。过去很多处理跨界民族问题的不成功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只要 有民族存 在,必然 会有民族 文化交 流和民族 关系问题 。只有促 进民族 文化 交流, 才能 改善民族 关系,促进 社会进 步。在社 会主义条 件下,民 族文化 交流 同改 革开 放的 精神 是一 致的, 从一 定意 义上 说,改革 开放就是 民族文化 交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问题在许多国家都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重要的问题,无论是政府部门、知识阶层还是普通民众,对于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都有了新的认识。要解决中国民族关系问题,就要淡化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强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国民意识、公民意识。真正要加强的政治认同的对象应当是"中华民族",而不是各自所属的"民族",对于56个"民族"这一层面的群体的认同,应该逐步"去政治化",保留各自传统的文化认同,尊重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和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