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宪森所写《曾国藩的实事求是观及其渊源》(娄底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一文,说“实事求是是曾国藩理学思想及其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准则”,“其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此类说法,我疑难颇多。(一)关于曾国藩哲学思想的渊源曾文的题目表明作者重视曾国藩哲学思想的渊源,但文章所说的渊源,只是作者的看法而不是曾国藩及许多学者的看法。曾国藩哲学思想渊源之一,是以姚鼐为首的桐城派。其“为学渊源盖得之于桐城姚氏”。(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曾国藩从早年起就“…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是商战论的始祖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志红女士认定 ,曾国藩曾“首创‘商战’一词” ,曾最先“酝酿出商战的词旨”,且其“对‘商战’一词的使用 ,在近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以上各点 ,笔者认为不仅不能成立 ,相反 ,曾国藩对“以商、战二字立国”持的却是断然否定的态度 ,吟唱的是“断难”与西方列强“争锥刀之末”的对外主动缴械的洋务论曲调。就郑观应的商战论来源的某个侧面看 ,它其实是在批判曾国藩作为首倡人之一的洋务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邱女士先奉曾国藩为商战论始祖 ,后又认为始终拒纳曾国藩的《辞海》“商战”条诠释“基本上准确” ,前后明显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3.
梅乐 《船山学刊》2022,(4):105-114
从1906年的日记到1960年致友人的书信,胡适在多处对曾国藩进行了评述。在胡适笔下,曾国藩是修身之模范人物,是桐城派古文的“中兴大将”,亦是带来清王朝短暂“中兴”的著名将相。胡适视曾国藩为修身之模范,是基于一般意义上的修身角度。实际上,他从早年起即不甚在意曾氏那些理学意味极浓的修身名言,对其理学成就更是忽略不提。关于曾国藩的古文,胡适肯定其具有一定的“应用”功能,对曾氏在古文上的具体造诣却论述不多。胡适固然认为曾国藩是使清王朝“中兴”的关键人物,但明确指出曾氏的中兴事业并未长久,并加以批评。总之,胡适以他自己的标准描摹了一个他心目中的曾国藩形象。  相似文献   

4.
董蔡时先生撰写的《曾国藩评传》1996年11月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董蔡时先生是著名的太平天国史和湘军史研究专家。近几年来,已有好几本关于曾国藩的书出版。董蔡时先生的这本《曾国藩评传洲别具一格,有鲜明的特色。第一,提出了很多独到的学术见解。董先生长期研究太平天国史,辛勤笔耕,积三十余年治学之经验和心得,厚积薄发,集大成于《曾国藩评传》。《评传》对曾国藩标榜“诚”、‘“信”、“仁爱”等道德观念作了行为上的剖析,指出:曾国藩强调“诚”、“信”、“仁爱”等,实际上并未普遍践行,而仅仅实行于与其党同代异的地主…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修身养性人格教育理念,以“八德”为主要内容,以“日课”为主要方式,以“厚重”为主要形式。曾国藩人格教育理念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对于如何形成健全人格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著名神学唯心主义哲学家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对我国汉代、汉代以后的政治、哲学、伦理等思想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深入研究他的哲学思想,对探索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规律,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历史和现实,都是很有意义的。董仲舒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是神学性的“天”。本文仅就其“天”的形态、形成、评价谈点粗浅意见。不当之处,欢迎时贤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方法论特质”是以往人们学术研究中很少涉及的一个问题。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方法论特质”的问题,主旨在于探究“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方法论方面所具有的一些明显的特征或特殊性质。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四大方法论特质的探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方法论,从而有助于人们更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手握屠刀 不能成佛——读曾国藩的自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对曾国藩的评价越来越高,不仅是充分肯定他办“洋务”的功劳,而且连镇压太平天国也被充分肯定。有人甚至要以否定太平天国来肯定曾国藩,比如,有人说:“否定太平天国必然为曾国藩翻案,为曾国藩翻案必然否定太平天国,可以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天国避免了中国历史倒退到神权政治的黑暗时期。”①问题发展到如斯地步,笔者不得不发表点看法,以正视听。从实而论,讴歌“曾文正公”的观点倒不是什么新观点,批判的才是新观点,不过人们善于忘却罢了。几十年前范文澜著文批判,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时过境迁,有人又以…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守住一个“穷”字,以清廉之气,“撑起两根穷骨头”。“穷”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严格要求家人做到“穷”,以自己的人格力量积极影响着身边的人。曾国藩的“穷”道理,无疑对于新时期党性修养富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1944年范文澜写了《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之后,曾国藩这位被清人誉为“中兴之臣”以及被国民党政府视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完人”,就被打入了历史的别册。这种“定论”持续了40余年;1978年当李泽厚完成《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时,仍然以此为基调,虽然试图小心翼翼地有所评价,但还是在结尾时指斥了曾国蕃其人其书的“虚伪的深刻意义”(见李著《后记》)。因而1979年当钟叔河先生提议出版《曾国藩大全集》时,出版界为之哗然。而1982年当这一计划列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计划项目时,则标志着离对曾国藩做出一个较为公正评价的时候不远了;1989年,在《曾国藩家书》的重印前言中,钟权河先生似乎还不得不先引用刘伯承元帅的话,以证明曾国藩其人其书并非全无道理,尚“可以借鉴”。而当1990年至1992年唐浩明先生所著三大卷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副标题分别为《血祭》、《野焚》、《黑雨》)由湖南文艺出版社陆续出  相似文献   

11.
在一般学者的想像中,曾国藩对其子孙,只求其读书明理,不求其做官发财,甚至也不求其早日成名。因为曾国藩在家书中这么说过:“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尔曹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尔等长大以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换言之,曾国藩虽长期从政,并不要求儿子做官;曾国藩虽长期从军,并不要求儿子涉历兵间;曾国藩本人由一个普通的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跻身仕途,而且位兼将相,却只希望儿子一意读书,做一个读书明理之君子,作一般的读书人。包括台湾和海外的一些学者在内的有关论著,均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学术研究中,人们通常忽视了“为何产生这样的毛泽东哲学思想”这个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须去追问“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方法论上,是如何思考解决(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阐释和说明,亦即去“化”)中国实际中的那些重大问题的。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方法论研究,既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方法论,也有助于人们更完整、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一一八五○年(清道光三十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组织了太平军,太平军的发展,动摇了清皇朝的极权统治,也打击了地主阶级的权益。反动地主阶级看到了清皇朝的军队镇压不了革命,就自己组织了反革命的地主武装,其中最主要的一枝便是曾国藩的湘军。曾国藩为了个人的名位,保卫地主阶级的利益,忘记了清初汉人被屠杀的仇恨,帮助清军跟太平军搏斗了十二年。反动的资产阶级学者所称道的曾国藩的“经世致用”之学,清史上所讴歌的曾国藩的“中兴事业”,揭穿了说,还不是他最后投靠了帝国主义入侵的力量,才颠复了太平天国。曾国藩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者联结起一个反动同盟,创造了典型的范例,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他是屠杀中国人民的汉奸刽子手。国民党反动派五次“围剿”我们的时候,高喊“先安内而后攘外”,曾经抬出了“曾文正公”以制礼作乐,但是曾国藩的魔杖不灵了。尽管如此,右派分子要资产阶级复辟,章伯钧又高喊“读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4.
<正>曾国藩(1811-1872)在政治上的千秋功罪,自有评说,此处不论。单就文艺创作来说,他是一位“桐城古文的中兴大将”:(胡适语),一位颇有造诣的文学家、书法家。曾国藩极为称颂古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所谓三不朽。正因为如此,他“虽万事丛忙,  相似文献   

15.
彭小舟 《船山学刊》2001,(1):127-128
幕府与幕僚,是中国历史上是的一个奇特现象。 “人幕之宾”指的便是东晋的那个郗超,而著名的幕府有忽必烈入承皇统前总理漠南汉地军国事务的金莲川幕府。历史发展到了近代,因缘风云际会,曾国藩幕府更以规模空前整齐庞大、事功进展的广度与高度及其深远影响而成为“神州第一幕府”。长期以来,吸引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继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朱东安《曾国藩幕府研究》和史林《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们》之后,2000年10月成晓军新著《曾国藩的幕僚们》(以下简称“新著”)已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 综观全书,具有如下几个突出…  相似文献   

16.
“理解曾国藩”———评池子华新著《曾国藩传》汪远忠曾国藩,作为晚清政坛上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近年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有关论著不胜枚举,有关他的传记也已出版多部。然近读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池子华先生新著《曾国藩传》,仍觉该著颇多创见,很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与“超验性”内在相关。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同样有“超验性”问题。“超验性”思想在马克思那里表现为对人的真正存在状态的理想预设和对这种理想所作的严格地逻辑推演 ,从而使其在逻辑上得以完善 ,进而找到了使作为“在者”的人通向人的“存在”的钥匙———“实践” ,从而超越并终结了近代哲学。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曾国藩本是一介文弱书生,并无实际军事经验。然而,他不仅奇迹般地组建了地主阶级的新式武装——“湘军”,而且镇压了太平军起义,使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地延续了六十余年。揆渚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曾国藩之所以能白手起家组建湘军,为清王朝的“中兴”效犬马之劳,与他“以史为鉴”,从历史的经验中获得“非财用充足,竟无从下手处”的深刻认识,较好地解决饷糈筹集问题是分不开的。 一、曾国藩“以史为鉴”,认识到组建湘军,补救时艰,“断非贫穷坐国所能为力”;“大抵用兵而利权不在手,决无人应之者”,故而为争取利权而不遗余力。 曾国藩虽是一个重“名教”、“人伦”,讲究“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封建卫道士,他的政治理想,就是组建湘军,彻底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为新上台的慈禧再圆康乾“盛世”的美梦,为自己及子孙求取封爵晋秩、光宗耀祖的名利。  相似文献   

19.
岳麓书社出版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中辑录了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四日所上的《沥陈前湖北抚臣胡林翼忠勤勋绩折》 ,该折实际上是向皇上报告胡林翼这一典型的“先进事迹” ,期望皇上指示国史馆将胡林翼树为榜样 ,在官员中推广他的“先进事迹”。这篇奏折体现了曾国藩高超的典型推介艺术 ,对于现在新闻媒体的典型报道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一、选择典型注重时代性与先进性典型报道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写谁” ,即选择典型的问题。典型选择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典型报道的成败。在曾国藩统帅的湘军阵营中 ,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  相似文献   

20.
试论曾国藩在攻陷金陵后主动裁撤湘军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 6 4年 7月 1 9日 ,曾国藩为首的湘淮军攻陷金陵 ,将历时 1 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血腥镇压下去。至此 ,湘军总数达到 30万人 ,曾幕人才济济 ,当时中国军政、科技、文化、教育之“精英”大多汇集于此。曾国藩成了威震天下、权倾一时的“中兴名臣”之首。然而 ,清廷在此时却未履行咸丰皇帝临终留下的“攻克金陵者王”的遗言 ,只给曾国藩一个一等侯爵的封赏 ,且纵使一些御用官吏制造罪据 ,纷纷参劾湘军将领 ,用以控制住尾大不掉的局势。一时间 ,曾国藩、曾国荃破坏纲纪 ,湘军纪律废弛 ,以及众多攻击湘军将领的诸多“劣迹”之言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