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福利社会化带来儿童福利机构新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2月13日,民政部等部门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中指出"儿童福利机构在今后一段时间仍以政府管理为主,也可吸纳社会资金合办,同时通过收养、寄养、助养和接收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走社会化发展的路子"。天津市儿童福利院抓住时机,积极开展社会福利社会化,机构的服务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促进了机构的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民政工作改革的日益深化,社会福利社会化问题已经成为民政系统内外关注的一个问题。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深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政事业社会化的程度。笔者认为,各级民政部门应当加大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宣传和实践力度,全面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_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关键是各级民政部门必须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思想;核心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运用市场经济的运作力式、建立社会福利产业,构建社会福利制度,把社会福利事业真正推向市场。推向社会…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探索社会福利体制的"社会化"之路。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1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提出了推进社会  相似文献   

4.
适应三个转变推进社会化进程 根据国务院通知精神,2001年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民政局等22个部门<关于加快实现本市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几年来,在推进落实上海社会福利社会化过程中,上海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方针,对外统筹协调、强化资源整合,对内规范管理、强化能力建设,注重顺势求进,虚实并进、分类推进,促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的长足发展,已基本建立起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福利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保障了老年人、孤残儿童、残疾人和流浪乞讨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5.
2000年,国务院转发民政部等十一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将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该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要求,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在近年来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落实难”的问题,中国的社会福利事业真的难以实现社会化吗?为什么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无法迅速落实,其原因何在?本文通过分析老年社会福利社会化这项社会公共政策在北京市的具体实施情况,研究政府在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应扮演的角色,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2000年4月国家民政部在广州召开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以来,社会福利社会化在全国各地得到了积极而深入的推进,一批批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市,在探索和实施社会福利社会化方面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相似文献   

7.
早春二月,处处充满着盎然生机,金鸡鸣唱,畅想着希望。《社会福利》杂志在2005年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思路清新了,栏目更新了,内容创新了。它以更敏锐的目光来聚焦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以更宽阔的视野来宣传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是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工作需要宣传,需要舆论鼓与呼。无论是"明天计划"的实施,还是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的开展;无论是福利事业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的探索,还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进;无论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福利社会化成为我国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发展趋势中,作为社会成员生活中心的社区就成为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最佳载体。社会福利社区化的实现是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高招之一:制定"三步走"工作思路,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按照民政部提出的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要求,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兰州市于2000年就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制定了分三步走的工作思路: 一是抓学习宣传促观念转变。充分利用各类会议和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把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意义宣传到不同  相似文献   

10.
肖萍 《社会工作》2009,(15):46-48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探索社会福利体制的“社会化”之路。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1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提出了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总体要求,制定了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优惠政策。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由此成为加快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具体措施也被简化为“民办公助”、“公办民营”,最先出现在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改革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政策转移是民族国家的政府在政策制定中经常使用的政策工具之一.中国的政策转移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党和政府严重缺乏治国经验,不得不进行全方位的政策转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苏联模式.通过对中国经济领域中政策转移的源头选择、政策转移的前导、政策转移的发生历程、政策转移的特点及政策转移的效果进行研究,可以廓清历史的原貌,并为现实的政策转移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作为高等教育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体,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因此,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精品在线课程,并探索以此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在新乡医学院,生物化学课程为本科临床和护理学专业学生必选的考试课,是基础医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并于2019年开始初步实行混合式教学.该文旨在分析MOOC平台现有课程、三全学院特色资源建设及其应用效果,为继续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13.
杨雯娟 《社科纵横》2007,22(1):57-58
进入21世纪后官僚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官僚制过时”之说浮出水面,但是结合中国自身的情况,官僚制并没有过时。在中国,建立官僚制仍有重要的意义,应该结合国国情探索建立官僚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居于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而目前农民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和尊重,其原因何在?农民为什么要参与新农村建设,又该如何参与,有哪些方式和途径?本文对上述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城镇化制度障碍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采伟 《社科纵横》2009,24(3):10-12
制度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合理的制度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而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农村城镇化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农村城镇化必须消除阻碍其发展的一系列制度障碍,要着力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公司法人监督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已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所在。公司法人内部监督制度的设立和完善是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之一。而公司法人内部监督制度的设立和完善,应该在公平与效率的深层次统一层面上,以平衡股东、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利益为旨归。所以,完善我国公司法人内部监督主要路径是:提高、扩大中小股东在公司中的地位和权利;加强、扩大职工的参与管理权;提升监事会地位,扩大监事会职权,完善对监事义务之规定。  相似文献   

17.
从资产运营和广义资产证券化的角度来考察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体系包括 :一个核心原理———现金流分析 ,三个基本原理———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和信用增级原理 ,从这个理论出发 ,选择资产证券化突破模式时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基础资产必须满足“资产重组原理”的要求 ;能为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示范效应和经验 ;在制度和环境方面只能是两个选择 ,一个是选择与现行制度和环境冲突最小的交易形式 ,一个是最有条件突破现有制度和环境约束的交易形式。依据这三个原则对现有的八大建议模式进行考察 ,可以得出中国开展资产证券化有两个突破模式 :“住房抵押贷款模式” +“准表外模式” ;“基础设施收费模式” +“离岸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拓扑学的角度思索人类社会分工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日本结构改革的中心思想是"从官到民、从中央到地方".其中,三位一体改革的构想充分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这一放权让利的改革精神.国库补助负担金、税源转让和地方交付税的改革,原本是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的三个基本出发点,为了平衡改革对各利益集团得失的影响,日本在第二次地方分权计划中提出对这三个基本点进行一体化改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政治势力的偏好顺序各不相同,三位一体改革仍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相似文献   

20.
转轨国家金融体制转换的效应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东欧以及中国等国家纷纷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 场经济转变,走出了不同的转轨路径。与此同时,顺应总体经济转轨路径安排,转轨国家在 金融领域也采取了相应的方式启动金融改革。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扩展,转轨经济国家金融 体制转换效应的一系列特征应予以充分关注:如金融体制转化的速度差异、金融业的稳定运 行程度、金融改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追求稳定化金融转轨模式的问题与激进自由化的 金融转轨模式可资肯定的方面等等。本文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从多个层面对金融体制转 换的效应加以比较,并提出了转轨国家今后金融改革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