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与欧内斯特·海明威同时代的杰出作家。进入二十世纪后,正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优秀作家为美国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与海明威一样,菲茨杰拉德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四十六岁的一生是短暂的,其创作生涯不过二十年,但他以自己特殊的文学天才和辛勤创作为  相似文献   

2.
菲茨杰拉德荒诞艺术初探邹颖萍,何群立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中外评论界均不称其为荒诞派作家,其小说中的荒诞手法似乎不如美国“黑色幽默”作品那么显著,但如果我们综观其小说艺术,或者研究其小说创作发展过程,就会发现荒诞手法在其艺术成就中的价值,也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3.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1940)是本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之一。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小说家,他一生以自身的经历作为创作素材,写出了不少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经济危机暴发前美国青年一代的“美国梦”破灭的作品。发表于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深刻反映这一主题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之一。它的发表,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著名诗人兼文艺批评家艾略特称这部作品是“自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①菲茨杰拉德也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会纵乐,最讲炫丽”的“爵士时代”的文学发言人。美国,是一个充满了…  相似文献   

4.
舍伍德·安德森及其短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具体介绍和分析了舍伍德·安德森的主要作品,提出合伍德·安德森本人虽然不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重要作家,但他在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文学史上的作用却对包括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和斯坦贝克在内的美国文学家群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美国文学史上颇为值得研究的一位承上启下的“一般作家”。  相似文献   

5.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所著的一部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对其艺术特点加以讨论 :一、独特的叙述视角 ;二、象征手法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6.
“迷惘的一代”首先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因此,我们研究“迷惘的一代”,就必须把它与一次世界大战联系起来,与美国这一时期的繁荣联系起来。在这一时期内,有两位重要的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和约翰·多斯·帕索斯,在美国还没有卷入一次大战时,就自愿到意大利前线和法国前线服役。另一位重要的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也应征参加了美国军队。这些作家和其他作家一部分作品直接描写了战争,另一部分作品描写的是战后和平时期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正>F·司科特·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被人们誉为“爵士时代桂冠诗人”的菲茨杰拉德一生坎坷,其文名也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厄运,这些都与他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创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诚然,他的作品大量涉及了妇女、婚姻和财富,有钱人也对他有极大的吸引力,并成为他小说创作中的主要题材。但可悲的是,菲茨杰拉德对财富和有钱人的态度遭到了批评界和读者的误解,他的文坛好友,小说大师海明威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可以说在当时是颇有代表性的。1936年,海明威在《老爷》杂志上发表了  相似文献   

8.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象征手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被人认为是“一部象征性的,甚至是讽谕性的作品,代表了美国社会本身”,它是“我们文学上仅有的几部真正的神话小说之一”.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家以其丰富的象征手法,深刻地刻画了“爵士时代”美国社会的风貌,成功地展示了二十年代存在于大多数人身上的“美国梦”破灭的历史全程.本文拟就象征手法在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运用及其表现特点作一解析,并由此而对菲氏的整个文学思想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二元主角"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爵士时代”的作家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许多评论家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角是盖茨比 ,其实小说中的主人公有两个 ,一个是盖茨比 ,一个是尼克。因此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篇有“二元主角”的短篇小说。盖茨比代表了精神荒废 ,进而说明了美国梦的贬值与破灭 ;而尼克代表人们对道德成熟和精神成熟的企盼 ,是传统道德的代言人 ,他体现了人们对美国梦残存的一丝希望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弗·斯格特·菲茨杰拉德在他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运用了两种 不同的戏剧化的叙述:一种是叙述者有明确的称谓,另一种叙述者没有明确 的称谓,称之为“非人格化的叙述者。”本文阐述了戏剧化的叙述方式的特点 ──情节的叙述获得了非常真实的效果;戏剧性叙述视角的可变性以及这种 叙述方式给作者提供了充分抒发情感的机会。另外,作者通过运用象征主义 的手法书写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历史,深刻地再现了“爵士时代”美国的社会风 貌。  相似文献   

11.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7.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