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字形构造看,"义"一开始就带有"神圣命令"的意涵,墨家之"义"恢复了这个意涵。墨家之"义"还具有利他、不分亲疏、追求公平正义等特征。后世的"侠义",经过明代通俗小说的推衍和近代梁启超等人的论证,逐渐与墨家之"义"联系在一起。而"正义"这一术语虽然是在翻译西方著作中生成的,但它的内涵却与墨家之"义"有许多相同点,在墨家、儒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和改造"正义"这一关键词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传统的格义借用本土的概念来解释外来佛学的术语,近代的反向格义是以西方的哲学概念解释中国本土的术语。传统的格义是普及性、启蒙性、工具性的,是权宜之计;而近代反向格义却是研究性、专业性的,是主流的或正统的方法。对反向格义的利弊得失应该进行严肃的反思和讨论。西方哲学概念的体系是对立二分的,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成对的概念体系有重要不同。将物质和精神、实然和应然的概念引入对老子之道的定义或解释,难免陷入困境。在用反向格义的方法来解释中国的哲学术语时,对其困难和局限应该有自觉的意识和说明。此外也不妨尝试用描述的方法来解释古代的哲学术语,从而避免以西方现成概念来对应中国哲学术语时方枘圆凿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在中、西、日文化互动过程中,有一批汉字术语经历了从中国古典词一传输日本一日本借以对译西洋概念,使其内涵发生近代转换转换后的该汉字术语又传输回中国。此种“侨词来归”,正是中日文化面对西方文化东渐而发生互动的一种表现形态。本文以“卫生”、“物理”、“小说”为例,阐述此一论题。  相似文献   

4.
“概念”一词为译自西文的外来术语,其本身在西方多种语言的长期演变及逻辑学的发展中,就具有多种词义,如“心中图像”“语词”和“内涵”等等,这一重要术语的多义问题严重影响到思想表达的严谨性与理论化。“概念”一词应当在哲学与逻辑学领域单独指谓“内涵”,方才有利于对理论表达中广泛存在的歧义现象予以统一解决。一百多年来在中西思想交流过程中,中国学术界多把中国古代的“名”解读为“语词和概念”,势必带来诸多歧义和叠加新的混乱。传统的“名实”二元论的“名”一词应只解读为“语词”,而不应解读为等于“内涵”义的“概念”一词。传统的“名实”二元论有很大缺陷,可在前人基础上综合扩展为“对象世界—符号世界—内涵世界”三元存在论及四元存在论(对象世界—符号世界—内涵世界—想象力世界),才能较好地解决包括各种悖论在内的很多基础学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日文化互动过程中,有一批汉字术语经历了从中国古典词-传输日本-日本借以对译西洋概念,使其内涵发生近代转换—转换后的该汉字术语又传输回中国。此种"侨词来归",正是中日文化面对西方文化东渐而发生互动的一种表现形态。本文以"卫生"、"物理"、"小说"为例,阐述此一论题。  相似文献   

6.
近代用于指语言艺术的"文学"(Literature)概念,首先是在西方生成、定型并得以广泛使用的.1840年代以后,在中国士人和西方传教士绍介西方的文献中出现的"文学"用例,虽然已具有近代意味,但仍主要立足古典义层面.直到1870年代初,日本学者西周以中国古典词"文学"与 LJiterature 对译,具有近代意义的"文学"术语才开始在汉语世界中出现.此后,伴随辞典编纂、文学史著作编写以及近代日本大学"文学"学科体系的确立,"文学"新词的内涵逐渐定型并得到广泛传播.在此过程中,"文学"与 Literature之间确立对译关系,"文学"观念实现近代转换.  相似文献   

7.
[提要]“观照”是东方佛学术语,也是东方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近代日本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们较早使用“观照”来阐发自己的美学理念,其中岛村抱月提出“观照的艺术”是“为人生的艺术”,是艺术的“大乘之境”,强调“观照”所具有的“东洋趣味”;长谷川天溪站在现代社会“幻象破灭”与“幻象重建”的角度阐述“观照”美学,提出了“幻象观照”和“自我静观”论。同时,有评论家用“观照”论评论夏目漱石的作品,也有美学家用“观照”来对译西洋“aesthetic”(审美)一词,其中竹内敏雄把东方“观照”与西方“审美”加以融合,冈崎义惠在“感动”与“观照”的概念关联中阐发“观照”的东方特性。由此种种,“观照”在日本现代美学中完成了由传统东方美学概念向现代美学概念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黎明"一词,因取用古代旧注误训,至今辞书释义甚乱。该词当指将明未明时。《汉书》颜注所见"邌明"异本不足据,《史记索隐》"黎犹比也,谓比至天明也"是误训。但《索隐》"黎,黑也,天将明而犹黑也"是为确诂。"黎明"之"黎(或作犂)",当为黑义,因黑义是其常用义,且"黎明"类复词的反义语素并列结构决定了前词必须为与后词相反的黑义。  相似文献   

9.
“报人”一词的衍生与演化是一个从古汉语到近代新名词的概念演变过程。这一称谓曾经出现在晚清民初时期,但并未成为时代话语。1925年,留美报人汪英宾采借中源汉字词“报人”对译西洋术语Journalist,最早从职业类型的角度对这一词汇进行广义新闻学的诠释。长期以来,“报人”一词的在地化在知识界存在着广狭之义与名实之争。实际上,关于这一问题的各种讨论,其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新闻职业、新闻道德和新闻教育问题。这是早期中国报人对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地化的探索与努力,也是近现代中国报界从业者向职业化、专业化形态转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语象概念的“引进”与“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象”术语近年来流行颇广。该术语最先由赵毅衡创造,作为西方诗学术语image的译语。之后不少中国学者接受了这一术语,其中陈晓明还对于“语象”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蒋寅、韩经太和陶文鹏等分别尝试以“语象”为基础概念来阐释诗学核心概念“意象”。可是,在对于“语象”追根溯源、仔细辨析之后,我们发现赵毅衡的“语象”概念源于对于西方文献的误解,而陈晓明对于“语象”概念的重新定义也欠科学。“语象”是一个有能指、无所指的“悬置学术术语”。  相似文献   

11.
张江先生提出“强制阐释”的观点并非单纯在西方文学研究中存在,也表现在借鉴西方文论研究成果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不仅背离了文本的历史语境,也削弱了文本的文化意义。杜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但20世纪以来的杜诗研究也存在着“强制阐释”的嫌疑,对其展开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新的切入点认识杜诗的艺术魅力,从而分辨出“强制阐释”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伦理学的核心术语是支撑近代伦理新学的基石。在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的生成通则中,其生成路径有三:一是重新创制,一是直接对译,一是侨词来归;其生成原则有二:一是在制名上,力图传承重于创新;二是在翻译上,以意译为主,力求选名通俗。这些通则的生成,推动了中国传统伦理向近代的转型,也促成了中国近代伦理学的萌生。  相似文献   

13.
浪漫辩     
现代汉语中的"浪漫"一词派生自"浪漫主义"。在日本汉字中,"浪漫"被用来翻译Romantic,后来被中国知识分子借用,用作相同的西方词语的标准译名。但其实,"浪漫"作为一个固定的词语搭配,在中国宋代之时已经出现。本文将追踪"浪漫"一词的历史轨迹,试图通过此一溯源,来指出在现代中国的话语及其所构建出来的"现代"的想象中,西方与中国过去等的各种资源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而并非是绝对而单面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蜡祭仪式与西方民俗观念中的杀死谷神的仪式是相通的 ,蜡祭的目的是“息老物” ,其实就是杀死衰老的谷神。蜡祭中的禽兽形象就是谷物之神的象征 ,腊八粥具有着西方的圣餐意味。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最重大的祭祀就是蜡祭和神稷 ,春社是庆祝植物神的再生仪式 ,蜡祭是庆祝衰老的植物神死亡的仪式。社分春秋两祭 ,而秋社和年就是从蜡祭分化嬗变出来。  相似文献   

15.
《齐民要术》是中古时期口语性较强的一部农业科技著作,书中使用了较多复合词,有的复合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彼此聚合成群,形成了不同的同义词词场。这些同义词词场中的复合词在构词上都有相同的特点:即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单用时意义相近或相关,这样的复合词应是当时的语言社团根据已有的并列式构词法创造的新词。在汉语词汇的历时发展中,《齐民要术》中使用的同义复合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由曾经常用的单音词作语素构成的复合词或易于通过隐喻机制形成新义的复合词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生命力相对较强,在竞争中也相对较容易发展成汉语中的常用复合词;使用频率低或难以产生隐喻引申义的复合词很容易退出语言交际领域,从而成为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某阶段的陈迹。  相似文献   

16.
言意观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话语之一,深刻影响到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品格和诗学品位。本文以“言意之辨”的缘起为逻辑生长点,较全面地论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义生文外等美学参数及生成机制,以期有效达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及其与世纪之交西方语言哲学的对话性接轨。  相似文献   

17.
历史哲学作为西方近代以来逐渐建立的学科有其特定含义和意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历史哲学为名对古今中外历史中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同西方历史哲学相比,中国传统思想中蕴藏着具有浓郁醇厚的自身特色的历史哲学思想。通过对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由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导致他们各自对哲学与历史的理解存在着根本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历史哲学思想展现出迥异的价值取向,从而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诗学在语言构成上与现代汉语的形成是一致的,它主要由古汉语中的经典概念和术语、现代白话和西方诗学话语及其言说方式构成。在性质上既不同于中国古代诗论,也不同于西方诗学。从语言学角度看,中国现代诗学存在二元对抗思维、诗学概念边界模糊、具有泛意识形态色彩等局限。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扑朔迷离”的现代解读众说纷纭,都因未能读出扑朔即扑击朔鼙的本义而陷入望文生训。根源何在?当与现代反传统而崇西洋的时代文化大潮之下,古文解读背离传统的既定意义诉求、文本语境诉求、文化话语诉求的解读方式,走向立足词句分析、立足词句的主导与中心意义、立足意义假设、归纳与演绎的“西化”解读方式不无关系。在追求民族文化创新的当下语境中,作为知识创新三维,基于横向共时性的文化外求与本位当下性的开拓创新,纵向历时性的传统传承也是无条件的选择,因此,古文解读方式的传统回归与中西会通也就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趣味"由味觉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是现代性美学话语开始建立的标志之一。而在中国,"趣"和"味"很早就有"审美鉴赏"的意思,但它们并不是在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趣味"范畴。"趣味"作为现代美学范畴,它暗含了作为人生意义的现代人文主义的内容,而这一意义必须建立在现代性结构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的"趣味"范畴需要经过现代转换,才是现代美学范畴。梁启超关于"趣味"范畴的界定是在现代性兴起后新的文化和心性结构下作出的,他所谓"趣味"具有支撑人生意义的内容,因而成为现代"趣味"范畴意义转折的开始。而在朱光潜那里,趣味范畴融合古今和中西的意义,"趣味"理论实现了综合之后,开始向现代美学范畴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