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国古代文体的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中国古代各类文体的生成、发展和演变,是贯穿文学史教学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中国古代文体名称进行追本溯源,可以揭示文体生成阶段的基本属性.对于相类似的文体,必须找出彼此之间的细微差异.对相类似的文体加以细微的区分,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文体名称最大限度地进行历史还原,找出它的原始本义、引伸义以及与文体名称之间的关系.文体分类是相对的,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但是各类文体的划分又是必要的,不能把各种类别的文体相混淆.各类文体的划分,要准确地把握文体的特征.文体的历史发展,其覆盖面有宽窄的变化,历史和逻辑有时相一致,有时又疏离错位.文体的生成具有多源性,要跨越文体的界限进行探源.  相似文献   

2.
敦煌寺庙"号头文"略说王书庆在敦煌文献中有一个特有的名字,叫作"号头"或曰"号"。它不但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且它在唐宋敦煌佛事活动各种文体中广泛地存在,尤其是它作为一个新的文体呈现在我们面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唐宋佛事活动的道场中,少则三五人,...  相似文献   

3.
杂纂简议     
杂纂是一种简短的警句式文体,为中国文学所独有。它形象生动、精练而机智地叙述各种生活情境、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动机、人的习性及其长处弱点和感情的爱憎好恶。这些警句之所以饶有兴味,不仅仅因为这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学样式,而且也因为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散文体裁。这一文体不同于变文或话本,不是“说话人”而是文人创造的,内容多为日常事物,语言不象古典散文语言那么艰深,而更接近口语,大量使用俗语和日常词汇。杂纂产生于9世纪,一直流行到19世纪。写过这类作品的作家先后有李商隐(9世纪)、王君玉和苏轼(11世纪)、黄允交(16—17世纪)、徐树丕、陈皋谟和方绚(17世纪)、韦光黻和顾禄  相似文献   

4.
一、通项方法凡研究事物的整体方法,包括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方法、黑格尔的矛盾方法、现代的系统方法、结构方法,其着力之处无不在于区分构成事物的各项内容或本质、揭示它们的制约关系,以把握其运动、发展、变化。更明确地说,对事物诸构项及其关系的分析与把握,是诸方法的共同之处,是方法的方法。构项,既可指构成事物的内容、要素、部分、环节、功能,也可指它的某种抽象的规定性。构项,是一事物成其为这个事物的基本条件。任何事物,从其产生到灭亡,只要是这个事物,就必有其贯穿始终的构项,同类事物,也必有其共同的构项——尽管这种构项也许会在不同条件下有各种表现形态。在这里我们借用数学的一个概念,称之为“通项”。矛盾论所说的基本矛盾、根本矛盾,系统论和结构主义所说的深层结构、基本结构,都是由这样的通项构成的。人们所说的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分析、抽象,就是透过纷繁杂乱的现象来确认,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论述家庭的文章和书籍中,常常发现有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家庭概念的情况。究其原因,往往是与不同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去理解家庭、侧重于对家庭某一方面的研究有关。如法律学研究家庭重在家庭制度因而把它看作是上层建筑的内容,伦理学重在研究家庭关系而多在社会关系意义上看待它。这样做,出于本学科的需要,是完全应该的。但另一方面,这种情况的出现,却又是与人们理解上的矛盾有直接联系。家庭作为一种人类生活组织,它本身是一个社会有机体,是多方面内容的统一。如果看不到  相似文献   

6.
任何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这种理论也完全适用于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从理论上讲,构成矛盾统一体的双方也是世间的事物。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它就应该在客观上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反过来说,如果矛盾双方不存在质和量的两重规定性,那么,矛盾着的双方本身就不能构成为客观的事物了。考察矛盾两个方面的质量关系,与考察矛盾统一体的质量关系不同,它要求我们把矛盾的一方与对应的矛盾另一方联系起来,在统一体内,考察、分析矛盾双方的质量交错关系。人们要认识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其底里,然后才能做到本质地、全面地把握要认识的东西。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分析也应从多方面角度进行。其中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7.
抽象的普遍性的三种基本含义 (一)偶然的、外在的共同点。它没有触及到事物的本质,是由单纯的分析得来的。依照这种共同点,事物所具有的任何细节都足以作为该事物的标志和普遍性。由于从对事物的分析得来的要素单独看来都不能代表事物的本质,因而它对作为整体的事物来说,只是偶然的和外在的,黑格尔称之为“仅仅的共同点”(《小逻辑》第332页)只是不相干事物的外部联结。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会逐渐发现,每一种事物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性质,即事物的特有属性。概念就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不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中,不同的概念反映不同的现象,在理论上是分辨得一清二楚的。术语是某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明确的术语是表达科学概念的重要途径。术语是科学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理论的必要条件。术语不仅仅是消极地记载概念,而且反过来影响概念,使它明确,并把它从邻近的概念中区别出来。因此,术语必须有明确的定义来确定它的内涵、外延。同时,术语还应当是统一的、固定的、意义单一的。现行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注释,虽然大多数十分正确,但仍存在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9.
自从五十年代对“综合经济基础论”进行批判之后,学术界就很少对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进行系统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去年,党中央提出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方针之后,学术界又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但是,目前多是对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第一层次的研究,而对它的更深层次的研究还没有引起人们更加广泛的注意。我们认为,这恰恰是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应该进行探索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层次问题的一般认识 事物是有结构的,结构又可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层次,即具有多层次性。这是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作为事物内…  相似文献   

10.
报告文学,是报刊常用文体之一。茅盾同志称它为“特殊的文学样式”。由于它是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之间的一种文体。因此,有的同志说:它是扎根于新闻的土壤里,而把枝头伸向文学园地里的红梅。  相似文献   

11.
1.什么是比较外交政策奥古斯特·孔德把比较看作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为比较之于社会科学如同实验之于物理学或生物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认为对各种社会、各种制度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是探索社会学规律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一见解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赞同,比较的方法也就成了社会科学研究不可取代的方法。所谓比较就是对类似的和不同的事物同时进行探讨,重点捕捉被比较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比较方法就是运用同样的分析手段,对作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类似现象进行比较对照。比较的方法被运用于各个学术领域,也被运用到外交政策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12.
博玄是两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较为重要的文学家。魏晋易柞,作为西晋初期年辈最长的诗人,他在两晋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文体观、魏晋诗风的递膻上,具有承先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傅玄的文体现中国古代文体现的形成,是与各种文学样式的形成、发展、成熟紧密相关的。西汉以降,各种文体大备。诸如赞、碑、诗、铭、沫、赋、奏、书、论,七、连珠、颂、序等等,各种文体已被广大土于文人广泛熟练地运用,且佳作纷呈。文体的发达以及创作的项丰,必然引起作家们对于各种文体的性质、特点、体制、规格等方面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杨东林 《唐都学刊》2004,20(5):25-29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对诗赋的分类,其义例与标准后人有种种之推测,但不论如何,它毕竟是对文体的一种直接分类,是人们对文体进行辨析的一个基础;它所使用的推本溯源的方法,亦对后世文体论的方法取向有深远的影响。《独断》从用语格式之程式规格来说明文类的特点,是从形态上明确论文体的开始,某种程度上说明作为语言体式规范的"文体"概念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日两国近代文字的转型期。传统的文学观受到启蒙思想的挑战 ,于是 ,在启蒙思想的引导下 ,文体改革也随之进入了探索和实践阶段。中日两国所进行的文体改革都是学习国外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有所不同的是 ,日本从师于欧美 ,而中国又向日本学习。  众所周知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大量吸收中国文化 ,其中包括中国的汉字、诗歌和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 ,先后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合文语文体。明治维新以后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中国要改变自己的落后地位 ,不得不向成功的邻邦日本学习或通过…  相似文献   

15.
邵峰  杨义玲 《社科纵横》2008,23(4):113-114
演说辞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有着不同于其它文学文体的文体特征.本文以葛底斯堡演说为例,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演说辞的文体特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演说辞这种文学文体具有铿锵有力、语义丰富、力量集中和说理有力等文体特征,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文体.  相似文献   

16.
在黑格尔看来,美感作为不同於欲望实践兴趣的一种对事物的认识性观照,虽和科学的认识方式一样,同属于思考的领域,但由于它的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就有着不同于科学认识的一些特点。这就是说,它要依靠创造性想象,始终不脱离具体形象的把握,是一种“充满敏感的观照”。一 黑格尔指出,科学所要认识的“是对象的普遍性,规律,思想和概念,所以它不仅把个别事物丢在后面,而且把它转化为内在的,从一个感性的具体的东西转化为一种抽象的思考的东西,这就是把它转化为和感性现象根本不同的东西”①,变成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的形式。科学认识有时虽然也要从…  相似文献   

17.
一般寄寓于特殊之中。毛泽东同志说:“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按照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秩序,我们只有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出发,才能正确认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具体起调节作用的特殊点,才能认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本文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7,(5):121-127
刘勰重视文体的体制规范,强调辨体,试图为各种文体树立起"正体"。但同时,他也表达了颇具层次的"破体"观。他认同文体在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和创新,认为这是必然的、合理的,并提出了"变体""参体""别体"等概念。但刘勰也运用"谬体""讹体""失体""解体"等词,对那些不合正统、不承传统、破体超"度"的文体进行批评和否定。刘勰对破体的认同与否,最重要的依据与标准是宗经思想。他对诸文体在近代发展的批评,多因他们早已偏离经典的传统。刘勰的"破体"观不单单是他文体论的一部分,更是他深广的文学理论中重要的一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论"破体",很多时候都是从文体功能的角度切入的。  相似文献   

19.
语言问题是斯宾诺莎认识论里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即使在现代也还很有兴趣,这就是语言和真理的问题。我们知道,思想是反映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思想本身是要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来的,但我们的语言是否真能把我们的思想正确、清楚而且明晰地表达出来,这在哲学史上一直是一个问题。早在古希腊,智者派高尔吉亚就曾经在他的《论非存在或论自然》一书里提出一条重要原则;即使我们可以认识事物,我们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按照高尔吉亚的看法,我们认识事物都是通过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而给予的,我们用来感知事物的方式和用来感知语言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语言不可能向我们表达这些事物。就是在现代,维特根斯坦通过他的语言图象论最后也得出结论说:“确实有不能讲述的东西。它是自己显示出来的,这就是神秘的东西”,“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因此,我们在这里探讨一下斯宾诺莎的语言观点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是因为他对语言的性质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看法,而且也因为对他的语言观点的研究可进一步提供对他的哲学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Harmony)不是相同,而是不同的事物或相反的事物的和合;相同是相同的事物的重复相加和积累。只有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相辅相济,才能生生不已,万物常新,充满活力。所以周太史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