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反哺:中国的良知 中国人善于造词,更善于“跟风”。有人“造”,就有人“跟”,以至于我们的媒体语言、工作(公文)语言和生活语言都打上了政治和时代的烙印,喧嚣而又单调,鲜明而又乏味。活跃而又短命。套用一句流行语,这叫“流行的,未必是精彩的;精彩的,未必是永恒的”;套用一句古诗,则称之为“神州代有新词出,各领风骚三两年”。  相似文献   

2.
尹娟 《家庭科技》2005,(10):16-17
很难去统计,在都市里,有多少同居密友。但是同居毕竟处在边缘的位置,有婚姻的实质,不是婚姻的模式。同居生活中,如何处理双方的财务,更是个敏感的另类话题。AA制抵御“拆伙”风险有人把同居称之为“试婚”,既然是尝试,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顺利地由同居而婚,走进婚姻殿堂;一种是分道扬镳,走上各自的新旅程。没有人统计过这两种结果发生的概率各是多少,但是谁也不可否认同居后分手的可能性。与其在分手时追究各自的财务账,倒不如事先多预防,AA制就是管理同居男女账务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
“不是A就是B”的又一种并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是A就是B”形式的复句或紧缩复句,公认的看法:有的是选择句,有的是并列句。在公认的选择句中,仍有一类其实并非选择句,而为又一种并列句。这种并列句的语义特征,与其它的选择句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一、从特指问句与选择问句的异同看疑问代词陆剑明先生(1982)将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归为了一大类,并从句法结构上说明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再深入分析会发现,特指问句与选择问句在语义上、语用上,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在冷饮店里,当这家冷饮店只有可乐和乐百事两种饮料时,服务员可以这样问顾客:1a您喝点儿什么?1b您喝可乐,还是乐百事?1a句是特指问句,1b句是选择问句,因为可供选择的项目只有两项,所以1a句和1b句表达的基本语义相同。1a句要求确定疑问代词“什么”为“可乐”或者“乐百事”,1b句要求在“可乐”与“乐百事”中确定一项,并且在这个…  相似文献   

5.
布迪厄从“规则”到“策略”的转向,赋予婚姻以实践意义,超越了结构主义亲属关系的范式。在布迪厄那里,场域是策略运作的关系空间,习性是策略运作的转换媒介。婚姻策略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结构,是社会阶级的再生产策略,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再生产。布迪厄反对简单地用理性选择理论解释婚姻行为,他的“婚姻策略”概念是社会学研究婚姻与家庭领域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人们的选择趋于多样,于是有人开始质疑:“人为什么非结婚不可?” 潇洒单身族在增加。据有关调查:我国单身人口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8~49岁的独身人口有所增加。某市一电台节目,邀请听众预测未来的婚姻,一教授说:“我预测未来,每人至少结婚两次。”而一个大学生则说:“我们可能一次婚都不结。”婚,多数人还是要结的,因为目前还没有看到婚姻制度没落  相似文献   

7.
语句输入好     
“语句输入”,与“拼音-汉字转换系统”含义相当接近,也有人与“字输入”、“词输入”对应而称为“句输入”。《中文信息》93年第三期上曾有一篇文章认为“句输入”不实用。对于“实用”,我的看法不同,我想作  相似文献   

8.
“矫枉过正”是中国一句古老的成语,意思是纠正枉曲的东西反而超过了它合适的位置。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针对当时有人指责农民运动“过份”了的言论,尖锐地指出:“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毛泽东选集》合订本17页)。这样,就使这句古老的成语不再仅  相似文献   

9.
数据:四成人想重新“洗牌”重庆市婚姻家庭指导中心曾做过一次婚姻质量调查,受访人群年龄在20~55岁,调查内容包括婚姻生活情趣、物质生活满意度、夫妻关系满意度、夫妻沟通能力四方面。对夫妻关系满意度,有33.5%的夫妻表示“非常满意”,27%的夫妻选择“满意”,而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分别占17%和2.5%。  相似文献   

10.
凉山彝族双重社会分层体系、家支身份与经济地位关系的分离以及婚姻匹配规则的转变,是彝族家支体系具有“资本”意义的根本原因。“家支资本”可视为彝族种姓身份在婚姻选择上的博弈筹码,影响着凉山彝族的阶层流动。凉山彝族特有的通婚规则,使“家支资本”参与婚姻选择并与经济资本进行兑换,不断攀升的彩礼使“异类匹配”的婚姻逐渐增多。家支的“资本化”和高额彩礼的出现,看似强化了彝族的家支身份认同,实质上加速了彝族等级身份系统的解体。  相似文献   

11.
正若男女彼此懂得体谅,懂得换位思考,那么辛苦便不再是苦,再多的付出,也能甘之如饴。一有人说婚姻是围城,有人说婚姻是牢笼,也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总之,若谈及婚姻二字,越来越多的人口中蹦出来的是困惑、疲累、心伤等字眼。仿佛婚姻之内的男女都过着糟糕的生活,在日复一日的一地鸡毛里死命挣扎,犹如困兽之斗。  相似文献   

12.
一、快速输入常用词或常用句 使用Word97中的记忆式输入功能,用户就可以快速输入常用词或常用句。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在“插入”菜单选择“自动图文集”命令; (2)选择“显示有关自动图文集和日期的‘记忆式键入’提示“复选框”;  相似文献   

13.
谁的爱巢难筑?──来自江苏省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夫一妻制社会,处于可婚年龄段的非婚姻状态(未婚、离婚、丧偶)两性人口构成一个所谓的“婚姻市场”.每个处在可婚年龄阶段的非婚姻的人因可以在婚姻市场上选择伴侣而自然地置身于婚姻市场中,又因结婚(初婚、再婚)而退出婚姻市场。对于象中国这样一个终身不婚比例很低国家,处可婚年龄段的人口都要进入婚姻市场,而其中绝大多数又因结婚而迟早要退出婚姻市场,有的人一生中甚至进出好烟市场多次,而与此同时则有极少数人始终在婚姻市场上徘徊(终身不婚),这既有当事人一些诸如对对方的要求过于苛刻,以至于在他(她)周围找不到…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段落?段落是文章中由一句或数句组成、表述一个中心思想的独立部分,是提醒读者注意文中论点转移的一种手段。分段是为读者阅读方便,给全篇文章划分出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几个组成部分。段落结构具有“始”(通常被称为“开头”,也就是“引言”)、“中”(指“论述”)、“终”(即“结论”)。引言处应写主题句,用以说明该段大意。论述处则写发展句,对主题详加述说。结尾处,可将论述部分作个结束或对引言作个回顾。这三个部分应按比例分配,各有一定的长度,通常引言需短,论述需长(论述部分要扩充,但这种扩充应以主题…  相似文献   

15.
“三句体”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特指这样一些诗歌 :以三句组成一首完整诗篇的 ,如相传为孔子所作的《获麟歌》和刘邦的《大风歌》 ;以三句组成一个章节的 ,如《诗经·王风·采葛》和《越谣歌》 ;以三句组成一个意义层次的 ,如曹丕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长期以来 ,很少有人专门论述这一诗歌体式。据笔者所知 ,最早提及这一现象的可能是宋朝的严羽和魏庆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指出 :“有三句之歌。”魏庆之在《诗人玉屑》卷二《诗体上》中说到 :“有三句之歌 ,高祖《大风歌》是也。古《…  相似文献   

16.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云:“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有人解释说:“这二句说忍到令尿在胞中略略转动而将胀出时才起身去小便。”也有人说:“小便常常忍到使膀胱几乎转动,才起身去便。”向疑二说未允。“胞”用为脬,自不待言,关键在于“略转”的训释。《朝野佥载》卷四云:“家里便  相似文献   

17.
以往对“偏偏”的认识主要源于各种词典,这些释义主要是从意义出发对“偏偏”做出解释,也有人从语法、语义方面考察“偏偏”的功能。本文主要考察“偏偏”句中的施动性,进而找出造成“偏偏”句中的强施动性的原因,即这种施动性是由“偏偏”自身的语义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走向进步的道路是开放与选择。开放与选择首先出现在人类第一种社会关系即婚姻关系中。婚姻涉及到人类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的双重交流与沟通,涉及到人类种质、体质和文化素质的优化组合与整体发展。“婚姻圈”是指人类由种族——阶级——文化所限定的通婚空间和范围,或者由地域空间所限定的通婚范围。人类的姻婚史就是不断突破原定婚姻圈的限制,向着更高更大的婚姻范围运动。婚姻圈的运动史就是人  相似文献   

19.
有关婚姻的素材或事实是由婚姻观念的建构与分类来截获的。不同的婚姻理论对其所涵盖的不同内容的追逐与强调,使人们对婚姻本质的理解和理论阐述充满了歧义性。没有对婚姻本质的解答,不同的婚姻解说无论是“新”与“旧”,还是“对立”与“补充”,仍然不过是在旧有理论平台或框架内的形式变换而已。婚姻是立于生产的基点,对人类性行为的制度规范。婚姻的制度性规范的中心事实或核心指向,是“生育”这一“性”的基础性功能。基于此衍生出对“性”的文化附加,使性的功能不断地被建构出来,产生了联姻机制与性经验机制在重叠中的差异。“婚姻—家庭”这一连续性预设产生了对婚姻理论自身的遮蔽。  相似文献   

20.
屈原的长诗《离骚》,不愧为“古今第一等手笔”。然而,做为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究竟应当怎样理解诗中“上下求索”的内涵?古今学者,说法各异。本文想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长诗《离骚》,可以说是诗人追求理想而不得的一曲痛苦悲歌。清人王帮采在《离骚汇订》中,最初提出《离骚》艺术构思上的三大段之说,同时并指出:“《离骚》一大篇文字,‘信谗斋怒’为人题,直至‘岂余心之可惩’为第一大段结束。其后反反复复,曲曲折折,总是申明此意。文势累累如贯珠,若无端无绪可寻,却又一丝不乱,所谓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者也。”刘熙载在《赋概》中也说:“《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