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者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涉及社会发展的宽广领域,具有多方面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发挥人在各方面的潜能素质,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核心内容。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试谈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重要标志。本文首先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策略,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高人们的全面素质、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倡导人各尽其能、实现人各得其所以及创造人际和谐。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互为前提。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无法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而不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交互作用,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不断促进社会成员成为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觉的人的发展过程,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一切发展以人为出发点,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必须以人为目的,必须遵循以人为本规律、全面提升人的现代素质。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联及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两者都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其核心都是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都是以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则是科学发展观得以具体落实的目标所在。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财税政策是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促进公正与公平的基础和重要工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能力、需要、社会关系和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互动共进、和谐统一的历史过程。在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过程中努力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归宿。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具有科学性的社会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只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和谐社会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努力建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真实的集体”思想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和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其核心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我国建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稍度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提供了现实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讲是要创造一种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国在追求“真实的集体”道路上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建构的一种价值目标,也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基础,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四个"着力点,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突破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保持社会良性运行,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人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探索当代中国人的发展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人的发展状态应是“道德经济人”,明确了当代中国人的发展方向。而培育和塑造“道德经济人”则是当代中国人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与和谐社会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始终强调人的社会主体地位:科学的人本观是唯物史观的主线之一;人是社会的本体基础;人的存在方式并非恒定不变。这为和谐社会主体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谐主体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拓展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当代取向,也丰富了人的发展阶段论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伦理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而生态伦理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保障,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坚持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价值追求,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新主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以民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利益多元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目标;普遍幸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依据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和社会基本矛盾关系原理,该理论的哲学基础可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四个层面去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本质基础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最终达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以人与人和谐为核心,以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论和谐文化及其与和谐社会的价值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在观念上的反映,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当代形态,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关照下的文化样态。在实践和学理视域下阐释"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坚实基础,也是和谐社会有机体程序与取向的统一,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现实途径;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0.
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改变生产方式,更要改变生活与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决定了研究消费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拉动、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的转变。建设和谐的消费文化,即建构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相承接,以实现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健康、适度、公平、可持续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