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族是全国56个民族中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之一,"班斯纳得那"是土族民间信仰活动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有些土族聚居地,还保有这一古老的文化遗存.几年来,笔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思考,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班斯纳得那"的文化蕴含进行了分析、整理,认为现在的"班斯纳得那"中尽管有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分,但仍保留了大量古老的土族文化成分,对土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kur een”一词原始形式的构拟及其词源意义的探讨 ,说明土族语“kur een”一词蕴藏着古代土族社会曾有过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3.
吕德胜  张郁萍 《民族论坛》2012,(24):104-106,109
信仰"法拉"是青海民和三川土族生产生活中的一种民俗事象。土族人民普遍信仰"法拉",从而在土族人民婚姻礼俗、丧葬习俗以及重大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都能见到跳"法拉"的仪式和活动。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跳"法拉"这一文化事象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阐释与探讨,对记录、保存和传承土族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使得中国土族经历了一次极为重要的群体身份蜕变,即从"土人"到"土族"的民族身份的合法性获得与转换。本文基于文献及实地调查所获得的口述史资料,对于土族民族识别的历史过程加以尝试性分析,试图还原土族被识别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5.
浅释民和土族村庙中的"装脏"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民和土族村庙中的"装脏"仪式进行了介绍和粗浅的解释,以求引起更多人对此类鲜为人知的民俗现象进行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土族扭达儿是土族服饰的灵魂。文章通过对扭达儿的考述,揭示其潜在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三川土族"纳顿"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系统调查三川土族纳顿的基础上,认为纳顿出现在土族先民由游牧转向农耕以后,是一种祈求和庆祝丰收的活动,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本文从信仰体系、农事色彩、组织体系、军事生活的影响、宗族意识、供品、舞蹈、法拉与法师等方面对纳顿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8.
在祖国辽阔的青藏高原东北方,在巍峨的祁连雪山脚下,在奔腾不息的黄河、湟水岸边,居住着约20万土族同胞。相传,土族的先祖从天边裁来红霞,制成红、黄、绿、蓝、紫五色相间的绚丽多彩的服饰,故人们把这里称之为“彩虹的故乡”。土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自元朝以来,祖祖辈辈就繁衍生息在河湟谷地,与兄弟民族一样,在其自身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成为祖国文苑中一支绚丽的奇葩。然而,由于地处偏远,人口较少,与外界的联系很少,鲜为世人所了解。《土族婚丧文化》一书,弥补了这一空缺,第一次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以全新的角度向…  相似文献   

9.
"东干"来自"屯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干"一词来自"屯垦",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对新疆的屯垦实边政策后,是汉语词语在突厥语族语言中的变异形式.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云南回族马帮商人在云南境内外各条商道上不绝于途,不少人还定居缅甸和泰国.缅族称云南回族为"潘塞"(旧译"潘泰"),掸族称之为"潘西".在国内,西双版纳傣族称回族为"帕西".海外学者对缅语"潘塞"一词的语源争议不休,众说纷纭.本文论述提出(一)"潘塞"、"潘西"和"帕西"原为印度、缅甸一带民间对穆斯林的泛称,尔后用以称呼云南回族,三者系同一名词,仅读音有微小差异;(二)三者均由中世纪以来印度民间称呼波斯人的"帕尔西"(Patsi)一词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1.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2.
古迪(Jack Goody)在追忆其所亲历的英国人类学的转变时说过以下一段话: 涂尔干的事业,对于人类学家界定其问题意识,无疑起到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来自埃文思-普里查德本人,而且也来自那些受牛津大学训练的学者以及诸如福忒思、格拉克曼、斯瑞尼瓦斯(Srirvivas,1916-1999)等较年长的学者,这些人像杜蒙一样,曾担任该大学的教员.  相似文献   

13.
李翎 《西藏研究》2006,(3):59-62
敦煌藏经洞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幡画,其中有的注明为“引路菩萨”。通过图像特征,可以确定这种“引路菩萨”属于观音菩萨的一种身形,其宗教功能是作为阿弥陀佛的助手,引导死者往生西方净土。同时,在藏传佛教造像中广泛流行的“莲花手”观音,虽然在造型、名号上与前者并不相同,但经过笔者的考察,证明汉传佛教中的“引路菩萨”与藏传佛教中的“莲花手”在宗教功能上是一致的,是观音菩萨在不同的宗教系统中所呈现的不同图像样式。  相似文献   

14.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15.
《想象的共同体》中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和“民族主义”在概念界定上的模糊及由此导致的实践层面上的泛滥,使它们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东西。一系列贴上民族主义标签的伪命题有助于政治色彩的动员,却无益于认识民族主义的本质。对于它们的历史根源及历史变迁,不同领域的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视角,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①一书中就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民族主义这个“异常现象”提出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一、民族产生的根源安德森开宗明义地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成为本质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inherentlylimite…  相似文献   

16.
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世界民族》2007,4(2):13-18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全球化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带来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二者都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所引发的必然的社会结果,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只要阶级还存在,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民族-国家都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7.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设有大监军使,简称监使,又称为节儿监军,藏文写做khri spyan或rtse rjespyan,即万户悉编或节儿监军,也可简称为节儿,是仅次于敦煌乞利本(khri dpon,万户长)的当地第二号军政长官,主管军事、司法、农业生产等事务。另外,吐蕃在敦煌还先后设置了汉人部落监军、汉人监军(rgyavi spyan,亦译为唐人观察使)等官员,地位在大监军使之下。在吐蕃统治下的河陇、西域及其他地区也设有悉编(spyan)一职,为吐蕃在该地区的重要职官。这一职官对后来河西归义军政权的职官制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鞑靼斯坦与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境内的两个自治共和国 ,它们曾分别于 1 990年 8月和 1 990年 1 1月提出了主权要求 ,但是其结果却有天壤之别。前者经过与俄联邦中央谈判 ,达成妥协 ,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形成了联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新模式 ;而后者却发展成为严重的政治危机 ,并升级为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 ,造成了灾难性后果。本文试图分析 :为何“主权之路”起点相近 ,其政治结果却截然不同 ?一、历史发展道路鞑靼与车臣都是在沙皇俄国的长期武力征服过程中被并入俄罗斯的。鞑靼人早于车臣人与沙皇俄国发生了联系。“鞑靼”这一族称最初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学校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及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述西藏藏族农民洁净观念的转变,以及"洁净"和"卫生"观念在藏族农村社会的整合,认为从"洁净"到"卫生"的转变过程折射出西藏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