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王治国 《西北民族研究》2015,(2):154-160,144
《格萨尔》史诗经千年传唱流传至今,文本传承是一条重要的传播渠道。说唱艺人、唱本记录者、僧侣文人作者和听众群体都参与了史诗文本化的过程,构成了史诗传播的多重主体。文章借鉴互文性理论,在对《格萨尔》文本迁移与当代重构的寻绎中,审视《格萨尔》文本生成机制的多重视域,力图构建史诗从古老传说到现代演绎中互文传承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2.
当代荷马——《格萨尔》说唱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格萨尔》说唱艺人的分类法,整个《格萨尔》有两大类:一是口头说唱家的故事,藏语叫“卡仲”(kha—sgrung),“卡”即口,“仲”是故事,这里专指《格萨尔》故事;二是伏藏抄本,藏语叫“德仲”(gter—sgrung),“德”是宝藏,意即挖掘出来的《格萨尔》,主要指手抄本。如果加上僧侣文人编撰的“曲钟"(chos—sgrung)——有佛法内容的《格萨尔》故事,那就是三种类型。但“曲仲”已不属于史诗范畴,而是一种歌颂战神和护法神的祈祷文。这里提到的“卡仲”和“德仲”,实际上概括了《格萨尔》的两种流传形式,或者说基本传播方式:一是靠民间艺人口头传唱,二是靠手抄本与木刻本保存和传播。而最基本、最主要的是靠众多的民间艺人世代相传。因此,对说唱艺人的研究,应该是《格萨尔》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尊胜 《西藏研究》2001,2(2):27-40
格萨尔史诗包括两个部分 ,即至今在民间传唱的口头部分和已经铅印出版的文本部分。其中口头部分占据了史诗的绝大部分的内容。格萨尔史诗虽然呈现出口头和文本交织的繁杂局面 ,但史诗的整体结构却十分清晰 :史诗以格萨尔为中心 ,纵向追溯了祖先“董”氏族的渊源和传承 ,横向铺叙了格萨尔一生的丰功伟绩 ,每个故事在这个坐标中都有适当的位置。史诗的核心内容讲述从“董”氏族———岭部落的衍变过程。史诗提供的这些发展线索 ,能从历史典籍中得到证实。因此 ,我们可以确信 ,“岭”部落、“岭·格萨尔”在藏族史上实有其事 ,而不是民间艺人编造出来的。关于史诗产生的年代 ,经过与藏族最早的《玛桑故事》的比较研究证明 ,它们至少在止贡赞普时代已初具雏型 ,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我们可以推断 ,格萨尔史诗在藏族民间流传有两千年的历史。格萨尔史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 ,受到藏传佛教的歪曲和窜改。宗教的文人和信教的艺人竭力美化、神化格萨尔 ,力图让格萨尔脱下战袍 ,披上袈裟 ,甚至供到“保护神”的佛龛上。一些史诗的文本中宗教的色彩几乎掩盖了世俗的内容。研究、欣赏格萨尔史诗必须拨开宗教的迷雾 ,寻找格萨尔的原形。  相似文献   

4.
自从荷马将古希腊的民歌和故事整理创作成荷马史诗后,《伊利亚特》便以文本的形式流传至今,可以说从它出现的那天起,荷马史诗的载体形式就是文本,从而也决定了它的传播方式是阅读,也即通过文本的载体形式来进入传播和接受的领域的。可是西藏著名史诗《格萨尔》又怎么样呢?在《格萨尔》的流传形式及说唱艺人的研究中,对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语境下,传唱千年的《格萨尔》史诗及其传承正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除了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和各种版本的书面文本并存外,还有格萨尔藏戏、格萨尔唐卡、格萨尔音乐、格萨尔石刻、格萨尔"朵日玛"、格萨尔漫画、格萨尔彩塑酥油花等等。在藏族民间,《格萨尔》史诗的传播几乎影响了各种艺术门类。本文试图对《格萨尔》史诗的当代传承及其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征进行探讨和分析。从口头传说到书面文本再到传承形式的多样化,这不仅是选择、判断和再创造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结果,也传承了史诗蕴含的民间文化精神。当代语境下的史诗传承,也伴生着一种文化焦虑。现代性往往导致对经典的疏离和迷失,所以在纷繁复杂的形式与内容之间淘洗锤炼、重铸经典,已经成为史诗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元叙事是关于叙事的叙事,它既能够提示文本结构的构造过程,又能够“犯框”使文本陌生化,提升作品的审美感受。维吾尔当代达斯坦作品《奔腾的河流》成功地运用元叙事策略,创造性继承本民族一种特殊的“五卷诗”文学传统的同时,把当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个性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读者提供了多层次对话的开放式作品。  相似文献   

7.
郭西梁 《西藏研究》2023,(4):106-115+159
有关史诗与小说间跨文体的比较,从《格萨尔》发掘之初就已开始。《格萨尔》与《西游记》在文学叙事上有颇多相似之处,佛经叙事深刻影响了二者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母题。晁通和猪八戒都是具有鲜明喜剧特色的人物,他们原型人物相近,又都好色贪财、贪生怕死,甚至在法术变幻上也类似。有关晁通和猪八戒的叙事,既有佛经中的色欲考验,又融合了世俗文化,这是汉藏文化融合和共通的体现。晁通和猪八戒身上的喜剧特色和世俗表现,也是东西方叙事史诗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8.
李连荣 《中国藏学》2017,(1):158-171
文章介绍了《格萨尔》史诗抄本的起源与传承、《格萨尔》史诗抄本传统的形成与抄本资料的移动、《格萨尔》史诗抄本的篇章概念、《格萨尔》史诗抄本的种类与数量以及《格萨尔》史诗抄本的特点共5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周爱明 《民族学刊》2019,10(1):47-56, 112-113
《格萨尔》这部世界著名的至今传唱于青藏高原上的口传史诗,究竟产生于何时?为何人所创?又是如何日渐丰盈成为世界最长史诗的?至今讨论仍在进行,亦无定论。本文从进入书面记录的《格萨尔》零星记载入手,分析最早进入书面记录的格萨尔军王的有限描述及形象,进而考“格萨尔传”与“说格萨尔传”之具体丰盈、发展及《霍岭大战》等记录整理本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并指出“藏三国”之讹及“谢村版”和“拉达克版”的内容、特点与价值,试图通过系统的分析与考证,厘清《格萨尔》口头传统的发展和传承。  相似文献   

10.
有不少专家和学者把《格萨尔王传》这部英雄史诗比作藏族文学群峰中的珠穆朗玛峰,而把它的创造者、继承者、传播者——民间艺人比作具有超凡的文学天才和记忆力的神奇般的匠人。几年来我在从事《格萨尔王传》的抢救工作过程中,碰到很多人瞪大眼睛,十分神秘地问我:“听说你们那里有个十几岁的年轻姑娘,在山上放羊的时候梦见《格萨尔》大王手持钢刀,剖开她的腹部,把五脏取出来,然后塞进去一些经书。当她梦醒时就会说唱《格萨尔》故事了。真有其人其事吗?”也有人问:“据说你们《格萨尔》的许多艺  相似文献   

11.
在民俗学领域,民俗文本一直被视为能够被预先辨识和确定的、客观化的一种普遍性的或者主题性类型的表征。然而,从"表演"是一种交流实践的模式这一视角来看,文本性不仅仅是一段再三重复的口头文学的预先包装,而且是一次话语的实现,一个将一段口头表达展演或再生产为文本的实际过程,即"文本化"的过程。语境化是在某一表演与现象世界的其他显著特征之间建立起联结关系的过程。语境化中最常运用的一种普遍模式是传统化。文本化和语境化都是一个完整而统一的过程的一部分,都是一种话语的实现。本文以一个墨西哥集市上的推销辞为个案,生动地展示了推销员将其推销辞巧妙地文本化和语境化的多种艺术手段和维度。以表演为中心的动态性视角为理解民俗是生存的必需品,是完成社会生活中经验升华的资源,提供了富有高度建设性的优越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盘同古》是一部叙述壮族始祖盘和古再造人类的神话故事歌,反映壮歌先民如何从血婚制时代逐步走进一夫一妻制婚姻时代的史实,堪称壮族的创世史诗、婚姻的教本,本文从人类学、文艺学的角度对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在民族志文本的"写作"和"表述危机"的背景下,笔者通过对"网络日志"与"民族志文本"在"谁在写-为什么写-在哪里写-用什么写-写什么"的系统性过程的描述,开始寻找"网络日志"成为"自我反射式"民族志文本的合法性所在--以"自我反射"的方式,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思想变迁等背景下以"我"为主体与"世界"进行对话的民族志写作.  相似文献   

14.
以篇章语言学为切入点.在对语篇写作能力作出解释的基础上.探讨培养学生的语篇连贯写作能力的途径,并提出了以"范文教学-语篇层次分析-仿写-创造性写作"的写作教学模式作为训练的栽体,为培养学生的语篇写作能力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民歌花儿是一种口头演唱艺术,其文本从口头向书面转化的过程中,经过了文人学者搜集、整理、改编、创制、出版等一系列的工序,这样写成的书面文本与花儿存活的真实图景之间的距离不断的拉大。本文采用回溯的方法,对历年形成的花儿书面文本进行追寻,旨在揭示花儿演唱的民间性及文本使用中呈现出来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主述位结构运用于源语语篇翻译中作为探索翻译途径的重要方法,通过从主述位结构分析源语语篇的结构模式及探讨翻译的规律性,旨在揭示语言的内在联系,建立双语转换的可选性和合理性,最终达到语言的沟通与连接.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采用国标法(GB6439-86)及快速测定法来测定饲料和单一饲料中氯化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快速法测值普遍比标准法高,并且饲料中盐分含量越高,两值越接近。快速法操作简便,两个平行样的偏差较小;标准法操作烦琐,操作本身又易使结果偏低。故快速法在生产中应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跟历史学不同,历史人类学把围绕档案记录、文本撰写和使用等的系列行为、过程及场景视为文;此外,历史人类学视档案与文本特定人群的集体表象,而非仅仅撰述者的个人行为.  相似文献   

19.
布朗首相执政时期,英国经济发展开始走向衰退,经济困境迅速波及高等教育领域.为了应对危机,抓住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打造“世界级”的教育体系,布朗政府出台了两个针对性很强的政策文本,试图对英国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分析《崇高志向:知识经济中的大学未来》和《确保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两个标志性文本的出台背景、政策目标、主要内容及实施,探究布朗执政时期英国高等教育政策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20.
满族说部反映了满族及其先世从远古至清末、民国的不同时期的生活,其中的"乌勒本"至迟在辽金时期应已趋于成熟。目前,很多传统的满族说部已散佚,有的因为年长者的离世而不再为人所知,有的仅保留在民众的记忆中,有的仅有片段留存。从已出版及即将出版的51部来看,满族说部的文本演述、传播主要经历了七个时期:口述记忆时期;以口传为主,讲古习俗盛行时期;明末清初新说部大量产生时期;清代康乾至宣统讲述说部习俗定型期;辛亥鼎革影响下对满族母族文学有意识传承期;满族说部与乌勒本定名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以迄当下的定型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