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特别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不少论者在论述时往往两者不分或相互取代。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或区别也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标志中国共产党进入更加自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阶段,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这种自觉探索的理论结晶的广泛认同。在新时期突出强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强烈的自觉意识,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健康发展的关注,同时这种表述也有利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逻辑归纳。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这"脉之门"就是创立者第一次申明的"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实践"相统一这一思想精髓;从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脉之承"则是继承发展者主张的"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以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的"与时俱进"的现时代的思想精华.对这一过程的沿革,需要的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层面作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多维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全面推进,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学术和学位平台. 第一,明晰意义.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价值意蕴.设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内涵;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有利于凝聚学科人才,建设学科梯队,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用其指导中国革命以来,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一直思考的问题.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正是对这一历史问题的解答.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形成和提出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应从该命题的初期萌芽、理论准备、实践基础、思想文化氛围和组织保障等诸方面来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研究者主要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视角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而忽视了它的文化运动背景.这种理论上的偏颇,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内涵理解上的偏颇,即只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实际相结合,忽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本文提供若干鲜为人知的史料,说明在毛泽东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前,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在总结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已从不同视角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中国化的问题,论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的问题.毛泽东对"中国化"的阐述既吸取了当时理论工作者的观点,又大大高出于他们的思想,具有经典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涵是继承和发扬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视野等问题,还很不足。从现代化视野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合理的思路。马克思有其独特的现代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然包括其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化。研究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及其中国化问题,对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人们对民族问题非常关注,解决民族问题的主张众说纷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它遵循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道路并不平坦,正确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要求以时代的创新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当代化。  相似文献   

9.
10.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就是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之中,它的内在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它的理论是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结晶;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中国具体运用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它既包含着对马克思社会发展道路的横向角度的选择,也包含着对马克思社会发展道路的纵向角度的选择,它这两方面的选择,既是对科学原理与科学原理运用关系的进一步说明,也是对科学原理运用中科学精神作用的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是目前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学者们分别从要素、过程、本质等维度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尚待探讨的问题。本文就理论界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纳、述评,以期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深刻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处于自我革命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面向世界,大胆吸取当代西方文明成果;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提出的时代课题;要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继承和弘扬中国哲学的精华;要大胆创新,形成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探讨。首先,从内涵界定、历史轨迹、基本特征、文本释析、理论创新等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了多视阈的研究。其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关系进行梳理和探究,尝试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基于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论述,党和学界当务之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梳理、界定和明晰,这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需要,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仍然存在几个实质性的问题需要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到底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正确内涵如何;怎样正确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的话语体系。由于这些问题的模糊不清,致使严重影响此课程的教学效果;这是导致学生们的思维僵化和使得学生们难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实质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探索."三个代表"思想是这一历史进程中又一个新的伟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里程碑."三个代表"思想是做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篇大文章的光辉典范,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三个代表"思想是江泽民同志理论思维创新的产物,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的历史上永恒而又常新的主题。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就在于 :他从 2 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反思中 ,提出了三个世纪性难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并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 ,从实现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入手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中 ,破解世纪难题 ,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走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应该坚持的传统,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秉持这一传统和取向,就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凝结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由时代发展的现实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及其实现机制对于全面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阐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以及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分析了其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及价值实现过程中所需关注的问题,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实现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对于语文学习的主体观,历史争论较大。本文通过对主体、主导和客体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从语文学习主体观的沿革和发展的回顾,指出了在提倡素质素质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主体观有助于语文教师正确的教学行为,有助于语文教学改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助于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