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回疆则例》是清朝统一新疆后为有效辖制回疆地区而制定颁行的一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司法管辖诸方面的重要的民族法规。作为清朝少数民族法制建设的主要成果之一和少数民族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疆则例》以“因俗以治”为立法原则,在体例、内容、性质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在清朝统治新疆前期为边疆稳定、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朝统一漠西蒙古经历了康雍乾三朝,此后,又相继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和张格尔之乱。清末同治朝时,新疆地区又出现了动荡,浩罕国军官阿古柏的入侵以及沙俄侵占伊犁,使得清朝在新疆的统治面临崩溃。综观整个清代,在清朝保卫甘肃、统一新疆、平定叛乱、收复领土的过程中,哈密一地始终都是清朝经略新疆的支点和依托,也是保卫中原地区的屏障,起着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3.
由于晚清政府在新疆治理措施的日趋腐败,出现经费紧缺、民众起义、沙俄入侵等情形,使新疆自清朝统一之后出现的六、七十年的稳定局面产生了严重的危机,使清朝政府在新疆的统治面临严峻的挑战。后虽经爱国官兵的努力平复新疆,但原先治理新疆的军府制度难以为继,进而调整为与内地治理方式一致的行省制度,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新疆建省之前清朝在新疆施行的法律治理体系,着重通过对清朝统一新疆以来多样化的立法和司法制度的分析,考察军府制时期如何把新疆复杂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边疆问题等纳入国家法律治理体系中来,特别是在保留和吸收新疆地方立法、民族习惯法、宗教法中的合理要素基础上,推行国家法的适用过程。其中某些成功的做法,对今天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哈密、吐鲁番和库车的达尔汉伯克王希隆清朝统一新疆之前,准噶尔统治下的哈密、吐鲁番和库车各有达尔汉伯克一名。按伯克为维吾尔人官名,清朝统一新疆之前,维吾尔人中可考之伯克有阿奇木伯克、伊沙噶伯克、噶杂纳奇伯克、商伯克、哈孜伯克、密喇布伯克等30余种。伯克...  相似文献   

6.
清朝对哈密、吐鲁番回部采取了有别于其它维吾尔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即政治上施行札萨克制为中心的笼络政策,经济上给予丰厚的利益,并充当额贝杜拉和额敏和卓两大家族在其领地上的统治靠山。这一民族政策在清朝统一新疆前和统一初期,颇具积极意义,但统一新疆后不因时予以变革,其民族政策愈益表现出其消极性和落后性,因此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7.
清朝治理新疆的民族政策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朝统一新疆后,因地制宜的采取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制定了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制度;招抚任用少数民族上层的政策;利用和限制宗教的政策以及民族隔离政策等。这些政策对维护新疆稳定,促进新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清朝国家和民族思想的矛盾二重性使得这些政策也隐含着诸多弊端,为后来乃至当代中国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留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8.
霍集斯述论     
本文对霍集斯家族的早期活动,霍集斯在清朝统一新疆过程中的政治动向及其转变,霍集斯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过程中的功绩等作了比较细致的考察,并对清代新疆维吾尔族上层关系以及清朝对维吾尔族上层的政策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清代新疆满城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统一新疆后,为巩固统一、加强西北边防、保持社会稳定,从东北、热河、陕西、甘肃等地调拨满洲八旗等官兵驻防新疆,遂形成满城,主要分布在北疆的伊犁、乌鲁木齐、古城和巴里坤等地。自乾隆二十三年至四十八年(1758-1783)修建了大小城堡近四十座,新疆满城的建立,对巩固新疆的统一局面,加强清中央政权对新疆的统治,保持新疆社会的稳定,增强西北边疆的防务力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喀尔喀蒙古赛音诺颜部与清朝关系的建立,及其在清统治西北边疆中的作用,分析了清朝对其政策实行的背景,及赛音诺颜部贵族在稳定北部边疆和统一新疆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代汉民族大规模入疆定居的主要途径是绿营军队驻守、军民屯田及商贩留居,文章以清代乾隆朝史料为依据,力图勾勒出清代中期汉民族进入新疆的主要途径及其人口概况。  相似文献   

12.
试论清代伊犁城市体系之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前期以伊犁为军府制的统治中心,移驻人口,修建伊犁九城,形成了该地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群落,促成了伊犁中心城市和城市体系的产生。以惠远城为中心,惠远城和惠宁城为第一级城市,绥定城和宁远城为第二级城市,其余五城为第三级城市。其城市体系特征明显,体现了以政治军事布防为主要目的,以屯垦屯牧经济生活为经济保障,具有综合布局、职能互补、交通方便、民族隔离等特征。清代新疆北部边境地区城市体系产生的根源为:军事政治布局是边境地区城市体系产生的契机;屯垦开发是其稳固发展的基础;国家强有力的统治是区域城市体系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新疆自乾隆朝统一之后的一个半世纪内,一直是重要的流放地。本文主要依据流放官员的诗文·从吟咏新疆各民族风情、赞同各民族友好交往、重视加强与协调民族关系这三方面论述清代新疆流人与民族关系。意在阐发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部分,是多民族与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的。特别是清统一之后,更是促进了民族友好交往,获得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4.
饶应祺于1895年署理甘肃新疆巡抚。甘肃河湟事变发生后,严重威胁到新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宁。饶应祺运筹帷幄,制定了防之境外的策略,事后又精心料理善后。他响应清廷振军经武的号召,在新疆实心举办团练、编练保甲、更新武器装备、采用新式操练方法等,对推动新疆地区的防务和军事近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义和团运动时期,又力主仿效东南互保,制定了合理可行的防守计划,保卫了新疆地区的安宁。  相似文献   

15.
新疆屯垦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的文化,是屯垦军民把内地各区域文化与边疆文化相结合,把民间文化与军旅文化相结合,在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火热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疆屯垦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汉文化特征的一种融合性文化。新疆屯垦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始终把国家的需要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体现的是全局观,是中华民族的利益。面对当今社会发展和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斗争,屯垦文化因其内在本质特征,具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并在创新中走向新生。  相似文献   

16.
1884年11月,清朝设立新疆行省.首任巡抚刘锦棠采取了政治安边、军事强边、经济兴边、文化固边等一系列措施,标志着新疆防务建设的全面展开,使晚清新疆防务建设达到顶峰.建省时期的边陲新疆,成为晚清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亮点".  相似文献   

17.
乾隆中叶,清朝统一新疆。为了活跃新疆经济,清朝采取鼓励内地商民出关贸易的政策,大批内地商民纷纷携资入疆。乌鲁木齐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使商屯最早在此得到开展,且发展有一定的规模。乾嘉时期,乌鲁木齐商屯的开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乌鲁木齐到清末发展为新疆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8.
屯垦是我国用于治理边疆的一项特殊的手段,在古代西域的稳定和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中总结了从西汉至清代各代屯垦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屯垦地点多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军事扼要之地,受西域内外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屯垦的重心逐渐由南疆向北疆转移,如此的空间转移也带动了清代以后北疆城镇群带的兴起。自然影响力和政治驱动力是屯垦发生的两类动力因素,探求其作用机制,认为这两类因素是古代新疆屯垦规模之大、屯垦时间之长、屯垦成效之明显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9.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政府在回疆派驻官员管理并驻扎大量官兵。为解决部分行政和军事费用,回疆屯田事业在参赞大臣悉心经营管理下迅速蓬勃发展起来。一方面屯田的收入满足了军需和行政费用,另一方面屯田活动还加强了回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协作,密切了不同地区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