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二重国家--对国家本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国家观认为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笔者认为 ,这一传统观点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 ,必须确立新的国家观——二重国家观。从社会层面看 ,国家是社会国家 ;从政治层面看 ,国家是政治国家。社会国家与政治国家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国家义务概念之萌芽与发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义务起源于古典自然权利意识。在古罗马古希腊城邦国家时期,国家义务概念萌芽的痕迹已经显现:国家义务寄生于国家概念之中,国家义务与国家目的在同一时序上产生,国家义务与人权概念互为条件,国家义务论涵盖于国家正义论之中。在罗马法复兴时期,随着自然法的兴起,法治思想的进步,国家义务概念已见端倪。  相似文献   

3.
国家认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公民是国家认同的主体,公民对国家最直接的感知和认同就是国家治理的成效及其能否满足其生存发展的需要。国家治理成效关乎国家认同建构,公共政策作为国家治理的理性选择,对国家认同建构有着基础性影响。公共政策作为国家治理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政策过程与国家认同建构具有交互性,本文力图厘清公共政策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功能逻辑。由公共政策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公共政策对国家认同建构既有积极功能,也具有消极影响。好政策有利于促进国家认同建构,不良政策却不利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4.
国家责任是国家因其行为违背国际法义务或造成跨界损害后果而承担的国际责任。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国家责任制度也在不断演化。一直以来,虽有过错责任或严格责任学说之争论,亦有行为违法或损害后果要件之区分,但国家为且仅为归因于该国的国家行为承担国家责任,即行为可归因性是一国是否承担国家责任的核心问题。而行为是否可归因于国家,其关键就在于行为本身是否含有国家的意志因素。不论是以行为违法性为要件的传统国家责任,还是以损害后果严重性为要件的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产生的新型国家责任,只要行为含有国家意志,履行国家职能,国家责任即成立,反之则不应成立。对于工业事故这种意外事件,不存在国家意志,国家责任不成立,但国家可基于道义承担适当补偿责任。  相似文献   

5.
2014年,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国家公祭日",以国家之名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勾连社会记忆,凝结国家认同。国家公祭是延续社会记忆与凝结国家认同的有效载体,国家公祭体现国家认同的集体观念本质、映射着社会记忆的客观性效应。社会记忆是连接国家公祭与国家认同的价值桥梁,通过国家创伤的集体唤醒、历史在场的符号表征、对当下现实感和合法性的强化,国家公祭书写社会记忆。国家认同是社会记忆与国家公祭的根本归依,通过制造社会共识、祭典仪式展演、辐射话语力量,社会记忆有力地凝聚国家认同。国家公祭、社会记忆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三位一体才是当前社会凝聚多元文化共识的理性抉择与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6.
利益集团是参与国家治理的有形主体与基本力量之一,其消极行为已经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巨大阻力。其表现为:利益集团俘虏国家治理主体,腐蚀国家治理规则,破坏国家治理绩效。规范利益集团应该着眼于国家治理主体:政府、政党与公民个体;着眼于国家治理规则:国家法治制度、国家制度供给与治理文化;着眼于国家治理绩效:国家公信力、国家治理资源与国家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民族国家是近代以来最基本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有学者将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作为现代国家的两个特性,并以此为框架分析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本文认为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现代国家形式,将其作为现代国家的特性稍有不妥。同时,这种简单认定忽视了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划分标准的差异以及内在关联,在给民族国家"瘦身"。事实上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国家仍然显示出巨大的解释力和活力,二者是并非并列或互补关系,而是包含关系,民族国家是民主国家建立的基础,民族国家构建目标包含民主国家所承载的使命,将民主制度建设视为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阶段更符合逻辑,也更符合实际。对政权合法性的追求也是民族国家建构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个人和社会意识、精神需求、精神生产与精神消费的总和,精神领域是国家安全的特殊客体。一个国家的精神领域是否安全,对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国家精神安全既是宏观的,体现在国家大战略及其具体战略之中的精神状态与品质。国家精神安全也是非常具体的,取决于国家社会中每一个细胞、单元、领域的精神是否安全。维护国家精神需要全有赖于全社会的努力,共同构建国家精神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9.
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亦是一国对外交往与合作的重要参考。国家利益并不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是在独立的民族国家出现后,在对外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国家利益的雏形。国家利益和国家一样,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除此之外,国家利益还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从国家及其本质入手,阐述国家利益的起源、内涵及其特点,对国家利益的研究进行了一个基本的概述。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是我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创立者,并且担任第一任国家主席。此后,毛泽东拒绝连续担任国家主席,而支持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打倒,毛泽东不同意林彪设国家主席的意见,也不同意再担任国家主席职务,并于1975年正式取消了我国国家主席制度。毛泽东逝世后,我国于1982年重新恢复了国家主席制度。毛泽东对我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出发,基于最新的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国家通用语言使用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与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显著相关。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和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显著影响其国家认同水平,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越强,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越经常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其国家认同就会越高。少数民族群体国家通用语言使用对其国家认同的影响在不同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群体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国家利益是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最高准则。由于国家在对外政策行为中会将国家利益转化为国家目标,而国家目标最终会通过国家的具体行动来实现。因此,从国家利益理论的意义上讲,研究国家利益是研究整个国际关系的基石。有了对相关国家的利益的判断,国家才能更好地预测和分析其对外政策行为,并正确地制定自己的对外战略。  相似文献   

13.
国家建设是国家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国家能力建设,而国家能力建设的关键又在于国家制度能力的建设。本文从比较政治的视角出发,讨论了后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能力建设和国家制度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我国的现代国家建构面临着民族国家建构和民主国家建构两大历史任务;自新中国成立,民族国家建构目标基本实现以后,努力完成民主国家建构、实现国家民主化就成为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首要任务。因而,以国家民主化为重要目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不但不会危害国家政权建构和损害各主流社会阶层利益,还是巩固现代国家政权、保证各主流社会阶层长远和根本利益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5.
邓志平 《东方论坛》2011,(6):114-119
诺斯的“国家悖论”深刻地揭示了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双重作用。即国家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国家悖论”在中国转型时期也客观存在,如何破解“国家悖论”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国转型期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有现实意义。“国家悖论”的原因是国家也是个“经济人”,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国家悖论”的实质是国家权力悖论,即国家的权力超出了它本来的界限。因此,应限制国家的权力构建强大的市民社会来解决这一悖论。  相似文献   

16.
国家承认在国际法上有重要意义,没有国家承认,新国家就无法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是,目前在"国家承认对国际法主体资格的影响"的问题上尚无定论,主要分为"构成说"和"宣告说"。前者认为国家承认是新实体成为国家或是新国家成为国际法主体的要件,而后者认为国家成立是一个事实问题,并不依赖于其他国家的承认,既存国家的承认仅具备宣告或确认的性质。这两种学说既有合理之处,同时又都存在缺陷,故笔者在二者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赠予说,即把国家承认看作是既存国家赠予给新国家一个可以与其建交的必要条件,从而使新国家可以与其开展正常的外交事务。  相似文献   

17.
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是维系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纽带。公民教育是建构和提升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公民教育强化公民的身份认同及国家归属感,这是建构和提升公民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公民教育促进公民对国家制度的认同,这是建构和提升公民国家认同的关键;公民教育促进公民对国家核心价值的认同,这是建构和提升公民国家认同的核心;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国家责任感,这是建构和提升公民国家认同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谢剑南 《东方论坛》2013,(2):30-35,45
国家是人的集合,因此也具有某种身份。处于国际体系结构中的国家不仅具有身份属性,而且具有体系身份和国家间相互多边或双边的双重身份。国家身份的总和可以抽象上升为国家形象,国家的体系身份与相互身份的变化影响国家形象的变化。国家身份的退化本质上是身份的转换,并不意味着国家功能的无效性和过时性。  相似文献   

19.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必然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时,为了使阶级冲突得到控制,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来建立统治秩序,这就产生了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虽然社会主义国家同原来的国家在形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过渡到国家完全消亡中的新型国家。在这里它第一次把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工具;变成了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工具。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表者。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自己的官吏,但是由于国家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国家自主性理论与国家构建理论存在着内在契合。国家构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民族—国家构建与民主—国家构建。新加坡的国家构建过程中,在民族—国家、民主—国家两个方面都呈现出国家自主性突出的特征。国家自主性理论为分析新加坡国家构建中呈现的这一特征提供了很好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