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之际。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以快速推动促进和加快深化改革化改革的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建立与发展,对现代社会发生巨大而深刻转变。同样推动促进和加快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旅游文化的快速发展,将对西部的经济、环境、凝聚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动力,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带给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作文》2014,(3):34-35
非洲撒哈拉沙漠西部的毛里塔尼亚,地处阿拉伯世界和西部非洲的结合部,历史悠久,居民分属若干个不同的部族。毛里塔尼亚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名称,这个名称含有"摩尔人的国家"、"摩尔人的土地"这个意思,因为这个国家的主要民族是摩尔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5。摩尔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主要生活在撒哈拉沙漠较为平坦的空旷地带,摩尔人的婚礼自然反映出沙漠上那种特有的粗犷气息,从该国饶有兴味的习俗婚礼仪式也可窥见其五彩缤纷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西部地区工业结构,对推进西部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进行了创新研究,从西部地区"两化融合"的理论依据、现实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行业、区域、企业三个角度提出了推进我国西部地区"两化融合"的总体构想,并提出了鼓励政策落到实处、完善投融资政策、开展典型示范工作、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等四大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青海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对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中的价值、意义及青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思路进行深入分析,目的在于探寻青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途径,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发展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西辽是我国北方古代契丹民族在今新疆西部和中亚地区建立的政权,在立国的 90年(1132~1218年)中,从一支游牧民族转变为定居农业民族,并且在吸收土著统治者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创建和制定了自己的统治体制和政策,对促进中亚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对重庆市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环境条件以及重庆市所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重庆市高校体育的开发与发展应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以构建独具特色的重庆市体育文化通道。并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开发整个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体育教育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姬归汉"是汉魏之交民族关系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文姬归汉"考察汉魏胡汉婚俗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原文化的封建婚姻形态更趋完备,并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以匈奴为代表的边地游牧民族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原始的婚俗习惯,民风显得更为原始和开放。  相似文献   

8.
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为个案,对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发展现状进行由点及面的关注,指出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内涵发展定位路径应走"民特"之路。从"自上而下,方向引领;横向联动,主动呼应;自动自发,内涵发展;政策支持,互相扶助"四个方面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内涵发展"民特"计划初纲。在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推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岳公台一西黑沟遗址群的各类遗迹的性质、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石筑高台及方形和长方形的石围墙基址、石结构墓葬以及静态剪影式的岩画的组合共存关系.反映了该地区某一古代游牧民族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特征.试图揭示古代游牧民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基本特征,并对古代游牧民族文化考古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文化的复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回族是我国境内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也是在西部广泛分布的少数民族,研究回族伊斯兰文化、挖掘回族伊斯兰文化的资源优势,对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和谐文化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两汉时期,西域发生了一系列具有一定规模人口迁移现象。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成游牧民族间的迁移和农耕与游牧民族间的迁移两大类型。西域地区人口迁移包括了战争对人口的掠夺、汉族将士在西域的戍守农垦以及乌孙等游牧民族的全族迁移等。总体看,该时期人口迁移以强制性和被迫性迁移为主。该时期人口迁移对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蒙古高原游牧文化的特质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高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历史上,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在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基础上孕育出相同的文化形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草原文明瑰宝中的奇葩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科尔沁地区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许多民俗文化资源在流失,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在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文化大区的时代背号下,通过法律对科尔沁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进行切实保护,以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尤显必要及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马是游牧文明的标志性核心载体之一。马的驯化,特别是马的承骑不仅造就了游牧文明,推动草原文化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商贸和文化交流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游牧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空前加强和提升了草原文化的内聚力、外张力,出现很多彼此联系紧密、特征相近的游牧民族、游牧帝国,将亚欧草原变成游牧文明天下,对世界的民族、文化格局带来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5.
辽宁西部蒙古贞地区的农区蒙古族在近百余年间经历了从游牧生计方式到农耕生计方式的转换。农区蒙古族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语言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从蕴含了生态意蕴的农谚到具有深厚生态特质的日常生活的语言习惯,民间语言映射出该区域农耕文化生态民俗价值观的建构,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农区蒙古族从游牧民到农耕民的细微而深刻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历史的宏观演进过程中,民族迁徙与其相应的社会动荡与文化演变是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古代,以中高纬度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为潜在动力,以气候的变化以及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为触发因素,引发游牧社会的动荡与危机,进而导致他们周期性的南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开发好湘西州民族旅游资源对于湘西地方旅游业乃至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当前湘西州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与意义,分析了湘西州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文学呈现于世界的最早形式,无疑是诗歌。中西方古典叙事诗是在各自独立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两大审美文化系统,它们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社会功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中国古典叙事诗强调的是"抒情"和"言志";西方主要讲"模仿"和"认知"。这种不同恰恰说明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化,透过这种不同的文学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可以更多地去了解不同民族在特定时期的形象化历史。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史上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可以区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系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对立和融合,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国文化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电影中身体创伤的符号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阐发中国西部电影多元的文化内涵,运用电影文化学、电影符号学及身体理论的相关研究方法,分析中国西部电影中身体创伤的视觉表象的符号意义。结论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西部电影往往借助身体创伤的视觉表象,或隐喻社会/政治创伤,或指称身体反抗、性别焦虑等社会文化命题。中国西部电影中身体创伤的视觉表象不仅准确揭示出特定社会转型期西部人价值观的重组与变动,而且深刻预示着西部文化精神的现代演进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