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徐云  鲍风亮 《社会工作》2009,(22):33-36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社区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社区为服务领域的宏观社会工作,研究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以及社区、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回顾了我国社区社会工作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就我国社区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及问题做出了分析,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以及对社区建设和发展两个层面浅析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并对实现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提出了大力发展社区社会工作职业教育、完善岗位设置及薪酬体系,提高职业声望、完善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升社区福利性服务的地位、重视农村社区社会工作发展、走适合我国发展的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道路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工作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澳大利亚、新加坡、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是其中一条主线。专业化一般指的是社会工作成为一个专业的过程,而职业化是说从事社会工作职业越来越由受过专门的高等教育的人充任。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最终的落脚点是社会工作者(为行文简练,下文称社会工作者为社工)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实现社工职业化和专业化,必须提高社工职业地位。影响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因素很多,影响社工职业地位的因素也很多,有政治、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专业化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内容与永恒话题.与西方国家从实践出发自下而上的专业化路径不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是在政府指导和教育先行的背景下自上而下地推进的.社会工作专业化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政府、高校教师、社会工作机构与社会工作者共同行动的结果.从职业社会学出发,各主体通过自己的行动,依照专业化的指标体系建设来...  相似文献   

4.
郭景萍 《探求》2006,(6):16-20
社会工作制度化、社会工作专业化和社会工作社会化,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三重理想境界,也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经之路。三者的逐渐递进发展,反映出中国社会工作的不断深化、普及和成熟的过程。如果说,社会工作制度化着眼的是社会工作的自上而下的建构,社会工作社会化则强调社会工作的发展要走自下而上的路径,那么,社会工作专业化就是沟通两者、协调两者的中介和桥梁。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梳理了西方国家和中国香港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历史,在总结其特点的基础上,将中国内地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与之比较,并得出如下特征:第一,中国内地专业化过程不像西方社会经过漫长酝酿和积累,职业化先于专业化,在各种必须的专业特质缺乏情况下快速推进;第二,政府主导;第三,专业教育先于专业实践,其专业化的推动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工作教育界;第四,本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的衔接还存在制度上的制约,社会工作职业化同现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有一些冲突;第五,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实践模式受西方影响很大,同中国社会文化相适应的本土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尚未成熟。这些不同于西方和中国香港的发展特征使得中国内地社会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本文着重分析了二大困境:制度与组织困境;文化困境。因此,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化在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价值观保持足够的敏感同时,对中国独特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及文化的主体性要有足够的体验和尊重。在文化、政治有很大差异的中国,应有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性服务在不同制度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专业化道路,这并不影响作为一个专业和学科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福利服务专业化成为福利机构发展的总体趋势。21世纪以来,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福利专业化的重要推动力普遍走进社会福利领域。在推动社会福利服务专业化进程中,如何发挥其积极功能是社会工作实践探索的重点。本文从强化社会工作协调人职能的角度,探讨社会工作推动福利机构专业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福利服务专业化成为福利机构发展的总体趋势。21世纪以来,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福利专业化的重要推动力普遍走进社会福利领域。在推动社会福利服务专业化进程中,如何发挥其积极功能是社会工作实践探索的重点。本文从强化社会工作协调人职能的角度,探讨社会工作推动福利机构专业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建设需要大批的社会工作职业化人才,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对接愈显紧迫。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作为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手段,其与专业教育的对接直接影响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需要加强对对接过程的建构。在理念上要求做好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国际化与本土化对接,在实务中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面向社会工作职业需求,在环境、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接。  相似文献   

9.
钱宁 《社会工作》2009,(15):1-1
社会工作是以机构为史撑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组织体系。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服务是将社会福利的政策和制度所确定的方针、任务和目标加以实现的行动体系,而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服务的专业主体,一方面在将社会福利的理念、政策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过程中,对促进社会服务合理、有效、公平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福利需求,为人们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服务的专业体系,必须依托于社会服务机构,并在社会服务的组织体系内和活动领域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在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进程中,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组织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社会服务组织的建设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进程,并决定着社会工作专业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政府主导的购买服务”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模式。从政府到民间、从理论界到实务界几乎都认为这是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本文认为,社会工作追求“专业化”不能以放弃“社会性”为代价。基于对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历史进程的回顾,本文指出,自上而下的主动变革和自下而上的社会抗争是社会工作转向“社会导向”的必要条件。本文呼吁大陆借鉴台湾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在专业化的同时推动社会工作“社会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引入中国以来一直备受重视的问题。文章选择了社会工作伦理的角度,结合社会工作伦理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社会工作对社会需求回应的路径,提出通过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改造西方社会工作伦理、调整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并促进双方能力建设、优化评估机制以确保专业服务的质量和重视社会工作伦理教育等四个方面回应社会需求,对社会工作伦理的专业化和本土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王丽丽 《社会工作》2008,(20):12-15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逐渐深入,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迫在眉睫。通过梳理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建构过程,提出国家主导的运作方式与渐进改良式的建构、初始阶段的专业资格要求等构成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实践逻辑。通过比较这种实践逻辑与社会工作专业化要求之间的差异,提出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建构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逐渐深入,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迫在眉睫。通过梳理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建构过程,提出国家主导的运作方式与渐进改良式的建构、初始阶段的专业资格要求等构成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实践逻辑。通过比较这种实践逻辑与社会工作专业化要求之间的差异,提出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建构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4.
灾害社会工作介入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社会工作的当下意义毋庸置疑,问题是如何介入?从新世纪以来的救灾经验,特别是从2008年救灾实践来看,灾害社会工作介入至少要重点处理好三个问题。首先是专业问题,与一般志愿服务不同,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助人事业,其专业性在灾害救助过程中显得犹为迫切;其次是组织问题,与一般社会工作不同,灾害社会工作更加强调组织的力量;最后是公私协力问题,与国外的社会工作不同,中国社会工作的大背景是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公与私的协调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15.
面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相对滞后的矛盾,工科院校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恰当定位,着力拓展工业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相似文献   

16.
谢莒莎 《社会工作》2009,(12):25-27
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是一种道德实践,其对意识形态的介入及专业实践中所涉的道德价值判断和伦理抉择使之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社会工作在专业化的进程中包涵着诸多的伦理议题,概括之为:社会工作的道德特质、伦理困境、伦理抉择等。这些构成了社会工作复杂的价值与伦理议胚中的核心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澄清社会工作的专业本质,并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恢复和发展已有近二十年,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日益重视,人们似乎已经看到了社会工作发展的"春天"。然而,一个至今仍没有改变的事实——社工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工作发展的最大障碍仍然是体制因素,社会工作"教育先行"策略应该有所调整,社会工作发展应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sets out the environment of inequality in which social work and the poor have recently operated. It explores pragmatic and idealist arguments concerning whether or not the poor need social work. Finally, policy solutions developed in consultation with social service users and carers are suggested in relation to 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 Social exclusion can be linked to relative poverty as exclusion from economic and social norms. However, there is a wider brief in our own government’s publications and those of Europe, of examining how people are excluded from actions and policies of agencies who are there to support them. This paper will retain the concepts of poverty as lack of material income, and inequality as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while being aware of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service users and carers of the more comprehensive process of being shut out partially or fully from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ystems. The debates around social work, social exclusion and inequality that follow establish: that some of the poor do need social work; that the poverty of social service users is related to policies that have restructured welfare in Britain; that the reason for individuals approaching or being referred to social services are complex but are likely to include financial deprivation as a key contributory factor; that if the poor do need social work, advocacy is essential rather than social work being seen as concerned only with social control—taking children into care, mentally ill people into hospitals, and advising the DSS on the suitability of claimants for benefits. Finally, the discussion turns to new policy agendas on social exclusion instigated by the Labour government. What positive difference can such policies make for social service users, their carers and social workers?.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raining, mentorship, and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aging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remarkably. Recent statistics indicate that less than 8% of social work students nationwide specialize in gerontology; however,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social work graduates, regardless of their specialization at school, serve older adults in various health care settings. In addition, the aging populations that social work graduates serve are becoming more racially and ethnically diverse. In order to address this issue, it is critical to support students and emerging scholars to not only become more competent in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but also engage in culturally compet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s. In this commentary, I described my experiences as a former fellow of the AGESW (Association for Gerontology Education in Social Work) Pre-Dissertation Fellows Program that fosters doctoral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The program helps its fellows comprehend basic principles of doctoral education, develop strong professional networks with other colleagues and mentors across the country, and respect diversity in the population we serve as well as those within our own fellow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