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亚里士多德是研究“发生”问题最多的一位,他深度介入生物学、物理学和形上学的研究,提出了丰富的发生论思想。本文梳理亚里士多德在生物学、物理学、形上学等三重语境中使用“发生”一词的不同内涵,总结亚里士多德在这三个领域里的发生论思想。在生物学语境中,“发生”的主要含义是生殖,亚里士多德在此领域中提出了动物后生论的思想;在物理学语境中,“发生”的主要含义是个别事物或宇宙的源起,亚里士多德在此领域中提出了宇宙生成论的思想;在形上学语境中,“发生”的主要含义是实体的产生或生成,亚里士多德在此领域中提出了实体生成论的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发生论思想具有原创的意义和价值,对后人启发良多。  相似文献   

2.
实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基础。以实体为核心的形而上学建构呈现为一个圆圈。它由形上问题出发“下落”到实体,通过《范畴篇》对实体的探讨,又“返回”到形上问题。这使得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脱离了抽象性,有了现实的根基,从根本上克服了柏拉图理念论的二元分离。  相似文献   

3.
研究伦理道德,总要论及善善恶恶,但是善恶矛盾究竟在道德领域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对于这个问题,我以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应该积极探讨,应该研究和说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学,不论是唯心主义思想家理念至善的德行论,还是某些唯物主义思想家所主张的幸福论,都曾十分重视善恶问题的研究。苏格拉底、柏拉图认定“至善”才是“最真实的善”,“是善的最高理念”。①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至善即是幸福”。②而伊壁鸠鲁则主张“幸福生活即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③亚里士多德甚至确认伦理学即是研究“至善的学科”。④概观西方伦理思想史,伦理思想家们对于善恶问题都有着重说明。所以,美国实用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逻辑与弗雷格逻辑的观念分别与其各自的理论是一致的。通过解析两种理论的基本句式可看出,这两种逻辑观有显著不同,尽管它们都坚守必然地得出这个观念。剖析“是”与“范畴”的关系揭示了亚里士多德逻辑与其形而上学的紧密联系,而弗雷格逻辑与真理论间的紧密联系可通过“真”与“谓述”二者的关系展示。厘清亚里士多德与弗雷格的逻辑观念与其各自理论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化人们对逻辑的认识,帮助人们正确理解逻辑与哲学的关系,指导人们更好地在其他领域运用逻辑。  相似文献   

5.
研究伦理道德,总要论及善善恶恶,但是善恶矛盾究竟在道德领域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对于这个问题,我以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应该积极探讨,应该研究和说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学,不论是唯心主义思想家理念至善的德行论,还是某些唯物主义思想家所主张的幸福论,都曾十分重视善恶问题的研究.苏格拉底、柏拉图认定"至善"才是"最真实的善","是善的最高理念".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至善即是幸福".而伊壁鸠鲁则主张"幸福生活即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甚至确认伦理学即是研究"至善的  相似文献   

6.
“第一推动者”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第一推动者”这个范畴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得到了真正的、完全的统一,实体论、原因论和运动论都殊途同归地走向这里。研究这个范畴对于把握亚里士多德哲学,确定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性质,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试图对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作一剖析,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一、真理是属于什么范畴真理属于什么范畴的问题同社会科学真理有无阶级性有着直接的联系,故在回答社会科学真理有无阶级性之前,应该先解决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对真理属于什么范畴的问题,确实有不同的回答,存在着重大的分岐.有的哲学家认为真理是属于本体论范畴,如柏拉图把所谓“理念世界”当作真理,基督教把“上帝”当作真理,就是如此.但有更多的哲学家则认为真理属于认识论范畴,特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家一向把真理当作认识论范畴.在他们看来,真理是思想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我们可以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关于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在《四因说演讲录》一书中,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哲学理论,来讨论中国的道家哲学,他牵强地认定,中国的道家是没有实体创生的意旨的,道家的道,是一个非实有以及非必然的理论模型。他还认为,老子的“无”概念,虽然有动力因的意思,但却只是一个作用的姿态,因此并没有真正的形上学意义的创造性,只是一套境界型态的形上学,而不是一套实有型态的形上学。其实,牟先生是把道家的工夫论命题,当作了形上学的命题在解读,因此导致了错解。在《圆善论》中,牟先生又借由郭象的“迹本圆融”之说,来诠释庄子书中的儒家圣王帝尧的形象,这种做法,从儒家立场来说是可以的,但却是违反道家庄子立场的。牟先生只是借非儒非道之郭象哲学,来建立儒家的哲学,并且曲解又贬抑道家哲学。  相似文献   

9.
慷慨是亚里士多德列出的一项与财富有关的重要的道德德性,讨论慷慨问题的逻辑起点是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理论链条中对至善的思考和规定。慷慨是一种给予财富的适度,其中体现了深刻的实践理性智慧。美德伦理的旨趣是生活目的及其整体关怀,在美德伦理视阈下探讨慷慨,意在纠正人们认识和把握慷慨这一美德走入的误区:慷慨不是规范上的应该而是基于生活意义上的至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公孙龙的《坚白论》提出,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是正确认识的源头,并须经过“神见”这个认识阶段方可能变成人的正确认识。这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雏形理论。但文章同时也指出,“神见”并不是万能的,因为人的认识无法穷尽外部世界,事物总会有尚未被人认识的属性。事物已被人认识的属性和尚未被人认识的属性使人对客体的认识不完整。因此,就人的主体认识而言,物己被人认识的属性和其未被人认识的属性在人的认识领域中就彼此分离开了。但是,人认识领域里的“彼此分离开了”并不是说客体中的不同客观属性彼此分离开了,更不是说人靠其主观意志就能把客体中的不同客观属性彼此分离开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亚里士多德对“善”和“最高善”(人类幸福)所做的说明。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一方面将“善”界定为人类欲望的目标,据此确定各种善事物之间的排序并最终推导出最高善的存在;另一方面将“善”表述为人类特定功能的施展,由此说明良好地实现并展示这种功能的行为被认为是具有美德和高贵的人类行为,进而指出人类幸福在于灵魂合乎美德的活动。本文试图表明:较之于柏拉图的善理念,亚里士多德所采取的这种具有双重路径的证明模式在阐明“善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具有较大优势,但在回答“最高善(幸福)是什么”的时候则无法摆脱论证路线本身所带来的局限,后者导致他对最高善的设想和说明出现某种张力。这种张力表明:仅仅从人类的现实活动层面来设想一个具有超越性的“最高善”的思路是有局限的。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将存在的范畴分为十类,其中实体是独立和核心范畴,其余范畴是依存和次要范畴。实体与其他范畴是被依存与依存、被表述与表述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在学理上至少有两个重大意义:正名并创立逻辑学;表明人们不能在认识关系之外来认识和把握世界,存在与思维同一。通过举例分析,认为“白马非马”是诡辩。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关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划分,以及对一般与个别及其关系的看法的矛盾和混乱。一般与个别作为实体并无第一第二之分;在存在论上,一般与个别都既是客观实在又是概念;在认识论上,一般与个别都是认识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幸福问题是个万古常新的伦理学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问题有过阐述,亚里士多德汲取了梭伦、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以及柏拉图等哲学家关于幸福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幸福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幸福就是中道,幸福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的,这些论述告诫人们,幸福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幸福就是思辨的生活,幸福应该遵循“小我”与“大我”相统一的原则。本文试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来源、内容及对当代生活的启示三个方面来阐述笔者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的根本问题出在对儒家心学的本体的规定上。其实 ,只要我们正确地理解了牟宗三所敬服的王阳明的“四句教法” ,就不难正确地理解儒家心学的本体观念 :作为形上本体的良心 ,绝非作为一个伦理范畴的道德主体或者道德意识 ;道德主体或者道德意识都是形下的东西 ,而非形上的本体。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本体论的最高哲学范畴,《易传》的“太极”,同《老子》的“浑成”之“道”一样,是原始五行、阴阳学说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太极”被规定为混沌未分的原始统一体,摆脱了特殊实物的理论局限,战国以来的历代哲学家们,多把它当作“万善至好底表德”①,赋予不同的含义,进行激烈的争论。宋明以后,更以“太极”问题为理论核心,展开有无、虚实、理气、动静、新故、体用、道器等范畴之网,把这一争论引向深入。王夫之正是通过“太极”之辩的理论总结,把对于世界的多样性及其统一性这个复杂问题的哲学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只谈王夫之“太极”论中的有无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善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柏拉图善的理念的批判建立起了自己的伦理学,他的伦理学主要探讨的是属人的善,而最高的善是幸福。幸福涵盖了不同的善,但它们也有层次之分,首先,最重要的是理论的沉思,其次是实践德性的善,再次就是身体的善和外在的善。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思想非常丰富,反映了古代伦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哲学,而不是狭义的道德哲学,为了克服现代以义务规范为核心的伦理学的狭隘化,有必要恢复古代伦理学对于善的更广泛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系统中 ,冯友兰借助于逻辑方法和柏拉图主义的新实在论思想对程朱的“理”“气”范畴进行改造性的诠释 ,力图给中国哲学重设一个纯形式的本体论基础 ,但这一努力却造成了冯氏“理”本体中人性道德内涵的缺失 ,以及形上与形下两个世界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是中国现代为数不多的拥有自己理论体系的哲学家。冯先生在形上学理论上的贡献在于 ,他利用现代西方哲学对形上学的批评 ,分析了以往形上学理论的局限和错误 ,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形上学体系 ,明确了形上学的方法、特点和对象。冯先生的形上学是西方新实在论与宋明程朱理学的结合 ,在现代逻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冯先生既企图使程朱理学理性化 ,又要避免西方形上学理论的实证主义倾向。所以 ,他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逻辑学 ,但他的形上学理论的逻辑推论却出现了矛盾 ,使“新理学”的形上学也具有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中国哲学形上学之天、道、命、理、性五个基本范畴之内涵辨析,指明中国哲学乃是不同于西方知性形上学的德性形上学,其本体论理论形态表现为追问生存之第一原则(德性原则)的生存本体论。中国德性形上学有着自己独具内涵的形上学范畴体系,体现出德性优先的人文关怀理念,并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之伦理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0.
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关键是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前提下 ,深化对“使用价值”、“生产性劳动”等基本范畴的认识。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要摆脱几个误区 :一是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并不等于科学技术或先进设备创造价值 ;二是不要把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的总价值 ,同该国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等同起来 ,国民生产总值是价格范畴 ,而不是价值范畴 ;三是要把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理论区分开来 ,对“按要素分配”的肯定 ,并不意味着承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观点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